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六年级上册《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教案

发布时间:2017-09-18  编辑:梁飞艺 手机版

  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在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和她的“中国儿子”沈国华结下深厚情谊的感人故事。课文描述了小勤务兵沈国华细心照顾史沫特莱的生活,并在战斗中极力掩护她。史沫特莱想把沈国华带离边区根据地读书深造,被沈国华婉言谢绝了。沈国华后来牺牲在弹雨纷习的战场上。

  本文通过生动的故事赞颂了史沫特莱和沈国华之间的深厚情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要求

  1.结合深刻印象的语句体会沈国华热爱祖国、誓死保卫祖国的坚定决心。

  2.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2.难点:感悟沈国华的毅然选择以及为国献身的高尚行为。

  教学过程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

  2.齐读课题。

  3.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是谁?

  4.沈国华为什么能成为史沫特莱的儿子?课文通过哪几个具体事例来写的?

  5.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史沫特莱和沈国华分别是什么身份?他们是怎么样走到一起来的?

  (2)重点读第3自然段,说说沈国华是怎么样细心照顾史沫特莱,史沫特莱又是如何帮助沈国华的。

  可先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像史沫特莱这样的国际友人远万里采访抗日英雄事迹的国际主义精神。画记课文中能体现“亲情般的温暖”的句子,感受沈国华年纪虽小却忠于职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史沫特莱像母亲一样给予沈国华的关爱。

  (3)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4~10自然段。

  A.李司令员为什么破例批准沈国华上前线?他上前线干什么?

  B.在战斗中沈国华是如何掩护史沫特莱的?读下面的句子,想象当时的场景,体会人物的心情。

  “可是,一转身,附近树丛里运找不到史沫特莱和她的马夫!沈国华摸着黑,呼喊着,搜寻着。”

  这个细节描述了沈国华和史沫特莱失去联系后无比焦急的心情,体现了沈国华高度的责任感和“母子”情深。

  “当沈国华见到史沫特莱时,他不停地叫着史妈妈。望着眼前这个被荆棘划得满脸血痕的孩子,史沫特莱热泪夺眶而出,紧紧搂抱住他,一个劲地叫着:儿子,我的儿子”

  这是脱险后相拥而泣的重逢场面,“不停地”、“一个劲地”反映了两人因惊喜而显得有些语无伦次。重点描写了史沫特莱被这个全心全意保护自己的孩子深深感动,又心疼又喜爱的心情。

  (4)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1~19自然段。

  这一部分可以概括为“抉择”和“送别”,前者运用了心理描写,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复杂、矛盾的心理变化。后者运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感人至深。

  A.读句子,体会人物的心情。

  “他庄严地敬了个军礼,热泪滚滚地说:‘史妈妈,我很想跟您走。不过,现在我得留下来,到前线打日本鬼子,等胜利以后,我再去看您!”

  分角色朗读,读出沈国华对史妈妈的感激和坚持留下打败侵略者的决心。

  B.老师(或学生)范读第18~19自然段,想象当时送别的情景。还可以以小练笔的开式,以“沈国华想对史妈妈说”或是“史沫特莱想对‘中国儿子’说”为题,要表现出他们的艰苦的战争岁月所建立的深情厚谊。

  (5)讲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引导学生重温第17自然段的那名话:“……等胜利以后,我再去看您!”沈国华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了吗?从当年那个机灵热情的小战士与“再也找不到的身影”的巨大反差中,使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你怎样看待沈国华的选择。

  交流中要注意引导,使学生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总结

  板书设计

  9.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

  史沫特莱 履行职责 沈国华

  (母爱) (抉择)

  教授文化

  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