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过冬》第二课时教案与反思

发布时间:2017-11-30  编辑:林仪 手机版

  《动物过冬》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动物过冬的有关知识。

  2、采用启发式讲读法,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

  3、让学生领悟课文蕴含的知识,激发学生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难点:领悟各种小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

  教学重点: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小朋友们,凉爽的秋天就要过去了,阵阵秋风把寒冷的冬天给我们送来了。在这即将到来的冬天里,动物王国的动物们是怎样过冬的呢?

  2、老师讲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1课《动物过冬》

  板书 21 动物过冬

  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圈出来,多读几遍,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小手告诉老师课文一共有几段?

  3、再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小动物?

  5、谁能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动物过冬的事)

  三、分段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①指名读第一段

  ②早晨小蚂蚁来到树林里,它发现树林里有什么变化?满地是落叶,感到有点儿冷,周围静极了。从这些变化中你感觉到了什么?(秋天过去了,冬天来到了,朋友们不见了)。

  ③指导朗读本段,体会句子中的语气。

  2、学习第二段

  ①指一个小组的同学读这一段

  ②这一段告诉了我们哪些动物准备过冬的情景?从哪里知道的?(燕子、杜鹃、黄鹂、喜鹊准备过冬的情景,从蚂蚁和喜鹊的对话中知道的。)

  ③那么他们是怎样过冬的呢?

  老师随机板书:燕子、杜鹃、黄鹂到南方过冬。喜鹊在这儿过冬。

  ④结合课文理解:“暖暖和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暖和”?“这儿”指哪儿?(当地,现在生活的地方。)

  ⑤指导朗读(联系图,边看边体会,注意小蚂蚁问的样子和语气,喜鹊热心并高声回答的语气。)

  3、学生自学第三段

  ①交待学习方法和要求(小黑板)

  A、自读课文,注意语气。

  B、这一段又写了谁准备过冬?

  C、你能说说冬眠是什么意思吗?

  (小组讨论,师生交流)

  4、自读第4段

  ①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②小蚂蚁和青蛙都在洞里过冬,过冬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呢?(青蛙是不吃不动,整过冬天睡在洞里。小蚂蚁在洞里过冬,但不是冬眠,要活动还要吃,所以要准备过冬的粮食。)

  四、朗读全文,总结延伸

  1、自由朗读

  2、分角色朗读并评议

  3、教师小结:

  通过这篇童话故事的学习,小朋友们都知道了课文中几种小动物过冬的方式,在神奇的大自然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动物它们又是怎么过冬的呢?希望小朋友们去大胆地探索和发现。

  《动物过冬》教学反思

  《动物过冬》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个关于动物过冬的童话故事。这篇童话故事通过写小蚂蚁找朋友的经过,告诉我们喜鹊、燕子、杜鹃、黄鹂和青蛙、小蚂蚁过冬的方法,从而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过冬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奥秘。课后,我对这堂课进行了反思。

  一、激趣引入

  出示课题后,我让学生自己质疑,“冬天到了,人们怎么过冬?那可爱的小动物又如何过冬呢?”从儿童有兴趣的话题导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非常积极地投入课堂。”接下去,我引导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边读边找答案,使学生做到有目的地去读书。

  二、以读代讲

  在教学中,我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用各种方式朗读,通过充分地默读、小声朗读自主获得情感体验。这样学生有了自由朗读的空间,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生通过读第二自然段小蚂蚁和喜鹊的对话了解到燕子、杜鹃、黄鹂到南方过冬,到第二年春天再飞回来;喜鹊在当地搭窝过冬。通过指导学生读好第三自然段的语句,学生体会到了青蛙冬眠过冬的方式。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多媒体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学生不理解冬眠是怎么回事,我就把青蛙睡在洞里不吃也不动,睡得很舒服的样子做成课件,学生看了一目了然,无需在用过多的语言进行讲解和描述。此外,像燕子、杜鹃、黄鹂这些鸟类学生也比较陌生,我也从网上找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四、重视学生自主搜集资料

  在学习的先一天,我布置了一项作业,搜集动物过冬的有关资料,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了许多动物过冬的资料,上课前就迫不及待的要求展示,通过资料的搜集一方面提高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当然,这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的鼓励、激励性的语言使用太少等。所有的不足还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去改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