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堂实录及点评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的文字,品文品人,走近梁任公 ,感受他独特的魅力。
师:跟学习前几篇课文一样,我们采用同样的学习方式。首先先请大家独立阅读文本,然后根据老师的要求独立做旁批,这两步呢我们已经在课下完成了。那么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来交流大家的旁批。(“旁批”古已有之,“交流旁批”实乃继承发展。)我们一起来回顾我们的预习作业
预习作业:请找出直接写梁任公的词句,品评梁任公的独特魅力。希望你用心体会,融情入文,写出准确的、富有情味的旁批。(预习作业要求明确,既便于学生操作,又成为课堂学习的重要“构件”。)
师: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写梁任公出场的文字。
师:王思读的节奏处理得特别好。特别欣赏她的最后一句:这,就是梁任公先生。”我们仿佛也感觉有一位大人物要出场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对这段同学们所作的旁批。
PPT:
原文:
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旁批:
1.气质高雅,但平易近人,为人正直,令人关注。
2.短小精悍----浓缩的都是精华;
秃头顶----光芒四射;
步履稳健,左右顾盼----自由洒脱。
3.智慧超群,随性洒脱,神采奕奕!
师:哪些旁批准确地传达了此段中梁任公的独特魅力?哪些旁批还不够准确,为什么?请同学发言。
……
生:第三,他说“智慧超群,随性洒脱,神采奕奕!”这我很同意。因为确实可以从他“左右顾盼”的神情当中可以看出他随性洒脱。“智慧超群”也是可以的,从他“风神潇洒”上看出来。
师:好的,请坐。那我问问作者----第一则旁批的作者是高锐。你当时为什么要说“平易近人”和“为人正直”呢?
生:文章里“步履稳健,风神潇洒”这里体现出来的气质高雅,“平易近人”是从他的外貌表现出来的,“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就是觉得如果看着这么一个人的话,就会觉得他是很和善的一个人。
师:哦,不是那种高大威猛的。短小精悍的,是吧?
生:就是不是气势压人的那种人,(他是)很和蔼的人。“为人正直”我是从“步履稳健”里找出来的,因为“步履稳健”说明他这个人挺放得开,(是)挺大度的一个人,(是)作一番大事业的人。
师:所以你觉得他一定是正直的。高锐是这个看法,有没有同学对他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呢?(引发学生思想的碰撞,在相互切磋中“是非”自明,比教师直言,棋高一着。)
生:我觉得大部分可以理解。但是我觉得对从“步履稳健”就能得出“为人正直”感到有些奇怪。因为“步履稳健”可以看出来他这个人很稳,或者说在之前有足够的准备,或者说自信。但如果说这样就是正直的,我对这有一点疑问。
师:大家觉得呢?一个人是否为人正直是不是不能从步伐看出来?那我们以后不用修身,专门练步伐就行了,对吧。我也是这样想,高锐再想想好不好?但是高锐提了一个“平易近人”,我看很多同学旁批里都有这个词。“平易近人”的得出可以理解,那高锐你刚才是从他的长相上让人比较亲近得出的。那高锐你注意一下,“平易近人”一般是指一个人待人的态度,是吧?这个“平易近人”我们换一个词。他“穿着肥大的长袍”,不是西装革履,换一个词,想想,应该是什么?(有效地点拨和指导学生,凸显教师引领。)
师:刚才王斑对第二则魏余特“秃头顶----光芒四射”提出了意见。魏余特你来说说看。
生:首先,“短小精悍----浓缩的都是精华”,我觉得虽然他身材短小,让人觉得不起眼,但他是学者,非常有文化。所以用“浓缩的都是精华”来形容。“步履稳健,左右顾盼----自由洒脱。”说明他行为自由洒脱,也能说明他为演讲准备得非常充足,侧面体现出他的自信。
师:胸有成竹是吧?很好。
生:第二个“秃头顶----光芒四射”,我现在觉得是综合的体现。(学生在生生、师生的交流中,进一步深化思考,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理解和认识。)从他“步履稳健,左右顾盼”这种眼光中体现出来自信。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梁任公开场白的这一段。我请陈畅硕同学来读这一自然段
师:你为什么这么读呢?
