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朗读复述法:
本文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作者从童年的一次“脱险”经历,感悟到战胜艰难险阻的人生哲理。通过朗读感知文意,朗读以“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三点要求给予指导和评价。复述故事情节,体味记叙的周密。
设疑研讨法:
通过有创意的设疑,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研讨,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朗读质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2’)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10’)
要求:看清读准、边读边思、圈点勾画、记住内容。
PPT展示:
根据拼音写出词语并解释:(请个别同学上黑板上写,其余同学在自己草稿本上写,并请同学站起来解释词义。) ① lín xún( )________________ ② chuò qì( )________________ ③ nà hàn( )________________ ④ sǒng lì( )________________ ⑤ níng shì(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嶙峋 形容人瘦削
② 啜泣 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③ 纳罕 惊奇,诧异
④ 耸立 高起,直立
⑤ 凝视 聚精会神地看
(学生齐读生词)
就故事情节要素组织学生抢答,以巩固识记。(2’)
⑴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提示:费城。 ⑵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提示: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⑶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提示: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内德、杰利。 ⑷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提示:约20米高;约7米。
课文“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故事情节分作“冒险”和“脱险”两部分,指名学生分别叙述两部分的内容,师生共同评议复述中的得失。根据评议,改进自己的默读习惯,积累经验。(3’)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4’)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教师范读课文其中一个片断。
研读文本
1.开头为什么突出天气“闷热”?(1’) 明确:为下文孩子们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作铺垫。
2.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2’)
明确:课文主要写“我”跟小伙伴们爬悬崖的过程,写我爬下悬崖走第一步时的动词是“伸、探、踩”,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小心翼翼的心理。
父亲指点“我”爬下悬崖时,“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3’)(同桌之间讨论回答)
明确:在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细地写出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继而是萌发信心,随后是信心大增,最后是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追问:这种巨大的成就感是指什么?)
“啜泣”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几次写到“啜泣”?含义有什么不同?(2\')
明确:啜泣就是抽抽搭搭地哭,文中两次写到“啜泣”,含义不同。第一次是因为恐惧、伤心,第二次是出于惊喜、委屈、感动、余悸和成就感。
“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指的是什么?(2\')
明确:“永远忘不了的经历”有两层意思:①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也就是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惧害怕,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由易人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
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1\') 明确:因为想着距离,就会被困难所吓倒,就没有战胜它的信心了。
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怎样认识这一标题的含义?(1’) 明确: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的困难,一个一个的认真解决,终会取得成功。
当堂背诵最后一段(6\')
(有时间的话抽一两个同学起来尝试背诵)
课堂总结(1\')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也可由同学们自己来总结这堂课所学的内容)
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2.完成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
本课目标
多角度阅读,探究文章给我们的多方面的启迪。
复习导入(5’)
用一两句话复述课文内容
检查背诵情况,抽个别同学背诵最后一段。
概括“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多角度阅读
1.方法指导(3’)
同学们,苏轼的《题西林壁》是这样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移动视线从不同角度观察山姿,那么进入视野中的庐山形象也就有了差异。同样,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章,也就会有不同的感觉和发现,西方评论人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思维空间的拓展,阅读质量也就随之提升了。
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文中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文中很多。你们想想看,这篇文章,我们还可以从哪几个角度去思考,从而提出不同的疑问?
(学生思考讨论,确定角度,提出疑问)
2.小组合作研讨,多角度探究文意(20’)
互动1:父亲是怎样救孩子下来的? 参考:鼓励他一步一步地走下来。 互动2: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抱他下来?你同意父亲的做法吗?为什么? 参考: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
(学生答同意或不同意均可,关键在于言之有理,一般倾向于同意父亲的做法。爬上石架的“我”,上不去,下不来,陷入绝望、恐惧,父亲并没有用梯子上去救护,而是鼓励、指导孩子“走一步,再走一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他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富有教益的方法使孩子获取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互动3:父亲不来,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将怎么办? (尽量从不同侧面肯定学生的答案,引导他们朝着机智、勇敢的方向努力) 互动4:你如何评价“我”的好朋友杰利? 参考:他怂恿“我”爬崖,才有了后来的遇险;在“我”惊恐万分不敢下崖时,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嘲笑我,“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追问:既然杰利是我的好朋友,那为什么留下我离开了呢?大家能不能从文章中找找杰利离开的理由呢?
(答案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互动5:如果你是杰利会怎么做? 能想出法子帮助“我”的答案都给予表扬,抓住时机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
互动6:你如何评价其他四个孩子? 参考:还不懂事,能同玩乐,却不能共患难。
总结本文的写作方法(学生讨论)(6’) (1)叙事技巧娴熟 本文在叙事中注意前后照应,注意设下伏笔,使得文章记叙周密。“我”的病弱在文中前后照应。文中几处提到杰利,笔笔都有匠心,杰利叫我“别做胆小鬼”、杰利的不放心都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本文采用倒叙的笔法,用笔俭省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起因。结束回忆也用笔干脆利落,这样一起一收与正文浑然一体。 (2)描写准确恰当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 文中人物的语言准确地反映出人物各自的性格。如“我”的胆怯、父亲的耐心细致,都在文中有恰到好处的描写。 “我”的动作、心理使得整个事件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景物描写的交代、渲染、衬托作用,都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3)小中见大,哲理深刻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平白,但仍耐人品读。就选材而言,无疑是“以小见大”的典范。这样的小事,无论对哪个人而言都是比比皆是。小事的升华得益于“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平白却富有冲击力和音乐感的标题表述方式,当然也得益于作者对人们常规思维的突破:人们常常习惯目光长远,却常常忽视“走一步”与“再走一步”对困境中的人生巨大的支撑力量!本文的第二个特点是以孩子的口吻叙事使本文更适于孩子们阅读。无论情节叙述、心理描写还是语言风格都属于孩子们。这篇文章也给那些成人化的学生作文提供了优秀的反例,它让人深思:对孩子而言,到底什么事才是有意义的“事”呢?
写一写
童年的一次经历给了作者如此大的启发,影响了他的一辈子。其实生活处处有哲理, 在于你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善于感动的心,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你积累的财富就会越来越多。 你的生活有没有给与你财富呢?请将你的一次生活感悟写下来,字数不限,但要有真情实感。300字左右。
课堂总结
“我”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获得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由此可知,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精神也就越来越充盈。做人也好,做学问也罢,如果像本文作者那样,不断思考,因事推理,你的思想将会闪现理性美的光芒,你也将拥有一个高质量的人生。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堂上没有完成的小作文。
2.完成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