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羚飞渡》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发布时间:2017-12-30  编辑:梁飞艺 手机版

  《斑羚飞渡》一文,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会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感到精神的震撼,会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存的世界。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同学们略读了课文,了解了本文的故事情节,现在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二、回顾课文

  (收集有价值的信息,体验文中所描述的特定环境,了解特定环境下的人物。)

  1、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是哪一天到达南极点的﹖

  2、谁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时,还拖着十六公斤重的岩石﹖

  3、他们中间谁最先死去﹖

  4、奥茨是怎样走向死亡的﹖

  5、谁的日记一直写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

  6、你能说出最后死去的三名探险队员的姓名吗﹖

  7、五名探险队员悲壮覆灭是与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到来分不开的,请从文中找出描写了南极恶劣气候的句子。[幻灯]

  (1)荒无人烟的白色雪原上,……

  (2)但是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睛,……

  (3)这里的自然界是冷酷无情的,千万年来积聚的力量能使它像精灵似的召唤来寒冷、冰冻、飞雪、风暴——

  (4)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

  (5)天气变得愈来愈恶劣,冬季比平常来得更早。

  (6)冰冷的黑夜,周围是呼啸不停的暴风雪,……

  (7)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

  (8)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

  三、分析课文

  师: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寒风凌冽的南极帐篷里,给英国民众写下了一封绝命书。部分内容是这样写的:

  如果我们能够活下来,我本来想把我的伙伴们坚忍不拔、勇敢直前的事迹讲给大家听。它一定会深深打动每一个英国人的心。如今不得不让这些潦草的札记和我们的尸体来讲这些事迹了……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结局?我想问你,最后这样的结局是你所希望看到的吗? 在电视荧幕中,英雄往往在最后时刻能力挽狂澜,能走出险境。然而在99年前的南极呢,现实并没有出现神话,他们都——(用导言的话回答)

  师:“悲壮地覆没”这个词用得很好。你简要地谈谈自己读了这篇文章以后的感受好吗?

  生1:我觉得很心酸。

  生2:我感到很悲壮,很感动,很钦佩他们。

  师:是啊,所以茨威格把它称为是“伟大的悲剧”为什么说它是一场悲剧呢?

  生3:因为他们葬身在南极。

  生4:还有他们失败了。

  师:也就是说这个悲剧里有他们的死亡,还有他们的失败。

  师:但是,文章给我们带来的又不仅仅是悲,刚才同学们谈阅读感受的时候谈到钦佩,深受感动,在这篇长达4000多字的文章中,我们顺着斯科特的日记,读读这些冻僵的日记,或许,我们会发现99年前南极的风雪是那样的无情和残酷。

  第一则日记: 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师:这里的痛苦是什么?这里的梦想又是什么?

  明确:梦想是第一个登上南极极点,痛苦是阿蒙森先他们一步登上南极极点。

  文章里面哪些话体现他们“梦想全完”的情感呢?

  角逐失败的极度沮丧、悲哀。

  (1)他们认为:“对于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什么也不是”

  (板书:失败之悲)

  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明确: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他们在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作者并不同意这种说法。

  第二则日记,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

  师:角逐失败,只能伤心地回去,但是第一个到达极点的阿蒙森还留给第二批到达的斯科特他们一个任务。是什么?

  明确:给挪威国王带信,给第一批到达极点的阿蒙森作证。

  “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在这里,我们不要故耍情绪地、狭隘地替斯科特解脱,认为他也可以拔掉挪威国旗,换上英国国旗。这是一个先驱者对后继者的信任和委托。尽管是失败者,

  英国人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深受这种文化传统熏陶的斯科特能接受这一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高尚。

  日记三:回去的路使我感到非常可怕……可怕在何处?

  错过贮藏点,没有补给,直接走向死亡。在艰险的这一路上,大家认为哪些很感动呢?

  师:有一个词处理得很好,就是重读了“16公斤”。你认为通过这样一个细节的描写,能够表现出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生:即使自己快要死了也要为祖国留下一份研究南极的资料。

  师:他仅仅是为祖国而留吗?

  生:全人类。因为我认为科学是无国界的。

  师:这位同学补充得很好。威尔逊博士留下了16公斤重的珍贵的岩石样品,本来南极是一个非常凶险的地方,为了保存自己的性命丢下这些东西也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在他“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他也没有扔掉这么沉重的科学研究资料。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斯科特他们探险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争夺第一名,还有一个更为崇高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为了人们更好地了解南极,为了人类的科学事业。

  师:这些人的牺牲就是为了科学而献身。这是多么的崇高,多么伟大呀!(板书“献身科学”)

  师:可怕的路上,首先有人出现异常,埃文斯。文章是怎么记述的?

  注意时间: “2月17日夜里1点钟”这个时间,还有“屠宰场营地”这个地点。特别是时间的精确,这是海军军士埃文斯死亡的时间。显然,这是从斯科特的日记中发现的,他这样庄重地记载下第一位伙伴死亡的时间和地点,可见他对伙伴的心痛。痛苦和尊敬就在这精确的数字中。

  师:我们接着看斯科特的日记在这可怕的归途中是怎么写的。

  日记四:我们中国人忌讳谈起死亡。但是悲剧,不仅停留在死亡这个结局上,而是要知道死的方式以及人们对死的方式的反应。

  “最后一篇日记是用他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斯科特将“我的妻子”改为“我的遗孀”这有什么意味?情感有什么不同?

  斯科特将“我的妻子”改为“我的遗孀”表现了十分复杂的情感,这是一个让人心碎的细节。“我的遗孀”,严格说这是一个矛盾的说法,写下这句话的人“此在”时,他的妻子还不是“遗孀”。但因为斯科特很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处境,当这本日记送到他的妻子手中时,她肯定是一个死了丈夫的女人。“我的遗孀”,里面蕴涵着“我”对“妻子”的深爱和歉疚。似乎在说是因为“我”参与南极探险罹难而使爱妻由“妻子”变成“遗孀”。这种修改就预示了“妻子”的变化。他想到妻子“憔悴一身在,孀雌忆故雄”(李白《双燕离》),这种修改显示了自己一种心理的变化,甚至想到妻子心情,爱怜、关怀、无奈与理智都融注在这一词语的变换之中。

  四、总结拓展

  1、英国国王跪下来悼念他们的民族英雄,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先生没有去为胜利者写书,却包含深情地为这些失败者作传,他所关注的不是事业的成功,而是历史事件背后那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行文之中,作者对英雄赞叹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深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2、人们为了纪念斯科特他们,南极极点的科考站就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科考站。

  3、2002年2月7日,英国王室成员安妮公主为纪念斯科特来到南极。假如你作为小记者得以随行、当你看到在南极无边的荒野中沉睡的英雄的时候,当你看到他们小小的简陋的坟墓的时候,当你看到坟墓上历经风吹雪打,已经日渐褪去了颜色的十字架的时候,你想要为这些我们敬仰的英雄立一块墓碑,你会在上面写些什么?请你写一段文字以表达你对这些英雄的敬佩或追思。(学生思考、写作,教师巡视)

  写这则碑文要注意紧扣文中人物行动的特点来写,不能写成放之四海皆准的共性碑文。

  比如:追念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一行登录南极极点——遗憾的第二,伟大的第二。承前者来,启后人去。念极地之悠悠,众怆然而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