生:我这么读原因就是因为他作演讲,所以我觉得他的应该是感觉比较谦逊的,所以我把语速放慢一些,就是想把梁任公姿态放低一些。
(一问一答间,显出教师的精心设计。用声音传达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综合培养,考虑深远。)
师:哦,低调一些是吧。好,请坐!他是这样理解的。那我们同学和陈同学一起在这来看看其他同学是怎么理解,怎么来做旁批的。
PPT片学生的4条旁批
1.风趣幽默,善于自嘲。
2.好一位自信满满的学者!
3.不做作,真性情!
4.作为学者,梁启超是谦虚的;作为文人,梁启超是自负的。
师:大家比较一下,看看谁对这段的理解比较准确?(品评旁批手段而已,深入准确的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审美方是要义。)哪位同学来说?好,开始发言吧!
生:第一个我觉得“风趣幽默”可能有一点,但是“善于自嘲”我不大同意。第一句说:“启超没有什么学问----”能体现出他的谦逊、谦虚。然后“可是也有一点喽!”不能说他是自嘲,而是他那种自信。
师:这是王斑写的,那么请王斑来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写?
师:好,我很欣赏,也要表扬王斑在课外涉猎和课文有关的内容这一点,非常好。但是,做旁批时老师的要求是,什么呀,王斑?他说如果就单品第四自然段,写一般的旁批太俗了,所以我得来个新鲜的,他来个新鲜的没有随便写,他有一点特别好,他去治学了,对不对!但是要注意,首先要完成旁批的任务,要品此段。(点评恰当好处,引导学生对所做批注梳理,肯定“治学”,指出“偏离要求”。“开放”与“限制”统一,审题能力训练暗含其中。)还有没有同学要发言啊?马劭颉来。
生:我评第二句。“好一位自信满满的学者!”自信满满是从他那个“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这一个轻微的动作,表现他自己对于场下那么多的听众一点没有紧张的情绪,然后“眼睛向上一翻”,很自然,然后“轻轻点一下头”,说下一句,
师:你来做一下那动作给同学们看一下,好不好。怎么边点头边说的?来。
生: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师:好,请坐。王思,第四个是你写的,你的批语你给大家解释一下,我当时确实没有看明白,来,你来解释一下。
师:祝凯家说说看,到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开场白?
生:我的理解是,我觉得这个梁启超本来是想说自己有点学问的,但是我觉得前面这句“启超没有什么学问----”,我觉得像那种客套话,就是说比方演讲,你不管干什么,你先自谦一番,我不怎么样,我没什么学问,然后大家多包涵,然后剩下的一句又觉得自己说的有点过头了,他觉得自己有学问啊,然后又补了一句,然后说“可是也有一点喽”,我觉得是这么个意思,实际上他还是有自信,他觉得自己能够讲好这个,就说自己有一点学问。
师:说得真好,我第一遍读的时候,我就认可作者梁实秋的话了,梁实秋说,像这样谦逊又自负的话很难听到,我就认可梁启超先生是又谦虚又自负了,我再读再读。(“第一遍读”“再读再读”,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感受过程与学生一起分享,日久天长,会“润物细无声”。)我觉得梁启超先生在设计自己的开场白,前面的那句谦虚是先抑,后面那个说出自己的自负,说出自己的了不起,只是,是什么?后扬。所以,我觉得他是一个特别有趣的人,而且我们能想象当时的会场,开始说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大家反应都平平,对不对?然后下面又来一句,可是也有一点喽,注意那个“喽”,什么语气啊?得意。我觉得应该把1、2、3则旁批合起来理解,是个风趣幽默的、是个自信满满的,是一个不造作的,有什么说什么的,我自信,我就说出来的,那个真性情的梁任公,对不对?好,理解到这一层,我就要请你们来模仿梁任公的语气来读这两句开场白,我希望你们用声音来传达他的魅力。(通过朗读,反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听、说、读、写、思“立体化”的能力培养。)好,谁来读?刘宇林?试试。
师:哦,我们听出那种自得来了。马劭颉还能不能来好好的读一遍,刚才就让你读了一半,连起来读,动作也做出来,好不好?
