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习题及答案,欢迎同学们的关注和练习,希望大家练习过后能够有所收获。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若:像,好像
B.大块假我以文章 假:给,赐予
C.群季俊秀 季:弟弟
D.序天伦之乐事 序:为……作序
【解析】 序:通“叙”,叙说,陈述。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阳春召我以烟景 (介词,用)
B.会桃花之芳园 (结构助词,的)
C.皆为惠连 (表判断,可译为“是”)
D.飞羽觞而醉月 (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解析】 而:连词,表承接。
【答案】 D
3.下列各句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古人秉烛夜游 B.吾人咏歌
C.幽赏未已 D.如诗不成
【解析】 A项,“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C项,“幽”形容词作名词,幽雅的景致。D项,“诗”名词作动词,吟诗。
【答案】 B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B.为欢几何
C.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D.罚依金谷酒数
【解析】 B项,古义:疑问代词,多少;今义:几何学,数学的一个分支。
【答案】 B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篇同《兰亭集序》一样,也属于宴集序。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回答了什么人(作者与从弟)、什么时候(春夜)、什么地方(桃花园)、干什么事(宴饮)等问题。
B.李白与诸从弟聚会赋诗,本文即为之而作的序文。序中写出了欣赏美景、高谈阔论、饮酒赋诗的情景,虽有“浮生若梦”的慨叹,但主要是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豪情逸兴。
C.诗人以主要笔墨写景,结合叙事、抒情,从而展现了情景交融、景美情浓的艺术天地。
D.文中用了不少典故,但读来顺畅,表达了丰富的内容,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解析】 “主要笔墨写景”错,主要内容是“夜宴桃花园”。
【答案】 C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天地是万物的旅舍;时间是古往今来的过客。
(2)古人手持烛火做长夜之游,实在是有道理啊。
(3)美好的筵席摆好,大家在花丛里就座,羽觞飞快传递,沉醉于皎洁的月色之中。
7.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序天伦之乐事。
(2)群季俊秀,________________;吾人咏歌,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会桃花之芳园
(2)皆为惠连 独惭康乐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村落嫁娶图记
[明]顾彦夫
某岁春二月,予从事京师锦衣①。周君出所谓村落图示予,观其色,若甚爱者。请曰:“君必为我记之。”申请再三,遂置巾笥以归。
归之岁向尽矣,尚未知是图之委曲也。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工丹青。造予,予以此图质之,曰:“子之知画,犹吾之知书。敢问妇女而跨牛,何也?”曰:“此农家所嫁女也,不能具肩舆②,以牛代行也。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跨牛质矣。”“乃复有一苍头持盖以护之,何也?”曰:“昏礼宜昏。于昏矣,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亦重之也。一妪逼牛耳以行,一翁于牛后徐徐随之,父母送其女者也。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妪门而望。一童子稍长,携其幼,指而语之。凡容色皆若欷,伤离别也。牛之前四人以鼓吹,从事迎而导之者也。道旁二驴,次第行,骑之者,村妓③也。尾其驴以掖筝琶者,村妓之二仆也。又其股坐于小车之旁者,车人也。一皆邂逅而回眄者也。去其林少许,将复经一林,二童子踊跃以报。一妇人自篱而出,臂一儿,又一儿牵其裳以行。亩间有二农夫,既锄且止。是皆见其事而谈笑者也。”“去既远,又有林郁然。竹篱茆茨④,亦仿佛如女家。门之外有男子,衣冠而须,罄折⑤而立,谁也?”曰:“此其婿也。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立而俟者,将导妇入门也。二妇人咨诹向前,妯娌辈也。将劳其女子之父母,且迎之也。二人挈,一人持壶,迎劳之需也。一女仆继之,备使令也。二童子参差以从,其大者指而语之,若曰新人近矣。一老妪门立以望,察风声以为礼之缓急者也。”
