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饮食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教案一篇
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合理的营养与膳食,怎样才能做到营养合理从而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什么是合理的营养与膳食。
教学难点:
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人为什么要吃食物?
1、你刚出生时有几斤重?现在有多重?所增加的这部分物质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2、人体有什么活动?人体内部又有什么活动?人体运动的能量来自何处?
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内容。
结论:
(1)、食物提供长身体的材料;
(2)食物提供身体活动的能量。
过渡:儿童、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必须有足够的营养素才能保证生长发育和维持代谢平衡的需要,什么是合理的营养与膳食呢?
(二)介绍几种营养素
1、碳水化合物棗糖
学生读第三自然段饮食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教案饮食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分析缺糖的害处。
问:盲目减肥有什么害处?
板书:缺糖--发育不良 多糖--疾病(肥胖)
2.蛋白质
小组齐读第四自然段。
蛋白质棗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必须的物质,对身体的生长和体质的增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蛋类、鱼类、牛奶、瘦肉和豆类等饮食。
讨论:如果蛋白质供应不足会有什么后果?
(引起发育迟缓,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小结:(强调不能偏食,要平衡膳食。)
3、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钙--骨骼和牙齿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铁--构成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碘--维持甲状腺的生理功能
锌--提高蛋白质的利用和组织中酶的活性饮食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主题班会。对人体生长发育及其神经心理行为和免疫力等有特殊的作用。
板书 矿物质--钙、铁、碘、锌等和微量元素。
总结:因此,食物应该多样化。应该多吃肉、蛋、奶类,海产品,水果,蔬菜和虾皮等食物,平衡膳食。
(三)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1、平衡膳食。(以上内容)
2、建立合理的膳食制度。
(1)每日进餐时间,次数。
(2)各餐的热能分配。
比例 早餐占30-35% 午餐占40% 晚餐占25-30%
好处:合理的膳食制度可以防止过饥或过饱,使肠胃始终保持一种正常的功能状态,提高食物营养在体内的吸收和利用。
3、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总结。
齐读课文。
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板书
四、合理的营养与膳食
营养 碳水化合物---糖 蛋白蛋 多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
膳食 平衡 制度 良好卫生习惯。
2016饮食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教案二篇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吃饭也要讲卫生,才能保证吃进去的食物得到充分的消化,促进健康成长。
教学重点:
吃饭不专心和狼吞虎咽对身体的危害。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进食卫生习惯饮食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教案饮食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教具准备:
1、人体器官挂图一幅。
2、小黑板一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揭示、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有的小朋友吃饭时狼吞虎咽,或者喜欢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这种进食习惯好不好呢?这节“卫生与健康”课,我们来学习《吃饭的卫生》(板书),大家齐读一次。
2、出示人体器官挂图,边看挂图,老师讲述:
(1)人有一副坚硬的牙齿,是用来咀嚼食物。食物进入口里,由牙齿把它们嚼碎,然后进入咽喉和食道,到达胃里,在胃里再进一步加工磨碎,才进入小肠,营养物被吸收,剩下的废物被排泄出去,这就是食物被消化吸收的过程。在消化过程中,如果上述各“关口”都正常,人的营养就好。但是,有的小朋友吃饭时不是细嚼慢咽,而是狼吞虎咽,结果食物还未嚼碎就咽到胃里,这就打乱了消化系统的正常工作,没有嚼碎的,较硬的食物刺激摩擦胃壁,会使胃受损伤,出现消化不良,甚至患上胃病,影响了身体的健康。
(2)吃饭时还要专心,因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受大脑的指挥。吃饭的时候,大脑就指挥肠胃分泌消化液,唤起我们要进食的欲望。如果我们在吃饭时看书或看电视,大脑就会被看书、看电视产生的情绪控制,抑制了消化液的分泌,食欲就减少或没有了。长期这样,会引起食欲不振,严重的就要得消化不良症了。
3、打开书p14,齐读儿歌《吃饭的卫生》
饭菜进口细咀嚼, 慢吞慢咽胃肠好,
集中精神品食味, 不看电视和书报。
4、小黑板显示判断题,让学生判断对错。对的拍三下掌,错的指出应怎样纠正。
①小东一边吃饭,一边看卡通片《机器猫叮当》被电视吸引住了,逗得哈哈大笑。
②明明和小强约好,一会儿要出去踢球。为了赶时间,吃饭时狼吞虎咽,把饭粒撒得满桌都是饮食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主题班会。
③吃饭时,玲玲要和姐姐比赛,看谁吃得快
姐姐说:“吃饭要细嚼慢咽,对身体健康才有帮助。”
④兰兰一边吃饭,一边拿起《故事大王》看,一碗饭吃了足足一个小时。
5、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吃饭也要讲究卫生,才能保证吃进去的食物得到充分的消化,促进我们身体的健康。因此,我们要养成专心吃饭,细嚼慢咽的良好进食卫生习惯。
6、复习巩固
①自己小声读课文几次,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