[!--empirenews.page--]师:不错。读得非常的好。我在这再加一句,有同学的旁批里说,谦虚谨慎是梁任公一贯的作风,我给大家补充一下,我倒觉得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批的“少也狂生,老也狂生”批得特别准,梁启超这个人一辈子都是很自信的,即使戊戌变法失败的时候,流亡日本的时候,那样的逆境下,他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他说“十年之后当思我,”现在我在逆境当中,但是十年之后国人都会想我的,然后第二句“举国尤狂欲语谁”,全国的人们听到我要回来之后,都欢喜若狂,欲语谁?(教师补充适时适量,体现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说谁啊?同学们说说谁啊?唉,说自己呗。对,非常自信,甚至有点狂。但是这就是他的真性情。当然我们品读梁启超文字的重头戏不在出场,而在演讲部分,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第七自然段。我来请李庆同学读一下第七自然段。
师:读得非常好,非常流畅。这段同学们的旁批我看完之后,发现大家对这一段梁实秋先生要传达的主要意思把握得很准。这段同学们都看出来了,主要他是赞美梁启超学识高超的,赞美哪一点,用书上的话回答我。
师:博闻强记,哎,我们这一段的旁批呢,风格虽然不一,但几乎没有争议,我发现有一则旁批与众不同,我来介绍给大家,这是梁万佳同学的旁批。你来读一下你的旁批。
师:读得也很好。很动感情,那我想问问你,你也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通过品读课文来写出这段旁批的?
生:我想来逐句地来解释一下我的旁批,第一句是“引不完的知识”,这来源于本段的第一句,“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我觉得梁任公先生能够把这么长的一个演讲稿能够顺利的演讲出来,已经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但是他还能随时旁征博引许多作品,然后背诵得出,从中我可以深刻体会到他是一个有学问的人,而博闻强记是作者的用词,我觉得里面蕴藏的是作者的情感,而我在写旁批的时候要写出我自己的情感,所以就写出了这句“引不完的知识”……而所有这些,包括梁任公先生博闻强记,演讲的时候敲秃头的动作,还有就是他的激情四射,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有忘不掉的记忆,所以我的旁批是:“引不完的知识,敲不痛的秃头,挡不住的激情,忘不掉的记忆”。(学生也是课程资源,小作者对批注的逐句解读实在精彩。这样的交流,对于倾听者是震撼,更是模仿借鉴的范例。这个过程,于发言者和倾听者而言,均是对所学内容的不断梳理整合,发现、探究。)
师:……同学们看,梁万佳这个旁批啊,有描写----“敲不痛的秃头”,有评价----“挡不住的激情”“引不完的知识”,有抒情----“忘不掉的记忆”。她写得特别动情,她把作者梁实秋先生想说的东西都说出来了,我在读第一遍的时候,我可能跟很多同学是一样的,第一遍,哦,这可能是写梁任公先生记忆力强,后来我再读,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那个“敲头”的那个动作。大家呢?是这样的吗?
老师:写那个敲头的动作,是梁实秋想告诉你们的,梁任公不是一个正襟危坐、高高在上的,很严肃的那么一个人,就像我们平时生活当中见到的那么一个老先生……梁任公是一个真人啊,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所以梁实秋先生写得特别的动情。当然,整篇课文写得最动情的一个段落是----同学们说?
师:我也让马劭劼同学准备了一下,我想让他动情地来朗诵第八自然段。好,来,开始吧。
老师:谢谢谢谢,读得真好。(谢字频频,谢情真切,谢出新“理念”。)
老师:那,我想,咱们同学在这一自然段的旁批是能够和马劭劼的朗诵相匹配的。一起来看看,同学们的旁批也写得非常动情。
PPT片出示学生的旁批。
陈畅硕:时哭时笑,情随文变,真乃性情中人!
