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2.学会“祠““卮”“遂”3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生字“祠”“遂”。
3、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猜画谜,导入新课
1、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让学生猜画谜。
2、师导: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什么是寓言呢?(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它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有些不同,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了什么?(是文言文版本)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并解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要求: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自学生字词; 借助文中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
2、指名读写生字词,试读课文,并集体评议。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读懂内容
师:请同学们先来说说初读课文时,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反复读课文,并借助文中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有弄不懂的地方可以问老师。
让学生自告奋勇用口头语言把寓言故事的内容讲述给大家听,听后评价,表现好的给予鼓励。
(四)质疑解难,探讨交流,深入体会
1、学生质疑解难
“学贵有疑”——为了发展学生思维,也为了弄懂寓言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设计了“质疑解难”这一环节。从中梳理出如下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那些手下人为什么要在地上画蛇比赛呀?
“那个先拿到酒的人为什么要给蛇添上脚呢?
“后面那个画好蛇的人为什么会夺过那壶酒?
“为什么他会最终失掉那壶酒?
、、、、、、
2、大家探讨交流(合作、探究)
3、深入体会寓意
教师因势利导,问:这个故事讽刺了一种什么样的人?又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出了意思大致相同的话:讽刺了那些自作聪明,常做多余的事,弄巧成拙,把事情办糟的人。告诉人们不要自作聪明,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今天“画蛇添足”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五)表演寓言,感受文学作品的形象美
(六)延伸课堂,提高认识
师问::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在我们的生活中看见过类似的事情吗?(同学们踊跃发言)
(七)布置作业(略)
教学反思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多年,就儿童文学类作品的教学感触颇多。作为小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生活感受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讲授儿童文学类作品时常常会遇到课堂“冷场”的尴尬局面。为此,我想过不少辙。像我在讲授寓言故事《画蛇添足》时,孩子们首先对这则寓言的语言理解就有障碍,在教师点拨和文中注释的帮助下才基本上弄懂了故事梗概。弄明白故事内容后,学生对文本内容倒是感兴趣了,可是,寓言不是要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来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吗?这可难住了学生们了!面对这种局面,我只好不急于求答案,放下这个问题,调整教学过程,采用让学生质疑解难的方法将课堂延伸下去。在这种氛围下,一些爱思考的学生活跃起来了,还带动了一些不知如何“下口”的学生,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那些手下人为什么要在地上画蛇比赛呀?
“那个先拿到酒的人为什么要给蛇添上脚呢?
“后面那个画好蛇的人为什么会夺过那壶酒?
“为什么他会最终失掉那壶酒?
、、、、、、
这其中有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这时我就趁势让大家讨论交流。学生的问题学生自己来解答,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最后大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个画好蛇的人是因为自作聪明,做了多余的事,弄巧成拙,才失掉那壶酒的。
这时,我又问:“这个故事讽刺了一种什么样的人?又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此时此刻,教室里成了捅破的马蜂窝,成了一锅沸腾的水——同学们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出了意思大致相同的话:讽刺了那些自作聪明,常做多余的事,弄巧成拙,把事情办糟的人。告诉人们不要自作聪明,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为了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形象美,也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让学生上台表演,以强化印象。
为了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我又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在我们的生活中看见过类似的事情吗?(同学们踊跃发言)
这堂课的目的达到了。ok!下课!
如果这堂课按我最初的设计去上的话,一定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所以我觉得:不同类型的教学文本,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