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教学反思一
新学期又开始了。学校又劳碌起来!除了班主任的工作之外,大家最关怀的就是课程的安排了。上学期《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还剩一小部分,可不少老师都不按次序讲解,原因很简略,因为刚过完年,讲祭文似乎不太妥当。但我依旧按原打算进行。
《祭十二郎文》我安排了三个课时,这篇散文是韩愈为吊唁他的侄子十二郎老成而写的一篇“衔哀致城”的祭文。我介绍完写作背景以及作者、文体之后便是对重点字词的梳理,对文章的主题知识进行梳理之后,结尾之处我抛出一个问题给学生思考:“在文章的叙述中,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作者对侄儿的死抒发了怎样的情绪?”
经过一番思考,同窗们的答复都让我比较满意,他们都能就文章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情绪发表看法。如;韩愈陈述叔侄关系,因为生活关系所以结下深厚情义;也有的说“当韩愈知道十二郎死去时抒发的感慨令他震撼!”还有的讲到十二郎死后韩愈想改葬侄儿一事......我信任这是同窗们经过沉思熟虑之后的答案,这个问题的设计达到了教学目的的要求,这篇课文的学习他们居心了!
可是,一些同窗的答复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两个班的同窗都涌现这种情况。8班一名姓陈的同窗说:“我认为这篇文章很假,现在怎么可能还有这么深厚的情绪?”9班有一位姓吴的同窗说:“韩愈想把侄儿的墓运回家安葬,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他们是亲属关系,怎么能表现出他对侄儿的爱?”我说明一番,他们都没有说话。
下课后,我一直沉思此事?是因为各地风气不一导致的成果呢还是社会发展,人们生活程度提高导致人情淡漠?还是......没想到文章还有这种“新”解读!
《祭十二郎文》教学反思二
本课以“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为教学理念觉得主要有。在上完这一课后我以下几点:
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是由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学生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他们“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搜集、筛选,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教学中,有好多学生都谈到这样的学习非常轻松,并且可以涉猎到更感兴趣、更广泛的知识。
第三,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网络,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值得改进;
1、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2、阅读大量的资料,对于教学进度的完成是一个挑战。(当然,教会学生方法,改变学生的习惯比任何都值)
3、改进的想法是打算结合网络,以利于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