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导入
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占有极为重要的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极为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后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学创作、艺术创作,今天我们欣赏一首宋词《踏莎行》(秦观),初步领略一下宋词的魅力。
(展示教学目标)
二、 关于词牌名
踏莎(suo)行:词牌名,词调的名称叫词牌。词调指词的腔调,即词所依据的乐曲,它决定着词的篇幅和字数,《踏莎行》,58字。
三、 作者简介(多媒体展示)
四、 朗读
学生朗读,指出韵(压韵)、律(格律对称)之美(形式的美)
五、 进入赏析
1、 请快速阅读页下注释,搞清楚《踏莎行》的大概意思。
2、 提问:读完这首词的上片有何感受?
(学生自主回答)寂寞凄冷
3、 在上片中找出表明“寂寞凄冷”的词语(书上标出)
失、迷、断、孤、寒、暮
4、请参照上片词句内容,使用这几个词语,发挥想象,写一段现代歌词,表现作者的处境。(目的:改变翻译的做法,用再创作的方法来理解古词的意思,是创新吗?)(多媒体展示问题)
学生活动并展示,相互评价(评价要点:用了几个词语?意思表达完整、准确吗?)
(多媒体展示)参考:雾茫茫、月朦胧,
我在寒夜之中,
无法入睡,
迷失在暮色里,
孤单一人,望断秋水,
杜鹃声声,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但何处是家乡?
5、再次朗读、熟读成诵。
6、下片中“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是什么意思?用的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友情和亲情的传递
对偶:工整
化用典故: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增添韵味
7、、作者感受到友情和亲情在传递,但此时此刻的心情如何?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情?
恨:远谪之恨(抓住关键词语)
讨论后明确:自己被贬谪,身在远方,寂寞凄冷,友情和亲情在传递勾起了强烈的思乡怀旧之情,但却有家难归,因此心中生“恨”。
8、“恨”的程度如何?
无重数:多、深(直白)
砌:深重、坚固(深刻)
9、一个人爱恨到了极点,一般会有怎样的表达?(提示:苍天啊!大地啊!)作者可谓恨到极点,那么想象一下他是如何释放的?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释“对无情之天地造物,发出究诘(jie)和呼号。)
明确:作者也不例外,他把无限怨恨指向天地造物,发出天问,以此宣泄、释放个人的情感。
(多媒体展示)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处境困难)则反(同返)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坛怛(da,忧伤),未尝不呼父母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10、 请概括主要内容。(多媒体展示)
上片—寂寞凄冷实难耐
下片—远谪之恨向天问
六、小结:韵律美、词句美、意境美(多媒体展示)
七、作业:完成“下片”的歌词创作
教学反思
1、诗词是主观性很强的文学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对诗词的理解、感悟需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但时间很短,对内容的把握、意境挖掘不够深入。
2、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情感态度单纯,对于思乡怀旧之情缺少人生体验,教师对于学生情感的启迪、学习兴趣的引导缺少经验和手段。
3、对古代诗词的研究不深导致拓展不够,对于赏析诗词的美有“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局促感,缺少说服力,本课只能定位在初步领略。
4、有些环节处理简单、粗糙,朗读为了读而读,情感的引导不够,朗读没有释放出的应有的情绪。歌词的创作,没有给出标准,操作性不强,学生感兴趣但下笔较难,示范在后面,意义不大,使效果打了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