予闻之,戏曰:“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生笑曰:“此所谓一茎草化丈六金身者也,何不可之有?”时天寒,语从游者呵笔书之。
(选自《明文海》)
注:①锦衣:锦衣卫官员。②肩舆:轿子。③妓:歌舞女艺人。④茆茨:茅草屋。⑤罄折:谦恭的样子。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从事京师锦衣 从事:任职。
B.工丹青 工:主管。
C.予以此图质之 质:询问。
D.昏礼宜昏 昏:结婚。
【解析】 工:擅长,善于。
【答案】 B
9.下列四组句子中,分别描写村落嫁娶场面中“送亲”及“迎亲”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第一句是送亲场面,第二句也是送亲场面。B.第一句是送亲场面,第二句是途中观者。C.两句分别为送亲、迎亲的场面。D.第一句是迎亲场面,第二句不是送亲场面。
【答案】 C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B.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C.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D.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解析】 注意句子中的“也”处需停顿,而“我”在文言句子中多不在句首出现,这样分析答案就自然明了了。
【答案】 B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解答此题应注意实词翻译要准确,虚词翻译要使语意连贯。在翻译时要准确翻译“备”“谙”“以”“或”“然”等词,并要把“家”“苦”“须”等词类活用现象体现得准确到位。
【答案】 (1)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
(2)农家苦于灯烛的花费,送亲迎亲(都)在白天,(就)用伞盖来遮蔽日光。
(3)古时候三十岁娶亲,近世只有农家有的(还是)这样,所以(新郎)已是壮年,长了胡须。
【参考译文】
那一年春季二月,我在京师担任锦衣卫的官职。周君拿出村落图给我观看,(我)看他的神色,好像十分喜爱这幅图。他向我请求说:“请您一定替我给这幅图写一篇文章。”他再三请求,于是我用巾帕包裹,放在竹器中带回来。
回到家中已经接近岁末,还不知道这幅图画的原委。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他擅长作画。(有一日)到我家来,我拿这幅图向他询问说:“您对绘画的了解,同我对写文章的熟悉一样。请问(画中)女子骑着牛,是为什么?”回答说:“这是农村人家嫁女儿的情景,不能准备轿子,只能用牛来代替了。一位仆人牵着牛前行,(农家人)珍视自己的女儿,不让她自己在地上行走,(让她)坐在牛背上。”“还有一个仆人拿着伞盖遮护着她,是为什么?”回答说:“婚礼应该在傍晚举行。在晚上,农家苦于灯烛的花费,送亲迎亲(都)在白天,(就)用伞盖来遮蔽日光,也是珍视她(的表现)。一位老妇人靠近牛头行走,一位老翁在牛后面慢慢跟随,这是父母送女儿出嫁。一个老翁扶着拐杖站着,一个老妇人站在门口观望。一个年龄大些的男孩,领着一个年幼的,用手指着告诉他。他们的脸色都好像欷,是伤心离别啊。牛的前面有四个人在吹奏,是迎亲的引导者。道路旁边有两头驴按次序行走,骑驴的是村中的歌舞女艺人。在驴后面跟随的腋下挟着筝和琵琶的是村妓的两位仆人。还有那大腿坐在小车边上的人,是赶车的。全都是偶然相遇并回头看的人。距离那片树林不远的地方还要经过一片树林,有两个小孩跳跃着跑去报信,一位妇人正从竹篱笆里出来,胳膊上抱着一个小孩,还有一个小孩子牵着她的衣襟出来(看)。田地间有两位农夫正在锄地,也好像要停下来。这些人都是看见娶亲队伍并谈论的人。”“距离很远的地方,又有一片茂盛葱郁的树林。竹篱、茅草屋好像跟女子的家一个样子。门外有一位男子,穿着整齐,(脸上)已经长出了胡须,(他)谦恭地站着,这是谁呀?”回答说:“这就是她的夫婿。古时候三十岁娶亲,近世只有农家有的(还是)这样,所以(新郎)已是壮年,长了胡须。立在那里等着的人,将会把新媳妇引进家门。两位妇女向前问话,这是新媳妇的妯娌们。(她们)将会慰劳新媳妇的父母,并迎接他们。有两个人提着酒壶,以备迎亲慰劳的需要。一个女仆在后面跟着,以备随时使唤。两个孩童错落有致地跟在后面,其中年龄大一点的举手指在说话,好像说新人快要到了。一位老妇人站在门边观望,是在看情况来为婚礼仪式的进程做准备的。”
我听了这些,开玩笑说:“您真是(熟悉)村落的人,了解村落的真实情况,我了解的情况不多,于是想用您的话为这幅画写一篇记,来补偿我长时间拖欠的文债可以吗?”他笑着说:“这就是一根草幻化成一丈六尺高的金身呀,有什么不可以呢?”当时天气寒冷,(我就)告诉跟随的人呵气化开毛笔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