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棉鞋里的阳光》课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1-11-11 12:03:4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棉鞋里的阳光》课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棉鞋里的阳光》课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棉鞋里的阳光》课文教学反思

  《棉鞋里的阳光》是继《胖乎乎的小手》之后的又一篇充满家庭温暖的短文。通过对小峰母子给老人晒被子、晒棉鞋的过程、动作、对话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赞扬了尊敬老人的好风尚,教育学生应该怎样关心长辈,学会体贴。这篇课文较长,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完整的印象,我在第一课时里解决了识字,把课文读正确,并完成了大部分正确书写生字的任务,所以在第二课时里,没有出现过多的识字环节,只是在开课时复习了一下生字词,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理解课文和朗读感悟上。

  教学中,我抓住“妈妈为什么给奶奶晒棉被?”“小峰为什么给奶奶晒棉鞋?”两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里有一条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许多学生读起书来没有轻重之分,拖声拖调地唱读。如何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呢?除了范读、领读之外,还有别的办法吗?我想是不是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来启发学生如何朗读呢?于是在课堂上,我注意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和重点句来指导学生朗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抓住人物的对话、动作及心理活动的描写,特别是其中的关键词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如抓住妈妈和小峰的对话,在勾画、感情朗读、评议中体会到妈妈的细心和体贴,为小峰做了一个好榜样,特别是通过“更”字的体会,深化大家对妈妈的认识。又如抓住小峰给奶奶晒棉鞋时“轻轻地”动作来体会小峰关心体贴长辈。在教学中我还十分注重指导朗读,如,“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一点儿”读儿化音。“暖和”读轻声。小峰与妈妈的对话,一问一答,读出语气。奶奶奇怪地问:“咦,棉鞋怎么这么暖和?”读出疑问的语气。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朗读,教学得心应手,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感情。在感情朗读中学生也感悟到小峰母子尊老敬老的优秀品质。用“因为……所以……”来回答“妈妈为什么给奶奶晒棉被?”“小峰为什么给奶奶晒棉鞋?”进行说话训练。另外我还注意从课文留白处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让学生想象小峰想的话中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引导学生细细体味小主人翁观察妈妈的行为,为奶奶晒棉鞋的一举一动,从而赞扬小峰的美好品质。老师抓住“轻轻地”,体会小峰怕惊醒奶奶午睡。老师抓住“小峰想……”让学生展开想象,小峰会想什么?小峰由妈妈晒棉被能想到晒棉鞋,体会小峰是个细心、孝顺的好孩子。又如让大家想象,听了奶奶的话后,小峰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把通过读文的领悟和体会到的思想感情在想象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当有一个小同学说:“啊,奶奶真幸福。”我马上接过他的话,说:“是呀,小峰的奶奶真幸福,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大家一听,纷纷举起小手要求发言。

  生1:因为小峰和妈妈都那么关心奶奶,体贴奶奶;

  生2:小峰会帮奶奶晒棉鞋,他很爱奶奶;

  生3:我用小手给奶奶捶背,奶奶也感到很幸福;

  生4:我帮奶奶倒洗脚水,奶奶挺高兴……

  在说话训练的同时,不知不觉渗透了体贴长辈的思想教育。我觉得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不要逐段地分析,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要让学生充分读,学生肯定会有自己的感受。

  在教学时,我抓住对话进行朗读感悟,可就在对话朗读中生成了一个问题,是我课前所没有预设到的。课文第一自然段有一句长句──小峰问妈妈:“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学生在朗读时出现这样的读法:小峰问:“妈妈,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

  分析原因有两个,首先第一个是学生对标点符号还没有较好的认识,尤其是引号的意义。第二个原因是语文书上正好在“小峰问”后面出现了换行。而第二个原因我分析可能是主要原因。因为是课前所没有预设到的,课堂生成的东西,所以在处理时没有能好好地想想,处理得比较困难,最后几乎是老师没有办法了就代替学生回答了。而且课后仍有不少学生读错。

  问题一:学生虽已经初步认识了引号,但对引号的意义没有真正理解,而且在平时的朗读指导中也缺少类似的训练,我一味地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标点发现正确朗读的方法,走入了一个误区,其实也是对学生实际水平没有准确的估量。

  问题二:其实通过标点发现问题不是不行,但我缺少必要的铺垫,比如我如果在发现问题后给学生两个句子:

  ①小峰问妈妈:“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

  ②小峰问:“妈妈,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

  然后让学生通过两个句子的比较发现标点符号使用的神奇之处,就能更好地把握朗读技巧,正确朗读了。所以也正是我处理问题的草率和匆忙导致了失败。我想,现在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要认真地对待课堂上所生成的问题,让我们的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阳光钻进了棉被,也钻进了棉鞋,温暖了奶奶的身体,小峰和妈妈的孝心也随着阳光温暖着奶奶的心。这是人间最美的亲情,这是浓浓飘香的温情呀……

《《棉鞋里的阳光》课文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棉鞋里的阳光》课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棉鞋里的阳光语文教学反思07-10

