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优秀教案

发布时间:2017-10-31  编辑:梁飞艺 手机版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梁衡用清新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教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

  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

  【预设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识“炕、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预设重难点】

  1.能通过阅读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解决疑难。

  2.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预设流程】

  一、播放课件,畅谈感受,深情导入课文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导入:滋养我们黄种人的土地是肥沃的,这片土地孕育了一代代勤劳朴素的中国农民。今天我们将跟随记者梁衡走访一位晋西北的农民,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感受故事中的酸甜苦辣。(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提出质疑,初谈老人印象

  1.自由品读,提出质疑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试着画出你认为比较难理解词句。

  (2)反馈交流

  预设1:不理解的词语

  肆虐——任意残杀和破坏。

  盘踞——非法占据。

  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着落。文中指老人生命的终结地。

  奇迹——想像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预设2:不理解的意思

  为什么作者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再读课文,初谈印象

  质疑过渡:作者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什么是会老的呢?(人)文中作者所要拜访的就是一位老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

  1、速读课文,画出描写老人的词句

  2、初谈印象(指名回答,随机板书。)

  预设:瘦小、让人同情、敬佩、伟大

  三、深入课文,重识老人,感受老人壮举

  过渡:老人果真如同学们刚刚所说的那样吗?让我们走近老人,拜访这位护林使者。

  (一)感受老人人生的酸楚

  过渡:谁来说数这个老人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

  1.外表:旱烟 瘦小

  2.年龄:65——81

  3.居住环境:孤独

  方式:找——体会——归纳(侧重酸楚情感的渲染)

  (二)感受老人的壮举

  过渡:这样的老人在中国的晋西北还有很多,可仅凭这一点,不会让作家写成这篇文章。那么这位老人身上到底有怎样与众不同的故事呢?

  1.边找边读

  2.感受品读

  预设一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1)“十五年如一日”的执着

  ①十五年,他失去五位与他共同坚守岗位的护林伙伴,多少泪水——读

  ②十五年,他失去了与他朝夕相处的老伴,却来不及说一声再见——读

  ③十五年,多少次梦中惊醒,多少次泪如雨下,却无助孤独——读

  (2)“8条沟、七条带、3700亩”的顽强

  ①多少崎岖坎坷,多少次跌倒又爬起,他绿化了——

  ②3700亩,那是一条一条的,像互相挽住的臂膀,绵延多少坡,怀抱多少坎啊!读——

  (3)升华:这就是一个用瘦小的身躯扛起来的一个奇迹,读——

  预设2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1)指名读,从树的角度谈谈体会。

  预设:树的茁壮、顽强、勇敢

  (2)读着读着,你仿佛见到了怎样的情形?动笔写下读后的感受

  (3)反馈交流

  预设感受——

  我仿佛看到了:一层层的树经历了一次次的泥沙的侵袭,一层层的梯就是他们与泥沙抗争的有力证明。老人铁锹下的孩子,就像这老人一样顽强而永不言弃。

  (4)指导朗读:

  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5)小结:是啊!保住了这片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老人创造的是一个——学生接“了不起的奇迹”。

  (三)感受老人的悲情

  1.回归生命的悲情:这个老人和他的孩子们生活在怎样的境遇里?

  (1)找读第二自然段

  我知道这条山沟以外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的这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2)感受恶劣:肆虐、盘踞、险恶

  2.提升:人类与险恶环境抗争,书写下的是一段辉煌!而辉煌背后又有谁知?看着老人离去的背影,我的脑海中一直没有忘记老人说过的一句话——

  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1)齐读

  (2)老人想告诉我些什么呢?

  引导:土从何处来?将到哪里去?——无奈

  (3)从中你体会到了老人此时说话时的心情了吗?

  3.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还隐隐地道出了自己对老人即将离去时的无限伤感,你能找到吗?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荡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就再出不来。

  指名朗读,说说内心的感受

  四、照应前面,总结课堂,领悟“青山不老”

  过渡:人死了就化成一抔黄土,今天的老人已是81岁高龄,我们不知道他还能栽植多少树木?播下多少希望?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青山将永远铭记老人的丰功伟绩,万里绿树长城已经镌刻下他的名字。学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吗?你能把体会写下来吗?

  1.学生动笔练习,写下自己对“青山不老”的理解。

  2.交流学生的感悟,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用之前学生提到的不理解的句子进行小结,(出示句子让学生朗读)从而解决问题。

  预设——

  (1)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老人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这是一种为了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2)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是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是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

  ——是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永远流传。

  3.小结并指导朗读: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就是“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4.总结课堂:你们说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对课文中“青山不老”又一个新的认识。同学们,只要有千千万万的人具有老人这样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这青山会老吗?读最后一句话。

  【板书】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老 创造奇迹

  人 山川共存 日月同辉

  小环境—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