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优质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2-21  编辑:梁飞艺 手机版

 《蒹葭》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蒹葭》是课文《<诗经>二首》的第二篇,此前已经介绍了《诗经》的常识,并学习了《关雎》。在此基础上,本节温故知新,侧重运用启发式和对比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和能力发展主体地位。

  采用“板块推进,问题切入,层级展开,循环提高”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按层面逐层加深对作品的体会和理解,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把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问设计由浅入深,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教学板块

  温故知新──整体感知──品味诗歌──探究总结──深思巧练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领悟诗的意境美;

  2.理解诗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作用;

  3.领会诗歌思想和艺术特点,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二)过程和方法:

  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和语气;掌握吟诵欣赏诗歌的技巧与方法;

  (三)情感和态度:

  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 《蒹葭》 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赋、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 蒹葭》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教学方法

  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温故知新

  1.请聆听邓丽君的《在水一方》。

  歌词: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问:这首歌曲优美吗?能说出这首歌曲的歌词出处吗?

  明确:这首歌曲的歌词是琼瑶根据《诗经 蒹葭》改编而成的。

  2.填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 )篇。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按乐调不同分( )( )( )三部分,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 )( )。《诗经》以( )言为主,兼以杂言。章法上多采用( )写法。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板块重点:扫除文字障碍,初步把握课文,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解题:

  《蒹葭》选自《诗经 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这是一首怀人诗作。

  2.听录音,划出韵脚,感受诗的音乐美。

  3.看注释,读懂字面意思。

  提问设计:(第一梯度)

  1.这首诗写了什么?

  2.这首诗的韵脚是哪些字?

  3.这首诗三章有何异同?

  4.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学生议论回答。

  板块小结:读懂大意,认识作品的二个艺术特点:兴、赋表现手法, 重章叠句的章法。

  三、再读课文 品味诗歌

  板块重点:品味诗歌,感受并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问题设计:(第二梯度)

  1.景物描写有何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2.伊人指代什么?

  3.抒情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4.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指名读课文。

  品味诗歌:(着重运用比较法)

  每章1 、2句:以景起兴,以兴托情。

  时间:深秋清晨,凄冷。

  景色: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清凉。

  作用: 渲染气氛,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凄凉、落寞的心境。

  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关雎》以景起兴,兴中含比,比兴自然。用雎鸠和鸣比喻男女真挚的爱情。而《蒹葭》每章1 、2句:以景起兴,以景托情。

  每章3 、4句:追寻伊人,点明主题。

  伊人:深爱而思慕的对象。

  地点:“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皆因思念太深而生的幻境,表明追寻的对象飘忽不定。也暗示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际遇,意蕴开阔。

  《关雎》鲜明地指出追求的对象:窈窕淑女,是实写,她就在河边采摘荇菜。而《蒹葭》中伊人,即那个人,是虚写,写得朦胧而有韵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所谓”含有不便让人知道意味。伊人在遥不可及的河水那一边。朦胧和距离产生美,这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每章后4句:追寻境况。

  道路:艰难曲折 。

  抒情主人公:执着、坚定。

  心情:思而不得,求而难见的怅惘和遗憾。

  结果:追寻的对象飘忽不定,幻象迷离。抒情主人公可望难及。

  “宛”字表现出苍茫的环境氛围,迷茫的内心情感,隐约缥缈的身影,把诗人“欲即不能、欲罢不舍”的丰富内涵表现出来。

  《关雎》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而《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思想意义:

  表现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

  表达思而不得的怅惘,求而难见的遗憾。

  涵容人生可望而不可即的境遇。

  板块小结:领会作品的思想意义,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四、三读课文 探究总结

  板块重点:理解诗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等艺术特点;感受并领会诗歌的结构美。

  齐读课文

  问题设计:(第三梯度)

  这首诗三章意思大致相同,为什么不用一章?换言之,这首诗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作用是什么?

  学习小组讨论,发言。

  (一)、探究研讨: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作用:

  (1)蒹葭之“苍苍”、“萋萋”、“采采”这是景物层层渲染。

  (2)白露之“为霜”、“未唏”、“未已”表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求时间的漫长与追求者的执着。

  (3)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在水中央”“在水中坻”“在水中沚”表现了空间的转移,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及追寻者的无奈和惆怅。

  (4)道路的“阻且长”、“阻且跻”、“阻且右”从不同的角度,步步加深道路的坎坷曲折,暗示追求者的矢志不渝。

  小结:采用重章叠句,换韵复唱,不仅仅造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抒情效果,还深化了诗歌意境,把诗人的追求和失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总结艺术特点

  1.重章叠句,深化了诗歌意境。

  2.意境朦胧、含蕴无尽。

  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赋”、“兴” 手法的运用。

  每章首两句都是借景起兴,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先写河畔芦苇很繁盛,夜来清露结成霜的景物,以便更自然地引出本诗的主题:“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即诗人隔河企望,追寻“伊人”。

  每章三至八句是赋,直抒胸臆,表达主人公思而不得的怅惘,求而难见的遗憾。

  五、深思巧练 创新思维

  板块要点:拓展思维,形成能力。

  问题设计:(第四梯度)

  深思:学生各抒己见。

  1.你如何理解“伊人”?

  或情人、或友人、或贤人隐士,或美好的事物,如理想、信念等。

  2.这首诗对你有何启发?

  做事要勇于克服重重困难。对理想要有执着 追求的精神,学好专业课为理想而奋斗,争取达到目标。

  巧练:翻译这首诗。

  参考译文:

  河畔芦苇茂苍苍,清晨白露凝成霜。我思慕的那个人,就在河水那一方。沿着弯曲的水道去找她,道路阻隔又漫长。逆着笔直的水道去寻她,仿佛隔在水中央。

  河畔芦苇连着天,清晨白露还没干。我思慕的那个人,就在河水那一边。沿着弯曲的水道去找她,水路升高又难攀。逆着笔直的水道去寻她,仿佛隔在小渚间。

  岸边芦苇满河流,清晨白露未全收。我思慕的那个人,就在河水那一头,沿着弯曲的水道去找她,水路迂回又难走,逆着笔直的水道去寻她,仿佛隔在一小洲。

  小结:

  品味鉴赏诗歌的技巧:

  (1)从思想和艺术手法(如结构、语言等)两方面去品味鉴赏诗歌。

  (2)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思索、探究。

  (3)反复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诗中情感。

  结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以屈原诗句自勉!

  附:板书设计

  蒹 葭

  苍 霜 方 长 央

  萋 晞 湄 跻 坻

  采 已 涘 右 沚

  重 章 叠 句

  兴     赋

  追 寻伊 人

  怅 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