高一上学期阅读表达专项语文试题(含答案)

发布时间:2017-10-28  编辑:林仪 手机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西游记》这样的经典

  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三种,都是传统积累型的小说,是民间艺人和文人经过演讲和戏剧等加工后才写定的。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的积累,也有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意象的濡染。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认同,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诸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对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愤于他受紧箍咒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西方路上好多魔头和小妖的天真、狡狯和滑稽也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神与魔泯除了界限,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乃至宗教的虚伪性质也就彻底暴露了:因为说到底,天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随着艺术家的意旨转的,是艺术虚构的产物。《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同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

  《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而且是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或者简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宾逊漂流记》那样一类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作品。《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方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以降妖伏魔赞美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它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节选自《西游记<前言>》)

  1.下列对“神魔小说”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神佛妖魔故事创作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在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又受到了佛教文学意象的濡染。

  B.佛、菩萨、魔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逐渐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C.《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的世界,奠定了神魔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西游记》中妖魔都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引人寄以同情的对象,相反,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佛祖如来却成为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的看待,所以人们认为,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应分别予以肯定和否定。

  B.佛教传入中国后,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

  C.《西游记》的艺术虚构以传统的艺术经验和宗教性观念、风习为基础,而又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的独创性,嘲弄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

  D.孙悟空可亲可爱,有人情味,他的魅力表现在他的妖气、他的个性放纵上,他受紧箍咒的气让人愤怒,他有时妖性复发让人欣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传统积累型小说中,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留下了个人风格的印记。

  B.吴承恩为了抛弃并超越宗教的价值观,彻底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在《西游记》中有意泯除了神与魔的界限,甚至把不少神、魔写成了一家子。

  C.《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成就了人战胜自然的凯歌。它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此类作品在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

  D.《西游记》里的各种艺术形象既是艺术虚构的产物,也是意识虚构的产物,它们都来源于神佛故事和各种宗教幻象,最终形成新的宗教。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 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北向座,张良则为侍坐。从座次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为《春秋》作注解的,其它两部为《公羊传》《谷梁传》,所以又称为《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C.一般传说,晋文公焚山以求介之推,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只吃冷食,为清明节。

  D.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史记》中本纪记述皇帝,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号令诸侯,称霸一时,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5.下列各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B.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C.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D.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晋文公赏赐跟随他一起逃亡的人,因为介子推没有要求,所以没有赏赐他。

  B.晋文公最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他最终不肯悔改。

  C.介子推的母亲通过三次提问,探明儿子真的要立志归隐。于是与他一同归隐,表现介子推的母亲还理解支持儿子。

  D.介子推认为晋文公能回到晋国作国君主要是天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4分)

  (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宋城子

  [南宋]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③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②馘(guó):割耳朵。③治安:贾谊曾给文帝上《治安策》。

  8.从全词看,“徒感慨”“空怅望”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9.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1.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表明自己无意功名,淡泊名利的句子是

  “ , 。”

  ⑵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是“ , ”。

  ⑶当我们斤斤计较于细枝末节之时,其实完全应该去仔细理解一下《鸿门宴》中樊哙的那句精彩之论“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梁漱溟:胡同里走出的“中国的脊梁”

123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