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理解烘托映衬,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教学重点】
1、鉴赏怀古诗词写景、怀古、抒情的自然结合的艺术表现力。
2、体味豪放派词的意境及其风格特点 。
【教学难点】
感悟词人复杂的精神世界;理解“人生如梦”。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材分析】
《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这首词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
苏轼(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执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忘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量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时游赤壁所作。借古代英雄伟绩感叹自身失意,抒发了胸中的怨愤和对人生的感喟。
《念奴娇》,词牌名,念奴为唐天宝中著名歌女,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又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壶中天》等。双调,一百字。
三、诵读感知
1、播放朗读磁带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了解诗词内容
3、齐诵全词
四、品读鉴赏
(一)研读上片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制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明确: 词一开篇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为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
(起句以大江(长江)起兴,“大江东去”又李白《将敬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奔放,给人深沉的历史感。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明确: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这一句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赤壁”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下去。“人道是”三字用的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二、三句总写了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峭。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了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名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
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铺垫。
5、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上片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从中不难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和周瑜统领水军英勇善战的战斗风姿。山势险峻、参差错落的山岩直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着岩石。这是何等的雄奇景观!这里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从而为下片追怀周瑜渲染环境氛围。
(二)研读下片
1、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风流潇洒、从容镇定、才华横溢
2、提问: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
明确:以美人衬英雄,更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
小乔乃孙策之妻大乔的妹妹,故周瑜取得孙权绝对的信任,这也是他能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
(据《三国志》小乔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
3、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明确: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
苏轼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未建立功业还罪贬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
周瑜 苏轼
年少得志: 34岁赤壁之战的主将 47岁被贬调
家庭幸福: 美人小乔 丧妻之痛
得遇明君: 怀才不遇
性情相犀: 雄心壮志 雄心壮志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如何理解?
明确:苏轼自己故国神游,自己笑自己多情,早生华发
另一说:周瑜心恋故地,神游古战场,与词人相遇,笑话他功业未成而早生华发。
5、全词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也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大家是如何理解的?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
反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词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4、朗读下片,总结
五、艺术欣赏
1、用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
A、景物描写: “大江东去”, “乱石穿空”,“惊淘拍岸”,“卷起千堆雪”
B、周瑜形象的豪放:少年得志 叱咤风云
C、感时伤今的豪放:怀才不遇 还酹江月
2、映衬手法运用。
A、虚景与实景的相互映衬
实景 赤壁的险要形势 眼见
虚景 火烧曹营 想像 虚实相济
B、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
六、布置作业:背诵全词
附《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念奴娇·赤壁怀古》,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说课。
一、 教材分析
1.说教材地位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人教版新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人教版必修教材共五个模块,本册教材属于第四个模块。主要含有戏剧单元、宋词单元、社科文单元和古代人物传纪单元,旨在培养学生把握文学作品中的性格和冲突,思想和意境以及知人论世的学习能力,在五个模块中占有重要地位。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其中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编者选取他们的富有代表性的作品,意在让学生领略他们独特的创作风格、把握内容、体味情感、掌握写法、陶冶情操,从而提高文化品味。
《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教材中的地位非常高,首先从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考中诗歌鉴赏和名句默写将直接出题,其次《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词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本词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豪放派风格的文学作品以及以后进行诗歌鉴赏的训练。
