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使学生感悟希望对于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积极对待苦难的精神;
2、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深入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重难点:
分析人物性格,深入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第二单元的贾平凹的《落叶》学过了吗?贾平凹对法桐树叶的年年凋零,年年新生,从欣赏到怜惜,从悲叹到顿悟,以至于最后敬仰起法桐来,面对落叶竟然让他领悟出一道人生的哲学命题: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它的存在。而同样是一片小小的落叶,却联系着两个人的生命,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欧·亨利笔下这片神奇的叶子。(板书课题)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的?(指名介绍,师补充)
欧·亨利是美国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他和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都以短篇小说闻名于世,被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欧·亨利的代表作还有《警察和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
二、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想一想小说中的这片小小的叶子联系了哪几个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同时注意勾划生字词并进行解决)
边读边勾划时间线索以及病情发展,把握情节顺序,根据勾划的时间线索及病情发展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故事情节。
情节结构:(板书)
时 间 线 索 病 情 发 展 叶子 心理变化
十一月 乔安西病倒 多
一天上午 病重 失望
第二天早晨 病危 少 绝望
天刚亮 病好 希望
第二天下午 贝尔曼去世
十一月:乔安西病倒;一天早晨:乔安西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乔安西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乔安西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乔安西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自读课文完成后,指名概括,师进行评价)
三、走进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⒈从人物形象入手:哪个是主人公?
请学生自由讨论,从乔安西、休易,到贝尔曼,最后聚焦在贝尔曼身上:
乔安西:故事是围绕她展开的,她目睹那不落的最后一片叶子,最终康复,通过她说明生命要充满期待,要依靠自己的主题。
休易:乔安西病了,是她照顾,乔安西绝望,是她想方设法拖延,并把情况告诉了贝尔曼主题是歌颂她宝贵的友情。
明确贝尔曼:最后一片叶子是他画在墙上的,是他拯救了乔安西,主题是歌颂他舍己救人的品德。
(师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要看人物的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发展,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2、分析贝尔曼的形象:
A、文中几次写到贝尔曼?找出相关的语句或段落。
明确四次:第一次正面描写。
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划出描写贝尔曼外貌、性格、处境的句子,概括他的形象:
外表丑陋、性格暴躁、生活窘迫、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失意的老画家。
第二次正面描写:语言描写
体现他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第三次、第四次侧面描写:
体现他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由此,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领会人物形象对主旨的表现作用:他是艺术区穷苦人的典型代表,揭示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B、为什么极力刻画贝尔曼是个普通的画家,且性格怪异、缺点不少?这样写,与他最后的行动有无矛盾?(要求学生联系第一单元中阿长与卖灶糖老汉的形象)
这是真实的人,平凡的人,“平凡中的不平凡”更具有真实感。文中同时写了他仗义热心、办事痛快,关注乔安西的种种细节,这是他最后行动的基础。
C、师由休易的话过渡到“那是贝尔曼的杰作”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明确:是。(挽救了一个生命;他25年来一直说要画的“惊人之作”实现了;他为此付出生命的牺牲精神的象征)
①挽救了乔安西的生命。乔安西按照她自己的“规定”,最后一片藤叶掉下来时她也就随之而去。然而这墙上的最后一片叶子老掉不下来,按她自己的“规定”她就不应死去。乔安西在思索这样奇事的过程中对自己先前的悲观情绪作了检讨。她的精神信念发生了变化,她实现了医生开出的最后的药方,靠自己“生”的信念挽救了自己。这个信念的转折是不掉的“最后一片叶子”给的。而这片“最后的叶子”是贝尔曼画上去的,所心是贝尔曼的杰作。
②“贝尔曼说了二十五年的惊人之作”的实现。贝尔曼是没有什么成就、画技一般的老画家。一生都在说他要画一幅“惊人之作”,但嘟哝了二十五年,始终没有动笔,始终一事无成。而这幅“最后的叶子”却救了一个人的命。所以说这是贝尔曼的杰作具有双关的意义,贝尔曼的愿望实现了,这是其他的画无法相比的的“惊人之作”。
③这是贝尔曼为此付出了生命的牺牲精神的象征。贝尔曼冒着风雨完成了作品,为此感染了肺炎被夺去了生命。贝尔曼只想到救人,而没有去想这样做面临的危险。贝尔曼的这一高尚行为是他人生的杰作。所以,这杰作又有图画和人生都称为杰作的双关含义。
四、主旨领悟、探究
1、随着树叶的凋零,乔安西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能找出相应的语句吗?而她最终脱离了危险期的要本原因是墙上画的树叶吗?(提示:从乔安西、贝尔曼两个不同的角度,探究最后一片叶子的表层义和隐喻义,并由此领悟文章的主旨。)
既是也不是,树叶仅仅是一个表象,更重要的是她重新树立了生的信念,而这信念是贝尔曼巧妙传达给她的。
对乔安西而言,最后一片叶子意味着生命的飘逝,在她眼里的最后一片叶子是生命的征兆,是死神的化身,苦难世界的终极。琼西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在寒秋风雨中,藤叶越掉越少,读者的心也越揪越紧,藤叶终将掉完,年轻、纯洁的乔安西却不该过早逝去,矛盾到了高潮;对贝尔曼而言,这是他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生涯最后的作品,更是维系他人生命的叶子,人生最精彩的杰作。作品主题由此升华:最后一片叶子象征着贝尔曼关爱他人、牺牲自我的精神,普通的叶子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比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更有价值。
2、谈谈感受
贝尔曼也许至死仍然是一个失败的画家,这片叶子在艺术上也许不能算作成功的作品,但贝尔曼却用他的画笔描绘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字。三个人物——乔安西、休易、贝尔曼,也勾勒出一个“人”形 (形成板书)。“人”这个字就是这样“互相支撑”而成的。(板书“人”)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也不缺少爱,缺少的是一颗感悟爱的心灵。亲爱的同学们,你能告诉我,通过这篇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吗?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 你对他哭,他就对你哭。
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要战胜困难,首先要战胜自我。
友谊,需要用心去呵护。希望是生命的灵魂,心灵的灯塔,成功的向导。
学生谈感受,教师进行点评。
五、小结本课
著名作家史铁生有篇小说叫《命若琴弦》。故事讲一个瞎子乐师,他的师傅在临死前告诉他:你只有弹断一千根弦以后才可以打开琴槽里的药方,然后可以看见世界。因为是一个瞎子,他在生活中遭受到许多的挫折和磨难,但他都坚持了下来,他始终记着师傅的话:弹断一千根弦,他就可以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当一千根弹断时,他已经老了,他打开琴槽,别人却告诉他,那纸上什么都没写。可是,他却对他的瞎子徒弟:我记错了,师傅跟我说是1200根,我已经不行了,你还年轻,你只要弹断1200根琴弦,你就可以用这药方去买药看见这世界。我们可以看到: 善意的谎言播种希望,希望支撑生命。而今天我们所学的《最后一片叶子》就是这样一个关于爱与希望的故事。因为爱,贝尔曼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显示出人性温暖的光辉;因为希望,让乔安西走出阴霾,获得了新生。衷心的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更希望同学们不管面对什么困难、挫折,永远不要放弃,坚持,一直坚持下去,总能看见风雨后灿烂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