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下面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亲爱的爸爸妈妈》同步试题,欢迎同学们过来做一做,相信做过后会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的.!
基础知识应用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纳粹(suì) 悼念(dào)朝圣(cháo)蜿蜒(wǎn)B屹立(yì)肃穆(mù)恍惚(hū)执著(zhuó)
C盟誓(míng)憧憬(chōng)韵律(yùn)反驳(bó)D屠杀(tú)遇难(nán)沉寂(jì)模糊(mé)[来源:ZXXK]
2、划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荒缪( ) 键忘( ) 头发班白( ) 响彻云宵( )
3、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发生于______年____月,我遇难同胞达_____人。
4、文章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为题目的目的是( )
A 这是孩子们临死前的呼唤,呼唤爸爸妈妈来保护他们。以此为题目,再现了孩子们临死前的恐惧。
B "亲爱的爸爸妈妈"是孩子们被屠杀前最后的呼唤,以此为题目,可以引起读者的同情和心灵上的震撼。
C "亲爱的爸爸妈妈"这一题目为全文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
D 文章以此为题目,意在通过再现孩子们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力,反衬出法西斯的残酷,并向全世界提出警示: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5、文章第四部分引述死者遗言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 )
A 引述死难者遗言,表现了这些人赤裸裸的爱、赤裸裸的心愿。
B 引述死者遗言,这是生者对死难者悼念的一种方式,以此寄托生者的哀思。
C 通过再现被残杀者的遗言,表现了他们死前的爱和心愿,反衬法西斯的残酷,控诉法西斯的罪行,并警示人们: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D 面对屠杀,死难者的遗言中毫无恐惧,证明塞尔维亚人民的英勇无畏,坚强不屈。
6、下列各句修辞方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
B 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对死亡的恐惧、对亲人的呼唤、父母失子的哀伤和控诉、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执著--世世代代'人'的声音。( )
C 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
D 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呈现在我们眼前。( )
7、下列标点符号的用法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那V形石碑象征被害孩子们的班级--五年级。(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B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建在当年日军集中屠杀中国人的地点。(双引号表示强调)
C 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双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D 我们一共六十几位作家,从世界许多地区应邀在南斯拉夫讨论"放逐与文学"。(双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8、按照下列句式,仿写一句话。
原句: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的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仿句:--------------------------
课文精段赏读
西德作家明赫白缓缓地站起来,他沉重地说:"......我有犯罪感:感到是我杀害了那些孩子。我们简直就是禽兽!所有集中营都必须粉碎!你们允许我和你们在一起,我非常感激......"
他说不下去了,坐下来掩面哭泣。
另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
"......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也有一片沉寂。"
安格尔低声对我说:"我要问他三个问题:( )( )( )他们先发动战争!他们先杀人!"安格尔接着问我是否应该站起来反驳他呢?
"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
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1、 从第一段看,西德作家明赫白对德国曾经的侵略行为的态度是----------。
2、 作者为什么称那位日本作家为"日本人"而不称他为"日本作家"?----------。
3、 第三段空白处应填入三个问题,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⑴美国在日本进攻珍珠港之前扔过炸弹吗?
⑵中国人侵略过日本吗?
⑶中国人屠杀过日本老百姓吗?
A⑴⑵⑶ B⑶⑵⑴ C⑶⑴⑵ D⑵⑶⑴
4、 为什么许多人走过去和明赫白握手?为什么没有写人们对那个日本作家的态度?------------------。
5、 听了那个日本人的发言后,安格尔想站起来反驳他。请你结合安格尔的三个问题,替安格尔写一段反驳的话。并展开联想与想象,描写一下日本人听了这话后的表现。
