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7《相片》教案

发布时间:2017-12-15  编辑:梁飞艺 手机版

  教材分析:

  《相片》叙述了一位农村妇女给战火中的丈夫寄相片、写信的事,借以表达老百姓对战争的痛恨,对幸福和自由的渴望与追求。文章语言通俗简单,情感深沉含蓄,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是其写作上的特点。

  本文作者是孙犁(1913~2002),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代表作有《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的苇》等。他的作品多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四个生字,运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抗属、验讫、呆板、忌讳”等词语。

  2.朗读课文,搜集交流资料,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了解课文中提到的“相片”的主要内容和代表意义,感受以青年妇女为代表的老百姓对战争的痛恨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

  3.体会人物情感,并“代写”信件,进行阅读拓展性习作。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课文,了解照片的来历和书信的主要内容,进而感受老百姓对战争的痛恨,对幸福自由的渴望。

  2.小组讨论,梳理不能解决的问题。

  3.代写书信,使阅读与写作有效沟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物感情,感受老百姓对战争的痛恨,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

  重难点分析:

  本文语言通俗简单,情感深沉含蓄,文章所描述的故事与学生相隔很远,对相关背景的理解需要下功夫,想办法。

  文章的结构很清晰,中心问题明确,学生围绕“这是一张_________的相片。”和“青年妇女为什么寄这样的一张相片?”把握课文内容,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推动教学的进展,可以使学生“自由阅读”。体现阅读的层次性,依据“由预习而提问——由提问而入文——随精读而深化”的教学程序,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但是,对于结尾段落的停顿和理解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课前准备:

  学生自备字典、水笔;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辨析,背景渗透。

  1.板书课题,利用工具书辨析“相片”的读音和“相”字的用法。

  课件展示

  2.由“相片”做引线,课件展示

  抗战时期的一组图片,包括敌人封锁中的村镇、炮火轰炸后的城市、遭受屠杀的民众、抗击敌人的战士、支援抗战的民众等。学生谈观感。

  二、检查预习效果,了解学情。整体感知课文,交流质疑。

  1.初读课文,学生思考并交流:用上“我、年轻妇女、信、相片”说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2.小组交流预习中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解决浅层次问题。归纳出不能自学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问题,老师相机归纳。

  三、品读课文,具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本情感。

  1.以“这是一张_________的相片。”为话题,“说话要有理有据”为发展语言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并抓住重点句段,相机进行朗读的指导。课件展示学习提示

  本环节教学主要注意点:

  (1)要求学生给出一个概括性的结论,并“有理有据”地依托文本说出个性化的见解。

  (2)抓住“良民证”“验讫”等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充分联系时代背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件展示良民证

  (3)抓住重点的语段进行朗读练习,通过资料补充、边读边想等方式,指导学生把文本“读明白”。

  2.课件展示围绕“为什么寄这样的一张相片”这一问题展开思考,引导学生理解“相片”的代表意义,体会那位年轻妇女的思想情感,也体会作者的情感。

  本环节教学应注意:

  (1)继续强化“说话要有理有据”的要求,引导学生既概括性地谈出相关的结论,又依托文本进行说明。

  (2)注意文中体现人物情感的重点词语和段落,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中悟情。

  四、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布置第二课时学习任务。

  1.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思考:这位年轻妇女会在信中对她的丈夫说些什么?引导学生从追忆往事、表达心愿、殷切鼓励、细致问候等角度思考。

  2.布置作业,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准备。

  (1)推荐阅读孙犁的《荷花淀》、《采蒲台的苇》等文章。

  (2)阅读有关抗日题材的作品,或采访年长的人士,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处于敌占区的老百姓的生活情况。

  (3)回忆信件的格式,了解家信的特点,有条件的可以找一封家信读读。

  针对预习中字音的掌握情况,相机进行汉字读音规范意识的渗透,强化运用工具书的意识,“咬文嚼字”,使语文课有语文味道。

  借助“相片”的汉字辨析,渗透时代背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阅读课文做好情感的铺垫。

  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测评,使学生在总体上初步把握课文内容,根据学情对教学预设进行调控。

  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良好习惯;通过自学和合作交流达成浅层次目标;培养问题意识,根据学生质疑情况整合出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达到“以学定教”,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从阅读的角度来说,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并谈出个性化的理解。从发展语言的角度来讲,培养学生“说话有理有据”的言语表达能力。注重感悟,强化朗读,让语文课能听到读书声。

  将阅读从“内容”层面引向“情感”层面,体现阅读教学的层次性。强化“说话要有理有据”,将“阅读”和“口语交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所提升。

  转换角度或角色,以“内化生成个性化见解并加上适当想象的方式”检验学生阅读目标的完成情况。

  推荐阅读的材料和目录,有意识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实现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由文本中的写书信,延伸到书信的写法,将“阅读”与“习作”有机结合。

  第二课

  一、回味全文,延展情感。

  1.学生诵读全文,再次感受本课语言的魅力,感受文章深沉的情感。

  2.读后交流:用年轻妇女的口吻来简要复述这件事。

  二、交流资料,准备“写信”。

  检查第一课时作业完成的情况,组织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交流:

  1.交流抗战时期敌占区老百姓的生活情况。

  2.交流信件的基本知识,了解家信的特点。

  3.进一步进行想象练习,说说这封信中可能会谈到什么。

  三、代写书信,交流评改。

  1.学生代写书信,教师个别指导。

  2.师生评议,修改,选出佳作进行展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