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八年级下册《河与沙》教案

发布时间:2017-01-07  编辑:梁飞艺 手机版

  [教学目的]

  1.通过品读散文形象而隽永的语言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尝试生发式阅读。

  2.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任务:理解性阅读(走进文本)。

  一、导入

  中国当代文坛上有一位卓尔不群的作家,他的散文被誉为“大散文”,他不抒发“小我”之情,而是书写大题材,抒发“山河判断”之大情。他就是在新疆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著名作家周涛。周涛对新疆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不仅热爱新疆很多著名的河流,也对新疆的沙漠和沙化有高度的关注。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周涛的散文《河与沙》。

  (简要介绍作者的经历和文学成就,对学生较快进入文本很有帮助。)

  二、解读课文

  一读课文,整体把握:

  1.全文写了哪几样事物?

  河、沙、人、树。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是解读文章的第一步。)

  2.关注文章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找出文中承上启下的两句话,说说它们在结构上是如何承上启下的。

  “在河与沙的殊死搏斗中,夹在当中的是我们人”、“夹在河流与沙漠之间的人,直到这时,才想起了树”。前半句均承上,后半句均启下。

  (通过关键句理清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是一个很重要的阅读技巧。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结合文章予以点拨指导,进而让学生形成自觉的意识。)

  二读课文,局部探究:

  先看多媒体画面剪辑:新疆塔里木河、伊犁河、楼兰古城遗址、绿洲、土地荒漠化。

  (通过声光刺激,学生注意力将迅速集中,并指向“河”与“沙”,为关注文章内容作好准备。)

  ① 作者把“河流”、“沙漠”分别比喻成什么?这个比喻给你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生命之蛇: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人类生活的栖息地,“我”非常热爱它们,它们就像蛇一样“缠住了我的心”。巨蜥:沙漠随时会淤塞阻断河流。

  (“比喻”的背后是作者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与文章主旨息息相关,要让学生高度关注、充分体验。)

  2.哪些语句体现了河与沙的搏斗是“殊死搏斗”?

  “沙漠固执地蹲伏在那里,愚蠢而又警觉,充满仇恨而冷酷无情,等待时机,随时准备猛地扑过去,并一口咬断它。”

  (结合文章理解词语的意思,实际上是用文章中的语句阐发信息,要求阅读中要瞻前顾后,上钩下联。)

  3.作者对‘‘河”、“沙”分别是什么态度?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对河流是热爱态度,从第3自然段的几个比喻句可以明显看出。对沙漠是厌恶态度,从第6自然段对沙漠的形象化描述可以看出。

  (此环节为整合信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有整体意识。)

  4.烧窑师傅诙谐谈话的背后是什么?

  用原文表述:对生态环境的危机意识和呼吁。

  (从诙谐中听出残酷,从荒诞中听出真实,学生才真正读懂了作者的意图。本环节是对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性训练。)

  5.作者对“人”是什么态度?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两点:一是赞扬人对生态环境的忧患(第12自然段),二是批评了砍树等破坏生态的行为(第15自然段)。

  (此问题有一定跨度。学生回答可能不全面,教师应适当引导。)

  6.作者对“树”是什么态度?

  树是伟大的‘‘魔杖”,可以使沙漠、河流、人三者和谐起来。

  7.具体说说“树”的作用。

  正面说:种树可保持水土,因此能保护河流、限制沙漠。反面说:砍树导致土地沙化,从而形成新的沙漠;水土流失而使河道淤塞乃至断流。请学生举实例说明。

  (文章对树的作用写得很简略,但并不简单。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生活积累去补充和丰富它,也就是“还原”它。如此,对文本的理解将更深入一层。)

  三读课文,归纳主旨:

  题记和结尾的引用语各有什么含义?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9

  题记:河流的开始就是生命的开始,也是人类文明的开始。表达对河流的赞美颂扬之情。

  结尾引用语:河流啊,你是孕育我们生命和文明的父母。河流啊,由于人们乱砍滥伐,致使水土流失,你的水流已浑浊不堪了。表达了对生态危机的痛心与悲哀。

  题记和结尾的引用语进一步突现了文章主旨,有画龙点睛之功,也使文章内容更厚重。文章主旨为:

  1.歌颂河流对人类生命和文明的养育作用。

  2.呼吁人类要保护好生态环境。

  (前面对正文部分的阅读,以使主旨明朗化。关注题记和结尾的引用语,将进一步强化对文章主旨的认同感。)

  第二课时

  任务:生成式阅读(走出文本)。

  一、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文章说河流是养育人类文明的“保姆”。可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却是洪水泛滥成灾,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是作者的观点有误吗?说说你的意见。

  作者的观点没错。砍树毁林,破坏生态,是洪水泛滥的主要原因。

  (此环节为质疑性阅读。质疑使理解更细致,更深入。)

  二、分角色情景表演

  河流、沙漠、树的自诉。

  要求:着力表现河流的“保姆”作用、沙漠的凶残、树的无奈。可以用文中的话,提倡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加工。如果学生在课文基础上有所生发,教师应特别予以鼓励。

  应给5-8分钟让学生准备。可以合作创作,一人表演。演后组织学生评价。评价重点:是否突出了规定的内容,是否有文采,是否有感染力、冲击力。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再现”和“生发”,是对阅读层次的进一步提升。此环节既可让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语言有新的整合,也可调动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对学生语言表达的磨练也很有价值。)

  (评价环节设计较好,既体现教师的引导,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有一定弹性。)

  三、根据文中内容解释“魔幻现实主义”

  用魔幻的形式表达真实残酷的内容,多用丰富的想象和艺术的夸张手法。

  教师再举一例。比如有一小品:一个人穿着用动物皮制成的华美服饰,可是他却在地上爬,甚至扒在马桶上喝水。这一小品就是用荒诞的形式告诉人们:“虐待动物的人已没有尊严可言,只是行尸走肉。”

  (课文虽然没有直接给出“魔幻现实主义”的解释,但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例子。只要仔细研读课文,由具体到抽象,学生应该不难得出结论。教师提供的例子也将打开学生的思路。)

  四、创作小品,表现危机

  (此环节使学生完全沉浸在“生态忧患”之中,他们将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来,是生成式阅读的极好切口。)

  五、在环保方面,我们能做什么 ?

  环保应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比如:不捕食青蛙、不乱扔废旧电池、不用一次性碗筷、节约纸张等等。

  (联系实际生活,加深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使“环保”意识进一步内化。)

  【教学小故事】

  学生合作创作的“魔幻环境小品”刚刚展示完毕,课堂该进入尾声了。为了让学生反思一下实际生活中环保的严峻形势,发挥一下语文课程的“人文熏陶”功能,我特意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环保方面,我们能做什么?”

  有学生用小品的形式表现一下。我同意了。

  小品成功了,兴奋和激动颠覆了课堂。本以为课堂已近尾声,该“归于平淡”了,没想到居然掀起了新的高潮。显然,我提出的那个问题已经“多余”了,一切尽在小品中矣,我刻意追求的所谓“人文熏陶”成了学生小品剧的当然副产品。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大声说:“孩子们,你们是好样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