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船和风筝》教学反思参考模板2篇

发布时间:2017-10-21  编辑:林仪 手机版

  《纸船和风筝》教学反思1

  根据上半年学校的总课题研究方案,“杜绝假提问,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总体思路,我制定的子课题方案是“找准切入点,提问才有效”。从开学初制定的方案,到平时教学和10月15日研究课《北京》一直到今天11月15日的研究成果汇报课,我始终把学校总体方案精要和自己设计的方案中思路,不断改进提问的方式与方法,努力做到假提问、无效提问的消失、杜绝、无踪影,使类似的教学问题彻底解决。

  回顾《北京》一课,我是抓住了北京的美丽,以“美丽”为切入点。所谓“切入点”就是教学的起点,一篇课文包含知识点很多,要在一、二节课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讲授清楚,恐怕不可能,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深入的研读文本,根据文本的不同,学生的差异,确立教学的重点,“切入点”就是冲着这个重点来设计,以重点带动全部,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以“美丽的北京有什么?”贯彻课堂始终,达到预设的“找准切入点,提问才有效”的研究目标。

  在《纸船和风筝》成果展示汇报课中,我经过细斟精酌最终以“纸船和风筝搭的什么桥?”为切入点,从快乐搭桥(建立友谊成为好朋友)——吵架(桥面出现裂缝)——修补友谊之桥的艰难——重建友谊之桥(和好如初)的整个过程。“纸船和风筝”是松鼠和小熊感情的纽带,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文中的内容,作者的意图,备课时,我分三种角色走进文本读。一是我以普通读者来读课文,找到普通读者的感受。二是把自己当作学生再读课文,体会学生读后会知道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他们能想到什么?三是以作者的身份再次精读课文,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故事情节,他所表达的什么思想,他想读者了解、懂得、明白哪些道理,为什么用这个词等等。读后,我确定教学重点,精心设计了每一个环节,也储备了许多相关的知识,较好地完成课前预设,达到预期决定的目标。

  读是理解、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驾照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这节课,我把有效的提问和指导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如:如果把这只纸船加上松果送给你,你会感到怎样?学生会说:“惊喜、高兴。”把这种感受带入文中读出来。再如指导“高兴地哭了”先让学生笑出声,再让学生哭一下,最后引导学生把这两种表情结合起来读一读,学生把握的很准确,读出自己的感受,达到预设的效果,避免了干巴地指导读,做到理解课文和指导朗读的无痕。

  课堂是多变而复杂的。虽然子课题的研究成果的目标达到了,教学中的其它问题我也必须引起重视,吸取经验,弥补不足。如关注学生不够,个别字咬字不准确,课前储备量不足等。我会牢记,使类似的错误在教学中避免,努力做到最好。

  《纸船和风筝》教学反思2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0课。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教学中我紧抓小熊和松鼠感情变化这条线,让学生在朗读中悟情理、品情味。一节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的以下几点:

  1、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把“读”贯穿始终,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了文中的几句重点句(1)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2)“山顶上再也看不见飘荡的风筝……”(3)“如果你愿意和好……”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通过读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味,把课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语言三者融为一体。

  2、走进孩子,肯定成长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师生都是以平等生命体的身份出现,自由地交流着自己的感受与意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共同推进课堂教学的进行,一起让生命共同成长。教师时时对孩子由衷的评价,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教师及时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采用鲁迅的“拿来主义”,为课堂所用,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这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

  1、朗读得多,但缺少一个让孩子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机会,没有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平台。在指导朗读上应再下功夫,应该让学生多读多体会,不应将自己的体会强加于学生的身上。

  2、课堂教学设计得太满。可能出于向老师们展示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流程的考虑,我的教学安排过于饱满,使得学生的感悟有些只停留在表面,认识有些肤浅。非但不能体现原本指导比较细致、有步骤的特点,反而让学生觉得很仓促,导致实效性不强。

  3、课堂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在教课本内容的时候比较仓促,也没有很好的深入课文,理解课文。

  4、在进行角色体验的时候,有点脱离文本,因为小朋友对课文内容还不是很了解,就直接开始让他们谈自己的感受,要求有点过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