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2-08  编辑:梁飞艺 手机版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进而熟读背诵课文。

  2、能疏通文意,并作语言积累。培养文言语感。

  3、体会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语言简练生动,写景细腻逼真,情景交融等。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进而熟读背诵。

  2、能疏通文意,并作语言积累。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语言简练生动,写景细腻逼真,情景交融等。

  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描写细致、语言生动、情景交融的优美散文。因此课堂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文中所写景物及融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学会翻译,然后引导学生以游人的身份进入佳境,点评文中景点,再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感情变化的真正原因。

  设计特色有三:1、梳理文章思路,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游踪。2、判断句子翻译正误,达到一石二鸟,既注意了文言翻译的字字落实,又注意了一词多义现象。3、点评景点意在引导学生置身于佳境,体会佳境。

  教学过程:

  变换字形,直接导入:

  教师在板书课题时,把“石”的下面“口”写得很大,把“潭”字写到这个“口”里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把“潭”字写到石头里面去了?

  学生可能会根据课文的“全石以为底”说一整块石头把小潭包了起来,或者说小潭就在一整块石头上。

  一、教师示范,美读课文:

  1、教师感情充沛地朗读课文。

  2、注意读准字音:

  篁竹 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 为嵁 青树翠蔓 参差披拂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犬牙差互 悄怆幽邃

  3、注意几个句子的停顿: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卷石底/以出 蒙/络/摇/缀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其岸势/犬牙差互

  4、教师领读课文。

  5、一生再读课文,师生点评。

  6、生齐读课文。

  二、疏通文意,梳理思路:

  1、按照文言文翻译的一般方法,每生先大声边朗读课文边结合注释疏通大意。

  2、请四生分别疏通课文前四段内容,并归结大意。并简单说说写法特点。教师就势板书:

  发现小潭         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  特写镜头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形象比喻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三、积累语言,提高能力:

  1、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隔篁竹,闻水声      ②水尤清冽       ③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④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⑤斗折蛇行

  ⑥四面竹树环合        ⑦隶而从者

  2、李明同学翻译了课文中的几个句子。请你判断一下他翻译的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①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译文:靠近岸边,卷起石头露出水面,形成了水中高地和小岛,形成了不平的岩石。

  讨论后明确:“卷起石头露出水面”应翻译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

  ②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点缀,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讨论后明确:“缀”不应该翻译成“点缀”,而应翻译成“下垂”。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文:凄凉了精神,冻寒了骨头,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讨论后明确:“凄神寒骨”中的“凄”和“寒”都活用为动词,翻译为“感到……凄凉”、“感到寒气……”。

  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文:(我)认为这个地方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居住在这里,于是记下了(这些景象)就离开了。

  讨论后明确:这一句中“以”是一个多义词,在这里应翻译为“因为”,“居”在这里应翻译为“停留”,而不是“居住”。

  四、品读课文,走进佳境:

  1、你认为文中那个词用的精妙传神,说说它的妙处。

  如“闻水声,如鸣佩环”中用“鸣佩环”来描摹小石潭的水声的清脆悦耳,美妙动听,使人如入佳境,如闻其声。

  再如“日光下澈”中“下澈”点明了日光自上而下透过清澈的潭水一直照到了小潭的底部。既写出了日光的金艳,也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

  再如“斗折蛇行”,即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爬行,使用形象的比喻表现潭身的曲折蜿蜒,既给人以静态感又有动态感。

  2、假如当年这个冷寂幽僻、人迹罕至的地方今天成了湖南省著名的旅游景点,它分为四个景点,请你为其中一个景点写一句导游词。

  四个景点:①各态伴全石   ②游鱼戏水    ③曲折潭源    ④竹林翠屏

  学生可能说的有:①多么奇的一块石头呀!那么多不同形状的兄弟都在陪着你呢!

  ②鱼儿们,你们的游戏太可爱了!②鱼儿啊,你们不要老把我们逗笑了。

  ③曲折之中,让人看不到你的真面目了! ③曲折之中蕴含了无比丰富的内涵呢!

  ④多么幽静的地方啊!我们有翠竹作屏障呢!④翠竹为我们围出了一个多么清幽的天堂啊!

  ④这一片翠竹屏障让我们远离了世俗的喧嚣,多么清幽的天地!……

  3、探究文中作者感情有何变化?说一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变化?由“乐”到“忧伤悲凉”这是否矛盾?

  讨论后明确:心乐之——相乐——凄神寒骨

  作者柳宗元在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到永州做司马,心情抑郁。因而凄苦是其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但这种欢乐只能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投影补充作者写作背景: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是唐代文学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作者在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到边远荒僻的永州以后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当时来到永州以后,写了八篇游记。作者在其中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直述了自己当时的心情:“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游山玩水,实际上是为了排遣心中的抑郁忧伤之情。

  五、小结本课,试背课文:

  在封建社会里,有多少怀有“济苍生,安社稷”抱负的知识分子被打击、受压抑、甚而被摧残,他们在现实中挺不起腰杆来。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不仅仅是寄情于山水,而且是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

  让我们共同试背课文,在背诵中体会柳宗元借游小石潭所抒发的内心的抑郁忧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