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原创优秀教案

发布时间:2017-02-25  编辑:飞艺 手机版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 通过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 通过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过程:

  教师课堂讲解分析,并指导学生赏析。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

  播放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导语:我曾向大家介绍过一位诗人,他被鲁迅先生赞誉为“中国的济慈”,他的代表作有《情歌》《关外来的风》等,在我们太湖县弥驼镇有他的故居,他是谁呢?他就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之一的朱湘。今天,我们要介绍新月派另一位著名诗人,朱湘的挚友---徐志摩及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

  板书: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诗人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一、徐志摩

  (一)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读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邂逅了美丽、纯情的少女林徽因,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一年后,林徽因随父亲回国并与徐志摩的恩师(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结婚。诗人失恋后十分消沉,内心深处十分痛苦。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她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徐志摩在剑桥留学期间,接触了济慈、雪莱、泰戈尔等文学大师的作品,深受外国诗歌作品中浪漫主义诗风的影响。后来泰戈尔访华,徐志摩担任他的中文翻译。

  (二)新月派: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对白话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代表徐志摩艺术成就的作品,都是并无明显社会内容的抒情诗,他自己说,那是些“从性灵暖处来的诗”。"新月派"的主要人物还有闻一多、朱湘等。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

  二、朗诵《再别康桥》

  播放《再别康桥》录音带

  三、分析全诗

  全诗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第一节:轻轻地来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轻轻地”是状语前置,定下了全诗轻盈的基调;首尾两节复沓呼应,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

  “作别西天的云彩”,诗人是和母校告别,故意不写送行的人和剑桥的繁华喧闹,而写作别云彩,显得空灵、清新、飘逸。母校在诗人心中是崇高、伟大的,诗人用自己烘托了剑桥大学。

  第二部分:(第二节至第六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第二节:金柳艳影

  这一节的音乐性像是小提琴欢快的曲子。

  剑桥大学做为全球著名的高等学府,也是诗人一生的转折点,剑桥培养了徐志摩的学识、理想、情操,诗人曾经在《康桥再会吧》一文中写到:“康桥是我难得的知己,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恋之乡。”足见诗人对康桥浓烈、深厚的感情。

  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第三节:青荇招摇

  “招摇”拟人的写作手法,“青荇在水里招摇”是虚张声势、因人注意,招惹得作者心甘情愿地做一条康河的“水草”。

  诗人在《我所知道的康河》一文中这样写道:“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第四节:彩虹的梦

  诗人在剑桥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剑桥给他留下了无数美好的记忆。“梦”比喻昔日剑桥生活种种情景。

  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第五节:撑船寻梦

  “寻梦?”诗人自问自答,诗人追忆往日的美好生活,撑船漫溯,康河沿岸处处留着诗人当年的足迹和笑语。

  追忆那些美好幸福的岁月,诗人充满了激情、真想高歌。想尽情的赞美康桥。

  第六节:沉默别离

  诗人对康桥是浓得化不开的情节,深沉、浓烈。正所谓“情到不堪言处,竟无语凝咽”深味着离别的惆怅。一切尽在不言中。

  第三部分: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第七节:悄悄离去

  诗人希望康桥永远美丽、永远以她的辉煌和魅力闻名于世,足见母校在诗人心中的地位。

  “不带走一片云彩”夸张的写作手法,首尾呼应圆合,再别的哀愁抒发得更加的浓烈。

  四、赏析《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1.诗意美:这首诗歌的意象

  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请学生回答)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留恋处,兰舟崔发,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咽;”“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咏《雨霖淋》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词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空灵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2.音乐美:“诗人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每节押韵、逐节换韵。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请学生起来指出,并请全班同学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全班集体找,把每节的韵脚找出来,并用笔标上拼音)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绘画美: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4.建筑美(结构):每句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四行一节,十分整齐;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整齐中见变化。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五、课堂小结

  通过我们刚才的讲解,我们可以读出诗人对曾经培育自己的母校--剑桥大学的感情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热爱)对了,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母校热烈、浓厚的思想感情,但诗人没有直白,而是通过对康桥的景物描写,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整首诗中诗人还流露出了对康桥的留恋、难舍的情节。绘画美使全诗别具一格。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

  2、将诗的第二节改写成一段散文,100左右。


更多相关文章:

1.

2.七年级语文下册《柳叶儿》教案

3.七年级语文下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案

4.七年级语文下册《社戏》教案

5.七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活动-黄河,母亲河》教案

6.语文版初一下册《少年爱因斯坦》优秀教案

7.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8.七年级语文《天目》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