反驳的话:------------------------------------------。
日本人的表现:--------------。
6、 除了南京大屠杀,克拉库耶伐次大屠杀,你还知道哪些侵略者制造的惨案?古今中外均可。--------------------。
拓展阅读
(一) 黑暗征服不了的光明
(美)汤米·琼斯
①日军建立的集中营位于苏门答腊的东海岸,带钩的铁丝网包围着阴暗潮湿的牢棚。外面,白天有赤道炽热阳光的照射;夜晚,皓月与繁星相辉映。可集中营里,黑暗夜以继日。里面住人,然而"住"显然是词不达意。我们是被填塞在牢房里。偶尔,可以见到一缕微光,那是尚未锈蚀的铁丝网在太阳或月亮下闪光。
②已有几年,还是几十年了?疾病和衰弱使我们懒的去想。刚被关押时,还计算时辰,现在,时间仿佛凝固了。我们周围,有人死于饥饿,死于疾病,死于最后一线希望的破灭。对于战争结束、获得解放,我们早已不抱幻想。我们变得恍惚和麻木,只有喉咙里才蹿出野兽般的生命欲望 :饥饿。除非有人抓住一条蛇,或一只老鼠,要不就得挨饿。
③不过,集中营里有一个人仍有可吃的东西--一根蜡烛。他原没打算吃它,正常人是不吃蜡烛的。可当你看见周围的人皮包骨头、气息奄奄的,你就不会低估这支蜡烛的分量。他实在无法忍受饥饿折磨时,便小心翼翼从藏匿处找出蜡烛,细细咬下一口。他把它看作生命之源。如果有一天,当人们因饥饿发疯时,他便求助于这根蜡烛,作为朋友,他保证给我一小节,所以,我白天黑夜一只注视着他和那根蜡烛,这也成了我生死攸关的关键。别让他在最后关头一个人吃了整根蜡烛。
④一天晚上,他在梁柱上刻下又一个标记后,语气呆板地说:"明年圣诞就我们就会回家了。"几乎没人对他的话做出反应,谁还想这事?可是又有一个人说了句很奇特的话:"圣诞节的时候,有烛光和钟声。"他的声音虚无飘渺,似乎来自悠久的年代和遥远的地方。他的话与现实毫不相干,对我们没有意义。
⑤天已经很晚了,我们躺在木板上,每个人都在想心事,确切的说是什么也不想。我的朋友忽然变得不安起来,他朝那只箱子爬去,拿出蜡烛。黑暗中,我清晰的看见了它的白颜色。"他准备吃了,"我想道,"但愿他别忘记我。"他走出屋外,从看守那儿借火点燃了蜡烛,放在床头。
⑥没有人说话,不久,黑影一个接一个溜到他的床边。这些半裸的难友们,双颊凹陷、目光饥渴,悄然无语的在蜡烛旁围成一圈。主教和牧师也围了过来,没法认出他们是神职人员,只不过同样也是两个虚弱的"囚犯"而已。牧师用沙哑的声音说:"圣诞节来了,光明在黑暗中闪耀。""黑暗征服不了光明。"主教接口道。这是约翰福音的语句,但在那天夜晚,围着蜡烛发出的不是几世纪前的书面语,而是活生生的现实给我们每个人的神圣启示。
⑦我从没见过如此洁白和纤美的蜡烛。尽管我很难描述当时的情景,但我从这火焰中见到了不属于这个世界的东西。我们被关押在沼泽和丛林之中,但我们听到了成千上万鸣钟发出的声响和天使的合唱,烛光的火苗越蹿越高,像利剑般刺穿黑暗地牢棚。一切都沐浴在如同白昼的光明之中,从没有人见过这般明亮的光芒。我们自由了,意气昂扬,不再饥饿。有人轻轻说:"明年圣诞节我们可以回家过了。"我们都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光明本身给我们这样的启示,那是用火焰书写的文字。
⑧蜡烛烧了整整一夜,普通蜡烛是无法燃烧的这么久长,这么壮美的。我们齐声歌唱,迎来了曙光。我们确信无疑,一个温馨的家在等候我们。事实也正是如此,我们中一些人在第二年圣诞节之前回到了家,另一些人呢?是啊,他们也回到了家。我帮着把他们掩埋在集中营后面的泥土里,可他们向世界告别时,眼睛不再像从前那样暗淡无光。他们的眼睛充满着光明,那根蜡烛发出的光明--黑暗征服不了的光明。
--摘自《青年文摘》
1、 本文题目为"黑暗征服不了的光明",通读全文后,你认为这里的"黑暗"指----------,"光明"指--------。
2、 "我们"在集中营中过着怎样痛苦的生活?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至少四点:----------------------------。
3、 第⑥段划线句子应怎样理解?----------------。
4、 第④段中有人说"明年圣诞节我们就会回家了"这句话时,人们的反应是怎样的?第⑺段中又有人说这句话时,"我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为什么同样一句话,人们前后反应却如此不同?----------------。
5、 一截小小的蜡烛发不出多少光芒,但第⑦段却说"烛光的火苗越蹿越高,像利剑般刺穿黑暗的牢棚。一切都沐浴在如同白昼的光明之中,从没有人见过这般明亮的光芒。"该怎样理解这段话呢?----------。
6、 文章结尾一句的作用是什么?----------。7、 (二)生死攸关的烛光
佚名 ①这是发生在的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来源:Z_xx_k.Com]
②在法国第厄普市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瑙德夫人。他的丈夫在马其诺防线被敌军攻陷后,当了德国人的俘虏,身边只留下两个幼小的儿女:12岁的雅克和10岁的杰奎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这母子三人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投身到为祖国解放的光荣斗争行列。
③每星期四晚,一位法国农民装扮的人便送来一个小小的金属管,内装着特工人员搜集到的绝密情报。伯瑙德夫人的任务就是保证把它安全藏好,直至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把情报藏好,伯瑙德夫人想了许多办法,她先是把金属管藏在一把椅子的横档中,尽管他们安全的躲过了好几次德军的突然搜查,伯瑙德夫人始终感到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装着情报的金属馆藏在半截蜡烛中,外面小心地用腊封好,然后把蜡烛插在一个金属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当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几次严密的搜查。