于惠彤:投入之深,读书之多,了解之透,令人感叹!
徐金洋:超具激情的表演力,催人泪下的感染力,深刻透彻的理解力,太有才了!”
老师:他们写得真的挺好的,但是我觉得还不够啊,如果就这样理解梁任公“有时狂笑”“有时叹息”“有时掩面”我觉得还不够。我觉得太浅了。梁任公的魅力还没有被大家发现,所以呢,我在这儿准备了两个讨论题,请大家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借此,大家深入地了解梁任公。(小组合作学习安排在破解难点之时,可谓“物尽其用”,避免“走过场”。)
第一个问题:梁启超先生演讲的时候,为什么忽而悲忽而笑?第二,也就是第八自然段,大家看黑板就可以了:梁实秋先生在文章结尾对任公赞道:“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这里的“热心肠”应该怎样理解?
好,听清我的要求,待会儿讨论的时候,围绕这个讨论题来讨论,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把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回答。这是第一个要求。第二个要求,好,同学注意看我的幻灯,我给大家补充点资料,讨论的时候可以参考。(既拓宽学生视野,又教给学生治学。作出有深度的批注有赖于阅读的广度。)
老师:他说屈原有极高寒的理想和极火热的心肠。他最喜欢吟诵屈原的这句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另一位呢,他推崇的古人是----杜甫。他说杜甫啊,不是诗圣,是情圣。他说杜甫有一句诗叫“穷年忧黎元”,“黎元”是百姓的意思,“叹息肠内热”,他说这一句诗只有最富有同情心的人才能够写出来。
还有一个资料给大家参考,梁启超给自己取号为“饮冰室主人”的来历,大家还记得吗?
那么我的要求就是讨论的时候要结合我的资料进行讨论。好,现在开始。3分钟。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给背景音乐。教师到讲台下和学生交流,询问小组讨论情况)
老师:组长来代表发言。发言的时候,我们也想听听,你们组员是怎么想的,这个答案是怎么形成的。(引导学生养成善说、会听、肯于思考的习惯尽在要求中。)好吧?
学生1:出自庄子“内热饮冰”。说明当时,梁启超先生内心,也不能说当时吧,可能是一生,内心都十分火热,他前半生是对于政治的、国家的建设,后半生是对学业,有火热的激情,只能用饮冰消解内热。然后,“热心肠”,通过他的讲演,还可以看出他对于当时的,嗯,当时的,后代的,教育事业非常的热心。
学生2:我们组是这样认为的:首先呢,是看了第八段“忽而悲忽而笑”,我们认为他们的悲笑,他的所有的悲笑都是为了国家和当时的一些人们……
然后他的热心肠呢,首先是我们组的李琦同学说的,他所谓的热并不是指外热的那种,还有一些小热,是心底里的那种热,是那种对祖国的热爱所散发出来的那种热情。他呢,是一个,我们可以看文章中提到,他专心学术,演讲感动教育了学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是“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
师:是给的那个资料吗?