一年级棉鞋里的阳光语文教学反思07-23

《棉鞋里的阳光》语文教学片断赏析08-11

课文《老王》教学反思10-27

课文《故乡》教学反思10-09

《穷人》课文教学反思11-21

课文《詹天佑》教学反思10-30

《氓》课文教学反思10-24

语文课文《春笋》的教学反思07-09

《彩色的翅膀》课文教学反思11-13

在线咨询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棉鞋里的阳光》课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棉鞋里的阳光》课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棉鞋里的阳光》课文教学反思

  《棉鞋里的阳光》是继《胖乎乎的小手》之后的又一篇充满家庭温暖的短文。通过对小峰母子给老人晒被子、晒棉鞋的过程、动作、对话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赞扬了尊敬老人的好风尚,教育学生应该怎样关心长辈,学会体贴。这篇课文较长,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完整的印象,我在第一课时里解决了识字,把课文读正确,并完成了大部分正确书写生字的任务,所以在第二课时里,没有出现过多的识字环节,只是在开课时复习了一下生字词,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理解课文和朗读感悟上。

  教学中,我抓住“妈妈为什么给奶奶晒棉被?”“小峰为什么给奶奶晒棉鞋?”两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里有一条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许多学生读起书来没有轻重之分,拖声拖调地唱读。如何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呢?除了范读、领读之外,还有别的办法吗?我想是不是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来启发学生如何朗读呢?于是在课堂上,我注意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和重点句来指导学生朗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抓住人物的对话、动作及心理活动的描写,特别是其中的关键词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如抓住妈妈和小峰的对话,在勾画、感情朗读、评议中体会到妈妈的细心和体贴,为小峰做了一个好榜样,特别是通过“更”字的体会,深化大家对妈妈的认识。又如抓住小峰给奶奶晒棉鞋时“轻轻地”动作来体会小峰关心体贴长辈。在教学中我还十分注重指导朗读,如,“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一点儿”读儿化音。“暖和”读轻声。小峰与妈妈的对话,一问一答,读出语气。奶奶奇怪地问:“咦,棉鞋怎么这么暖和?”读出疑问的语气。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朗读,教学得心应手,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感情。在感情朗读中学生也感悟到小峰母子尊老敬老的优秀品质。用“因为……所以……”来回答“妈妈为什么给奶奶晒棉被?”“小峰为什么给奶奶晒棉鞋?”进行说话训练。另外我还注意从课文留白处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让学生想象小峰想的话中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引导学生细细体味小主人翁观察妈妈的行为,为奶奶晒棉鞋的一举一动,从而赞扬小峰的美好品质。老师抓住“轻轻地”,体会小峰怕惊醒奶奶午睡。老师抓住“小峰想……”让学生展开想象,小峰会想什么?小峰由妈妈晒棉被能想到晒棉鞋,体会小峰是个细心、孝顺的好孩子。又如让大家想象,听了奶奶的话后,小峰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把通过读文的领悟和体会到的思想感情在想象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当有一个小同学说:“啊,奶奶真幸福。”我马上接过他的话,说:“是呀,小峰的奶奶真幸福,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大家一听,纷纷举起小手要求发言。

  生1:因为小峰和妈妈都那么关心奶奶,体贴奶奶;

  生2:小峰会帮奶奶晒棉鞋,他很爱奶奶;

  生3:我用小手给奶奶捶背,奶奶也感到很幸福;

  生4:我帮奶奶倒洗脚水,奶奶挺高兴……

  在说话训练的同时,不知不觉渗透了体贴长辈的思想教育。我觉得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不要逐段地分析,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要让学生充分读,学生肯定会有自己的感受。

  在教学时,我抓住对话进行朗读感悟,可就在对话朗读中生成了一个问题,是我课前所没有预设到的。课文第一自然段有一句长句──小峰问妈妈:“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学生在朗读时出现这样的读法:小峰问:“妈妈,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

  分析原因有两个,首先第一个是学生对标点符号还没有较好的认识,尤其是引号的意义。第二个原因是语文书上正好在“小峰问”后面出现了换行。而第二个原因我分析可能是主要原因。因为是课前所没有预设到的,课堂生成的东西,所以在处理时没有能好好地想想,处理得比较困难,最后几乎是老师没有办法了就代替学生回答了。而且课后仍有不少学生读错。

  问题一:学生虽已经初步认识了引号,但对引号的意义没有真正理解,而且在平时的朗读指导中也缺少类似的训练,我一味地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标点发现正确朗读的方法,走入了一个误区,其实也是对学生实际水平没有准确的估量。

  问题二:其实通过标点发现问题不是不行,但我缺少必要的铺垫,比如我如果在发现问题后给学生两个句子:

  ①小峰问妈妈:“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

  ②小峰问:“妈妈,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

  然后让学生通过两个句子的比较发现标点符号使用的神奇之处,就能更好地把握朗读技巧,正确朗读了。所以也正是我处理问题的草率和匆忙导致了失败。我想,现在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要认真地对待课堂上所生成的问题,让我们的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阳光钻进了棉被,也钻进了棉鞋,温暖了奶奶的身体,小峰和妈妈的孝心也随着阳光温暖着奶奶的心。这是人间最美的亲情,这是浓浓飘香的温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