④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其中一个是本地区情报部的官员。他们坐下后,一个少校军官从口袋中掏出一张揉皱的纸就着暗淡的灯光吃力地阅读起来。这时,那位情报部的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长官的面前,情况是危急的。伯瑙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铁管处后就会自动熄灭,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把冒着青烟的烛心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瑙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⑤这时候,小儿子雅克慢慢的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房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着:"你不用灯就不行吗?"一伸手把烛台夺回。
⑥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自己必须在场。他从容的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的坐待最后的时刻,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的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亲切的声音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来,我给你讲讲我的路易莎好吗?"杰奎琳扬起小脸,高兴地说:"那太好了......不过,司令官先生,今晚我的头很痛,我想睡觉了,下次您再给我讲好吗?""当然可以,小姑娘。"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
1、 面对三个德国军官,为挽救藏有情报的蜡烛,伯瑙德夫人一家采取了哪些行动?--------------------。
2、 读第④段中的划线句子,两个儿女"脸色苍白"的原因是------------。
3、 体会下列加点词的不同含义
⑴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⑵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浪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⑴似乎:--------;⑵似乎:----。
4、 为什么"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5、 你认为伯瑙德夫人一家有哪些值得赞赏的品质?----------。[来源:ZXXK]
6、 本文情节并不复杂,读来却扣人心弦。你觉得本文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写作训练文题: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描写孩子们被屠杀前的场面。要着力刻画孩子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抓住细节表现他们对和平、对自由的热爱和呼唤。300字左右。
写作点拨:本文题是要求同学们通过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描写一个场面。这个场面描写一定要忠实于原文,要表现出刽子手的惨无人道和孩子们的无辜、弱小及对自由、生命的热爱。从而激发读者热爱和平、憎恨战争的思想感情。
思路一:
以村中目击者的身份和角度来描写。抓住场面中主要人物的主要行动、神态、语言等进行着力刻画,再以适当的笔墨勾勒其他人的形象,做到主次分明、点面结合。因是"村中目击者",对孩子、老师都非常熟悉,所以描写时应直呼其名,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同时,也可用目击者的心情侧面烘托场面的惨烈。
思路二:
以"受害者之一"的身份来描写,可以自然真切的抒写出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更易引起读者共鸣。写作时可选用原文中引用的只言片语,合理想象他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的。选择几个主要人物进行重点刻画,通过他们的言谈举止表现他们或临危不惧或胆小害怕的性格特征,突现文章呼唤和平的主旨。
例文:天堂里没有硝烟
(湖南) 文静
暮秋的傍晚,夕阳像血一样染红了天空,在属于阿富汗那片天空里,依旧漫布着阵阵硝烟。在一个难民营的附近,横七竖八的躺着几具血肉模糊的尸体。在尸体的旁边,痛不欲生的家人怎样也接受不了失去亲人的痛苦:有的在撕心裂肺的哭喊;有的由于过渡伤心已经昏厥过去。
不远处,一位衣衫褴褛的妇女,跌跌撞撞地在地上寻找着自己的孩子。她每掀开一具尸体,心仿佛就像刀割一样的难受,那些都是曾经多么熟悉的面孔啊!在被导弹击中的一片废墟里,她找到了孩子那双黝黑赤裸的小脚。孩子的上半身被深深的埋葬在了废墟里......她终于倒下了,最后的一点点意志在顷刻之间被完全摧跨了。她疯狂的哭,疯狂的笑,回忆一遍一遍地在脑海中翻滚,孩子的笑容一遍遍地在眼前浮现......
就在一个月以前,他们还过这幸福的生活。孩子们无忧无虑的上学,在沙滩上自由自在踢足球,在河里打水仗、捉鱼,对他们来说,生活是没有烦恼的,有的只是欢乐和愉悦。大人们天天上教堂做礼拜,为孩子们祈求幸福和平安,为世界祈求和平。然而,他们平静的生活却因"9?11"事件而全乱套了,10月7日20点57分,美国飞机轰炸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机场的附近地区。随后,又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军事打击,战火逐渐蔓延到了阿富汗各个地区。阿富汗人民为了逃避连绵不断的战火,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难民营成了他们的家,伤病和饥饿不时威胁着他们的生命......
