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背诵并默写这篇短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2、衬托的写法。
3、课文注释中必须掌握的词语。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思路
猜谜导入新课,激发兴趣——预习检测,基础巩固——问题引航、整体感知——重 点分析,能力培养——拓展延伸,知识归纳——布置作业,能力检测。
教学方法
1、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质疑、合作、探究,采用朗读法、质疑点拨法、讨论法。
2、采用创设情境,自主合作,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本课教学达到最好效果。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设谜导入 (1)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
(2)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蓬。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
2、利用电脑软件(千姿百态的荷花,配古曲《水中莲》),。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优美的文章《爱莲说》,大家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请大家说说,你觉得莲花美么?美在哪里?
二、了解本文的体裁和作者。(播放图像)
1、 题解
“说”的介绍。
本文的体裁是“说”,“说”就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偏重于论述道理。那么我们课文这个标题“爱莲说”就可以怎么解释呢?
明确: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呢?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下本文的作者。
2、作者简介(放作者图像)。
教师补充: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预习检测 1 、读准字音。
颐(yi) 淤(yu) 濯(zhuo) 亵(xie)清涟(lian) 不蔓(man)不枝 噫(yi)鲜(xian)有闻
2、指名朗读
三、朗读训练。
1、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按“读”放课文录音)
2、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
3、请同学们轻声的自己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总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回答后总结)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四、对照屏幕,释重点字词,翻译课文。
五、分析课文。
问题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花?表现了莲花哪些品格?
讨论并归纳:比作君子。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表现的品格: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洁净而又庄重)
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同学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朗读一下这个长句。(予独爱……)
问题2: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讨论并归纳:还写了菊和牡丹。 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补充: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三种处世的态度,我们来讨论一下。君子是一种什么样的人?(课文注释: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
隐逸者呢?(课文注释: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
那么,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的用意是什么呢?用作陪衬。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不慕名利。齐背这三个排比句。(予谓菊……君子者也)
问题3: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讨论并归纳:“菊之爱……宜乎众矣。”在这三句之前,作者有一个表示感叹的词“噫!”表示作者要发表感慨了。他的感慨是什么?生答:感慨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总结:对,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点拨:第二段的句子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4、作者写莲,为什么还要写到菊和牡丹?分析一下作者怎样通过菊和牡丹来衬托莲的形象?
5、纵观全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六、反馈练习。
1、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农村的赌博风,孩子之间的攀比风",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七、归纳复习。
1、 识记、积累文言实词
(1)可爱者甚蕃 (2)晋陶渊明独爱菊
(3)予独爱莲 (4)出淤泥而不染
(5)濯清涟 (6)香远益清
(7)亭亭净植 (8)不可亵玩焉
(9)予谓菊 (10)宜乎众矣
(11)陶后鲜有闻
2、 翻译下列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哪一句是千古名句?
4、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思想(主题) ?
八、课后练习。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写自己对莲花的感受(200字左右)
教学设计理念:
1、结合新课标及教参设计的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欣赏古诗文,体会古诗文意境的能力及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2、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再配以深情优美的音频朗读,把学生带入莲的高洁清雅的品质氛围中去,力图用情境感染学生,便于理解文章精髓,进而陶冶学生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