生:不是。第九段。第九段中说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就是说先生将自己的一些感动,他将自己的一些感受传授了出去,然后引领了中国的一批青年学者。这也是体现了他对国家的热爱,希望这些人和他一起,在思想上在当时对国家给予一定的(帮助)或者说拯救吧,
师:你们组说得特别好。我回过头来说,第一组引用了梁启超给自己起号为“饮冰室主人”,由此来进行阐发。你们组主要针对《桃花扇》和“剑外忽传收蓟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句子来补充的。
生:我们组郭帅同学表达了他自己的看法,从“热心肠”这个词来看,它主要偏重于“热”,表达了梁任公先生的一腔热血;从《桃花扇》这个故事能表现出梁任公先生的一种感情,非常热烈的感情;从“剑外忽传收蓟北,忽闻涕泪满衣裳”这句诗中,可以表现出梁任公与杜甫一样,对国情的关心;也表现了他与屈原一样,有政治理想和抱负,这是郭帅的看法。而梁任公先生也是因为内心的火热而在演讲中大笑、狂笑,因内心的热情而把感情都发挥出来,以至于到哭泣的地步。而且,结合他自号“饮冰室主人”可以看出,其实我们可以想到他的热情不能完全发之于外,因为当时受很多各种条件的限制,所以说他自己“冰室”以缓解内心那种热情不能发挥出来的痛苦。
[!--empirenews.page--]师:我要说几句,我要赞美你们,我觉得,知任公者,六班学生也。(学生笑)真的是这样的,因为有两点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第一个是王思说的,说他不仅是自己内热,他还想以他的热情来影响一代青年学子,希望他们也像他一样,一心以救国为务,“内热”。对吧?还有刚才王斑也说到了,他体会到了,梁任公当时取这个号,是因为他有一腔热情而不能报国,而不能救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的那种痛苦,所以他才取这个号。你们想得真好,所以老师真的发自内心地赞美你们。(师坦言不如“弟子”,亦反映出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新的体验和发现。集众生之智,呈真知灼见,丰富对文本的理解。)你们说得很好,那么,第八段我们得重新作旁批了,因为当时咱们做得浅点,现在同学们知道所谓“热心肠”的意思了。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写出一条就行。开始写旁批。
师:我想请大家来展示一下自己即兴所作的旁批,魏余特已经写好了是吧。来,话筒。
生1:我写的是,做人真实、不拘小节,希望以自己的热情带给更多的人与国家。
生5:希望用自己的热情来带动新一代有热情的青年。
生6:哭笑表不尽真情,饮冰压不住热血。
师:哟,非常好,“哭笑表不尽真情,饮冰压不住热血”,多好。
师:我觉得是对的,你的理解是准确的。好,同学们先说到这儿。我自己也写了,我当然是课前写好了。我的还不如你们的,看一看。献丑了。看一下老师的。我写的是,“忧民之忧,乐民之乐,先生热心,饮冰犹难冷却”,这是第一则。我写了两则。第二则是,先生有一副对联,“天下几人学杜甫,诗中自合爱陶潜”,我把这副对联稍作改动,来表达我对梁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天下几人学屈杜,人间自合爱任公”。(生改批第8段,语文综合能力有落实。师“下水”批第8段,合作“首席”亲示范。学生情不自禁热烈鼓掌----效果非同一般。有条件的老师可常“下水”。)
师:好,我们交流点评就到这儿为止,现在请同学一起来看我的板书,我们总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今天我们一起跟随梁实秋的文字,品文品人,走近了梁任公先生,写开场的时候实际上是写他气度不凡和性情的率真。
[尾评]:
王如老师力图尝试一种新型的阅读模式,把新课程理念“固化”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突出了“新”、“巧”、“谐”的特点。
其一,“新”在理念、方法上。“新”在学生独立解读文本之后,还有相互的交流旁批。“进”“出”之间,显出王老师匠心。“进”,学生自主解读文本,按要求完成旁批,有益于帮助学生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出”,学生交流旁批,有益于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探究、审美能力。
其二,“巧”在活动设计中。“巧”在把语文教学观的“小”与“大”相结合。“小”语文,是指学生的听、说、读、写、思。写旁批,交流旁批恰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综合发展这几种能力。如学生所言“旁批是作文中的精髓,然而做旁批是有魅力的,可以和作者交流,而品别人的旁批也是一种交流。”“大”语文,是指落实高中语文课程中更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这一目标。本节课中的交流旁批,就是在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在阅读鉴赏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有益于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和终身发展。
其三,“谐”于教学相长间。“谐”在教师把发挥个人的优势和特长,与从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相兼顾。王老师教学语言很美,文学功底深厚,从恰到好处的补充资料及“下水”旁批中略见一斑。就学生而言,对第8段的深层理解,也恰是王老师考虑到学生有良好接受能力,因材施教的体现。学生在品读第8段中“希望用自己的热情来带动新一代有热情的青年”的认识,便是教学相长,师生和谐发展的最好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