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
《观沧海》是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词一节中的第一首诗。诗人曹操借景抒情作此诗,表达了自己一统天下的宏愿的豪迈气魄。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整体理解文意;
2、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3、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曹操,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说一说在你心目中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们熟知曹操是因为他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在《三国演义》中他是一个奸诈、残忍、多疑的人,但其实在历史上他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性情豪放,写出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豪情;他志向远大,写下来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千古名句。而当他东临碣石,又写下了《观沧海》这样的名篇。今天我们就与曹操一起,登山、赏景、品诗。
板书课题。
(二)初读
1“三分文章七分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指名读朗读要求。
(1)找生说一说本节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写到黑板上并领读。
(2)字词疏通了,找同学读一下这首诗。学生评价。(多找几个学生读一读)
2听读。
刚才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和风格,著名朗诵家对这首诗也有自己的见解,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3仿读。
(1)学生评价朗诵家所读
(2)学生仿读
(3)齐读
(三)品读
1通过朗读,我想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了一定了解。再读诗,思考,全诗是由哪个字展开的?
(出示“观”的篆体字)这是“观”的篆体,非常形象的一个字,有眼,有耳,有头。也就是说,观可以是看,可以是听,也可以是想象。
2从全诗来看,诗人“观”到了什么?
将学生说出的景物板书到黑板上。
3这是诗人观察到的景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写景时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是——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4实景很好理解,我们来看一下诗人想象中的景。这一句,我们要如何解释?
日月银河都由大海吐纳,形式上是两句话,但实则写了一件事,这里诗人使用了一种叫做“互文”的修辞手法。
解释“互文”并举例。
5描绘。
诗人观到的景象在我们眼前一一掠过,在我们脑海中留下印象。下面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进行描绘(对“描绘”做一个简介让学生理解要求,同时举例让学生更直观地明白老师的要求)。
写完后先小组交流,选出最精彩的片段进行展示。
6同学们描绘得如此精彩,那是否也能读得精彩呢?让我们感受着这些景致一起读。
四、体悟情感
感受至此,你认为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1学生回答
2出示诗人作诗的背景
3学生在体悟后再回答
4老师总结
5诗人的情感就蕴藏在这种种风景之下,让我们感诗人之所观,感诗人之所感,共同背诵这首诗。
五、演读
1通过对诗歌的解读与体会,相信同学们有了更深的认识。下面我们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演读。老师这里有几种方式供大家参考:配乐朗读、配上熟悉的曲调演唱、带动作表演朗读……
2当曹操登上碣石山顶,周围的一草一木,远处的海面都给诗人带来触动,他的内心涌起多少感慨于激情!让我们带着诗人的情感一起朗读。
六、总结
一首《观沧海》因为大家的演绎变得灵动,变得不凡。这节课我们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学习诗歌的方法。《观沧海》为我们打开一扇诗词学习的新的大门。课下同学们回顾本节所学,用我们学到的方法自学《龟虽寿》,我们下节课进行交流。期待你们自己独到的见解。
《观沧海》教学设计二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曹操,一代枭雄,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教师纠正读音。放慢节奏,调整注意力。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3、齐读。
三、以读带讲。
1、讲清写景中的想象
2、 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的诗句。
3、组织朗诵,反复强化重点。
一生单独其他句,齐读重点句。再交换角色读。单读者强调声音洪亮,有吞吐日月之气势。
4、引进名言: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心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后记:景物一是山,二是水,都能体现生命的蓬勃张力,为抒发豪情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