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 快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2.以开放的姿态探讨幸福的话题,积累幸福的名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教学难点
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那么同学们有没有认真想过幸福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幸福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快速读全文,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说说课文的起因是什么?引出一个什么问题?(幸福是什么)因势理清文章线索。
三、分析课文的起因
1.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他们为什么要挖水井呢?
2.由挖小水井引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他们怎么寻找的? 4.
四、分析“寻找幸福”
想想三个牧童分手后,各自都做了些什么?想象一下他们是怎么做的,补上课文没有说的话。(训练补白)
(学做医生,为人治病;勤恳工作,对人有用;耕地种麦,养活多人)(板书)
五、十年后,三个牧童已经变成三个青年,回答:
1.他们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请你朗读课文后说说。
2.把智慧的女儿两次说的话划下来,读这两段话,结合三个青年的体会说说幸福是什么?
(通过自己的劳动,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这就是幸福。)
六、拓展:体会“幸福”的含义
1.小练笔:幸福是( )
2.交流幸福名言。
3.欣赏诗歌《幸福是什么》。
附板书:
问幸福
找幸福:做医生,救了很多人;
勤劳工作,对人有用; 感到幸福
耕田种地,养活很多人
说幸福
教学反思
1、再造想象,实现与文本的深层对话。
在重视课本、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想象中适当超越文本、适当超越课堂,即让学生利用一些课文留下的空白处展开想象,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在课外读物中得到的知识进行信息加工和再创造,探索课文的深层意蕴。例如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仅仅从三个青年自己的叙述中是很难体会到幸福的所在。于是我便引导他们去想象这里面具体的故事,从活生生的事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感受。学生根据自己原来的经验和课外书上获得的知识,展开再想象,编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引出了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事迹。在他们的脑海里,幸福已不再抽象,而是一些活生生的,可以触摸到的实体。
2、多元感悟,体现语文的人文特征。
童话的主题是幸福要靠劳动,要尽自己的职责,做对别人有益的事。这个主题很显然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很有意义。但事实上幸福的确有很多种含义,爱别人是一种幸福,被别人爱也是一种幸福,付出了是一种幸福,等待也是一种幸福。学生说不出这样概括的话,但他们说出自己的生活。我们应该去肯定它。在这一课的最后,许多学生都说了很多与课文中不一样的感受,这是真实的,是值得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