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优质课教案
【三维教学目标】
1、自读----整体感知文意,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2、精读----加强联想与想像能力的培养,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品读----激活生活体验,感悟作者内心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2、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品味苦难对人生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件设计思路】
该课课件以新课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课文《我的第一本书》为切入点,围绕知识改变命运、品味苦难对人生意义的学习展开相关专题的探讨。本课件包括六大栏目:明确任务、感知文本、与文本对话、畅所欲言、比较阅读、感同身受。通过这个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把多媒体的特有优势,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以此刺激他们的思维兴奋点,提高学习积极性,令他们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体会苦难对人生意义。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提高教学的和谐性与有效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记忆,同诗人牛汉一道去感受那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去感悟读书对人生的意义。
(板书课题及作者: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二、明确自学任务
1、自读----复述“第一本书”的事。
2、精读----理解语句含义。
3、品读----感悟对人生的体验。
三、感知文本
1、自由朗读课文,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复述时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2、在朗读课文和复述故事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①“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做怎样的理解?
(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②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一种感激之情。)
四、与文本对话----精读文段,质疑解疑
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精读课文,同学们就有疑问的地方或不懂的句子找出来,记在练习本上,向其他同学提问。
(此环节用擂台赛的形式,分南北两队,待找出后,互相向对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就对方提问及时作出回答。)
示例: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请学生用情阅读全文,思考: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五、畅所欲言
学生自主思考,自由发言:
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一所大学,许多人正是在逆境中奋发,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你怎样看待人生中的苦难?
参考示例: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苦难是流动于地底的地火,苦难是在磨砺你的品格,屈服于苦难,那就在认命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不屈服于苦难,用坚强作锄,用乐观作铲,用深邃的思索作锹,坚韧不拔地挖掘,苦难的背后肯定会有惊喜和意外发现。勾践卧薪尝胆终吞吴;孙膑受刖足之刑而成兵法……从古到今,不胜枚举。人生在世,酸甜苦辣都是营养,风雨雪霜皆为滋润,苦难成了奋进的动力,前进的基石,向上的台阶。
六、比较阅读
1、张洁的“第一本书”(见附页)与牛汉的“第一本书”有什么不同?
2、读了张淑梅的《给我未来孩子的信》(见附页),你又有什么启迪?
教师提示:阅读文章得到的感触是因人而异的。《我的第一本书》中一本国语教材给了作者人生成长历程中独特的人生体察,而张淑梅《给我未来孩子的信》中寄寓着作者对未来孩子的关爱和期望,使人感触到的是父母的良苦用心,思考对待人生、对待生活的积极心态。
七、感同身受
1、读了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难道仅仅是第一本书的故事吗?下面,请你用“从……中,我感受到了……。”的句式,说说你从文中品读到了哪些情感。
2、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有一本书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书名、作者、主要内容写下来,并且谈谈这本书对你的影响或由它所引发的与你的故事。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文中“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的确,恰如一位哲人所说,生活是—所大学。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亮色总是会有的,而且是扩展着的。这难道不就是人生的本色吗?
【教学设计评价】
本教学设计根据教材内容、教材的地位,确定以学生自学为的教学方法,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从教学目标上看,本课目标设置合理,重点把握准确,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目标之间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可操作性强。
从教学流程看,本课“清晰流畅”。突出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推行的“板块”教学模式,除了“自读----精读----品读”三板块的主体渗透外,各个流程紧密相连,过渡自然,严谨有序。使学生从中得到生命意义的启迪。
【学生学习效果】
本课我采用了“三读”教学原则,每一个层次都留给了学生一定的空间,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也充分做到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知道了怎样学、如何学,通过学习这一课,能让他们利用本课学习的方法去解决课外的类似文章。
《我的第一本书》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熟读全文,简要复述故事内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理解字里行间的深意。
(2)合作探究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过去苦难的生活下,“我”读书的困难。
(2)人不能忘本,要珍惜今天读书的好条件。
[教学重点]
感悟“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唤起体验,导入新课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的一生都离不开书,从小到大,同学们已读过不少书。想一想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在你的记忆中,哪一本书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
(学生讲述)
记不太清自己读过的第一本书,这很正常,因为没有一个难忘的故事。但是,作者牛汉的第一本书却让他久久难忘,为什么?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故事。几十年后,走过迢迢的征途,饱尝人生的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却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二、整体感知,解读“书”意
1、复述课文
(1)默读课文,提取主要信息,准备课文。
要求: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
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
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流畅自然。
(2)简要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学生互相补充、评议)
2、文章题目“我的第一本书”有几层含义?
明确:我的第一本课本;我的童年生活
3、结合课文,发挥想象,分别用一两个词概括“书”中人物形象。
明确:祖母:风趣 诙谐;父亲:温厚 善良;乔之贞:好学 本份;
老师:厚道 糊涂;二黄毛:性耿 木讷。
4、这些人物的出现,为“书”中的生活增添了什么色彩?
明确:祖母使贫瘠的生活透出点喜色;父亲使暗淡的生活散发出暖色;老师使枯燥的生活显得轻松;乔之贞使艰辛的生活更为沉重;二黄毛使板滞的生活富于变化。
5、这“第一本书”中,你能看出饱含着哪些情意?
(小组交流,互为补充、归类)
A、父子之情:父亲温和、善良、负责,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乐于助人。
B、同学、朋友之情:送书给乔元贞;老师不责罚 “我”。
C、人与狗的情趣:大狗、小狗的陪伴。
6、作者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
明确: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的,也是沉重的,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恶劣的学习条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三、局部探究,体味苦乐
1、学生自读,圈点批注。
(1)找出“书”中的苦与乐
明确:苦:生活的贫困,学习条件的恶劣,小伙伴的辍学。
乐:祖母的幽默,父亲的仁慈,老师的宽厚,大狗、小狗的陪伴对大自然的感应。
(2)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这种苦乐掺半的生活?并说说你独特的体验。
明确:“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因为童年生活艰苦而沉重。而童年时代与生俱来的好奇、天真和淘气,与人间的温情和友情,使人忘却困苦,带来了“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论题:“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研讨: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让父亲装订完整的书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四、拓展延伸,体验生活
在你的记忆中,有没有这样让你难忘的人生的一本“书” ?你能说一说吗?
[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父 母 的 爱↘
同学、朋友的爱→爱与乐趣
人 与动物 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