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晏子使楚》公开课教案+反思

发布时间:2017-10-13  编辑:梁飞艺 手机版

  学习目标:

  1、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

  3、初步感受晏子的性格和辩论技巧。

  学习重点:

  1.了解晏子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的才能。

  2.感悟人物的形象特点,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学习难点:

  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学习方法:

  诵读、点拨、自学、讨论。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机智善辩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魏晋时期文学家孔融小时候很聪明。有个傲慢的大官很瞧不起他,说:“小时候聪明,大了就未必。”你知道孔融是怎么回答的吗?

  生讲,师评议。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出现过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晏子就是其中的一个晏子是春秋时代齐国人,当过齐国的宰相晏子善于言辞,机智果敢,是当时著名的外交家。今天我们来学习《晏子使楚》这篇课文,请大家仔细品味晏子过人的智慧、犀利的语言。

  二、检查预习

  三、课堂探究

  (一)听读、诵读课文。

  1.一读,注意正确的朗读节奏、停顿。

  示例:吏二/缚一人/诣王

  缚者/曷为者也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学生活动:

  (1)生朗读。

  (2)指定学生朗读。

  师纠正、评议。

  2.二读,学生齐读,做到朗读流畅,尽量读出语气、语调,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二)译读课文。

  1.教师提示:翻译文言文时,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字词,二是句子。字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将单音词译为双音词。如课文开头一句中的“将使楚”,译为“将要出使楚国”。(2)古今词义的不同。“何坐”中的“坐”作“犯……罪”讲,现代汉语中已不使用这样的义项。(3)识别通假字。如“缚者何为者也”中“曷”通“何”。此外,还要注意文言文中一些句式的特点,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如“何为者也”,如果是现代汉语语序就是“为何者也”,翻译时应注意调整。

  学生活动:

  (1)学生朗读、翻译。

  (2)学生组内讨论。

  (3)边读边把课文口头翻译一遍,班内交流。

  (三)演课本剧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表演课本剧。

  (四)思考

  1、本文记叙了一个什么故事?

  2、晏子在楚国严词反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

  3、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教师小结:晏子的机智善辩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同学们今后也可以多收集一些类似的故事,读后我们会获得思想上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以加强我们自身的修养。

  四、达标检测

  1、晏子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巧妙地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其中把淮南比作-------------,,把淮北比作---------;把橘比作--------,把枳比作----------。

  2、“寡人反取病焉”中的“病”的意思是------------

  3、翻译句子

  A: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B:吏二缚一人诣王

  教学反思:

  《晏子使楚》文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我很喜欢教这篇课文,在教学前,我按照惯例首先让学生自读,要求学生在书上“圈圈点点”,在书上留下读书的痕迹。这是我教学的一个常用的重要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第一感悟,在他们脑海中留下第一影象。

  我自己认真地分析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站在学生的角度多为学生考虑一些问题。

  上《晏子使楚》这一课,我先从朗读入手,通过读加深理解。读通课文是对文章理解的一半。“齐之习辞者也”是《晏子使楚》这一课对晏子的评价,“吾欲辱之”是楚王的目的,学生可从这两句话的朗读中的以理解。

  至于晏子反驳楚王《橘生淮南则为橘------,》一句话学生也是通过对文章的朗读后,在相互的交流中的到品味的。至于课文中的实词的理解,教师不必多作解释,通过比较让学生自己感悟,同时,还可以举一反三,不仅复习旧知还可以对新知的掌握起一个推进的作用。

  表演课本剧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本内容,也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读” 是我上古文课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但必要的句字翻译也是决不可少的。总之因教材、因学生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