2.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了解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美国教育家卢布说过:“科学地制定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⑵ 了解豪放词的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⑶ 通过对语言的赏析,把握内容,领会思想,感受意境与风格,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
⑷ 把握“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诵读—鉴赏—讨论”为主线,以“诵读法、点拨法、探究法、比较法”为主要方法来组织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了解作者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壮志未酬的感慨。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⑵ 感受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的情怀。
3.说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诵读诗歌,分析语言和形象,感受意境和情感。因为学习诗词的重点就是诵读和鉴赏分析。本节课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是围绕这个重点提出来的,所以此重点在教学中可以落实。教学难点是对苏轼“人生如梦”思想情绪的理解,词作中作者的思想有时晴朗,有时晦涩,准确地把握感情后才能确定词作的主题。
我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来解决难点:
一是借助苏轼的经历和性格来理解。
二是借助苏轼的两首诗词《定风波》和《自题金山画像》来理解。
三是借助余秋雨对苏轼的评价来理解。
二、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了学习古典诗词的能力,在必修二中已经学过《赤壁赋》,因此对苏轼文风和人生经历并不陌生,为学生进一步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学生对于用一定的方法来鉴赏分析诗歌还不熟练。所以这节课将指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法、诵读法、分析法、对比法来鉴赏诗歌。
教法学法
1. 说教法
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鉴赏—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针对教学重点采用诵读法、点拨法、探究法、比较法,针对教学难点采用自主探究法来教学。
2. 说学法
运用知人论世法鉴赏诗歌,运用分析法学习重点知识,运用自主探究法落实难点,运用比较法拓展延伸。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课前先播放《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再把九句写山水的名家诗句串联成文引入新课,目的是用歌曲为整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基调,再由歌曲和诗文名句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诗境中来。
积累名人绘景抒怀的名句
1.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2.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曹操《观沧海》
3.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6.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7.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8.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9.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二)知识积累,知人论世
文学即人学,每一部作品却会烙上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因此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是诗词教学中一个绝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我先让学生齐读林语堂先生评价苏轼的一段话,之后以抢答的形式完成对苏轼的成绩、经历、胸襟、性格的了解,完成对写作背景的了解,为学生以知人论世的方法学习诗歌打下基础。
(三)诵读词作,感受词风
叶圣陶说过“教学千法,读为一法”,可见朗读确实是诗词教学最好的方法之一,所以我设计了听名家配乐朗读,点拨朗读技巧,自读齐读等读诗形式,希望通过形象的声音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
(四)品评诗歌,深入鉴赏。
1. 明确考点,了解方法。
① 讲解高考中诗词鉴赏的考察点
② 讲解鉴赏诗词的角度并解题
这一环节目的是使学生明确高考考点,学会解题的角度,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2. 了解章法,把握词意。
① 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②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文章的结构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环节主要为了让学生整体把握这首词。
品味语言,感受意境。
这一环节围绕上片写景提出几个问题,以品味语言,掌握表现手法,感受意境,落实难点。
问题如下:
①作者在上片写景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营造意境的?
②上片写景中有几个动词和形容词富有表现力,说一说“穿”“惊”“拍”这几个字的表达效果?
③上片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④上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3. 分析形象,领悟意境。
围绕周瑜这一形象和作者情感提出几个问题,以分析形象,体会情感,落实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问题如下:
①找出描写周瑜的句子,说说从中可看出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
②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作者为什么唯独艳羡周瑜?作者在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③作者写周瑜是为了和自己进行对比,那么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进行对比的?从中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作者“人生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极?
5. 总结归纳
一是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二是《念奴娇·赤壁怀古》的 “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通过简析苏轼的《江城子》,让学生了解婉约词的特点,同时强调鉴赏同一个人的作品,应从实际出发,我们强调的风格流派是就其主要成就来谈的,不能一概而论。
(六)课堂小结,渗透德育。
把苏轼的五句诗文连缀成文,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积累苏轼的名句(1-4句是被贬黄州时写的,5句是被贬密州时写的)
1.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卜算子》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
3.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水调歌头》
4.何日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
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七)布置作业
1. 把苏轼《临江仙》这首词改写成记叙文或散文。
这样既可以鼓励学生向更高的学词之路攀登,也可以训练写作能力。
2. 挑选苏轼的诗句背诵。
课前下发苏轼的多篇诗文材料,目的是讲课时帮助理解课文,让学生全面走进苏轼的作品,从而积累名句。
四、 板书设计
大江东去——公瑾当年——人生如梦
写景 咏史 抒情
板书是按行文思路安排的,既便于总结写作特点,又便记学生按思路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