一个晴朗的上午,这群小男孩从难民营里偷偷的跑了出来,想看一看美国的飞机。他们曾看过电影,坚信美国的叔叔只会炸"坏蛋",可是,这群天真的孩子就这样无辜死在了炸弹下。接着,就出现了本文开头悲惨的一幕。
这就是一群十几岁男孩的人生,短暂的人生!我相信,炸弹是不长眼睛的;我也相信,天堂里是没有硝烟的。但是,我更渴望,恐怖主义行为能在世界上消失,战火和硝烟能在世界上永远熄灭,年轻的生命能在和平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摘自《作文指导报》
简评:这篇文章取材于"9·11"事件后美国飞机轰炸阿富汗的实事。通过一群阿富汗难民营的孩子无辜被炸死的事实,强烈的谴责了恐怖主义及一切破坏和平的行为,激起人们对和平的热切期盼。小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先描写孩子们被炸死的惨状和亲人们悲痛欲绝的情景,然后回顾他们被炸的过程,特别是孩子们战争前后生活的鲜明对比,读后更令人感到痛心欲绝。结尾的抒情议论点明了主旨,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应用
1、B(A粹应读cu ì 蜿应读wān ;C盟应读méng 憧应读chóng ;D难应读nàn 模应读mó)
2、"缪"应写作"谬","键"应写作"健","班"应写作"斑","宵"应写作"霄"
3、1937,12,30万人。4、D(要结合文章主题去理解)5、C(要结合文章主题去理解)6、A(A用了对偶、排比,而B、C、D都仅用了排比)7、C(C项双引号表示强调)8、略(提示:注意"没有......没有......只有......只有......只有......的句式)
课文精段赏读
1、他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态度诚恳,认识深刻。他把自己与整个民族看成一个整体,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2、作家本应具有人类的良知,而这个日本作家却为军国主义开脱罪责,作者不称他为作家,就说"日本人",表明了对他的鄙弃。3、D(提示:根据原文和各句间的逻辑关系来选择)4、⑴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非常深刻,感情非常真挚,态度非常诚恳。他代上一代人受过,赢得了人们的宽容和尊重。⑵从许多人走过去与西德作家握手这件事,在无言之中表明各国作家对那个日本人的反感和那个日本人在会场上的孤立。所以不用写他读者也会感到他的处境。5、如: 中国人侵略过日本吗?中国人屠杀过日本老百姓吗?美国在日本进攻珍珠港之前扔过炸弹吗?你混淆了"侵略"与"反侵略"的界限!略(提示:要表现出日本人的尴尬、哑口无言的狼狈相。)。6、如:济南惨案、海兰泡惨案、卢旺达大惨案等。
拓展阅读
(一)1、集中营中暗无天日的生活和人们绝望的心情。蜡烛带来的光芒,它燃起人们心中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2、⑴住在阴暗潮湿、暗无天日的牢棚里。⑵疾病缠身,身体衰弱。⑶难以忍受的饥饿。⑷对获得解放的绝望心情。3、蜡烛带来的光明划破了黑暗,启示人们"黑暗征服不了光明",这光明照到难友们的心中,驱散了他们心中的绝望,燃起了他们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4、⑴第一次说这话时,几乎没人对这句话作出反应,谁也不去想这件事。第二次说这句话时,"我们都相信这是真的"。⑵人们前后反应截然不同,是因为:第一次说这句话时,人们的心情绝望,对于战争结束,获得解放,早已不抱任何幻想;第二次说这句话时,人们从蜡烛的光明中得到启示,重新燃起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希望,所以坚定不久"我们"会重获自由。5、这是人们当时的特别感受,也是人们对未来重新燃起希望、重新获得信心的表现。6、⑴照应前文,使结构严谨。⑵点题并点明深化全文的主旨。
(二)1、⑴伯瑙德夫人取出油灯替代蜡烛。⑵雅克借口搬柴想拿走蜡烛。⑶杰奎琳借口上楼睡觉,楼上黑拿走了蜡烛,保全了情报。2、情况万分危急,他们内心紧张着急所至。3、⑴表明在当时看危机过去了,但实际没有过去。⑵表明这时伯瑙德夫人的一种感觉,是她心情紧张、着急所至。4、因为万一蜡烛点燃到铁管处后会自动熄灭,情报就会暴露,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也将告结束。5、他们一家热爱生命,不怕危险,面对德军从容镇定、机智勇敢。6、作者对情节发展作了巧妙的安排,波澜起伏,跌宕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