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小编家乡汕头的习俗之一是吃一种叫做甜粿的特产,这是小编最喜欢的一种特产╮(╯▽╰)╭不知道同学们家乡有什么元宵节习俗呢?以下是语文迷网小编整理的关于元宵节黑板报的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上世纪70年代以前正月十五点萝卜灯
在老家山东省农村,每逢正月十五晚上,家家点燃几十个自制的“萝卜灯”,然后由小孩子把萝卜灯分放在窗台上、水缸旁边、锅台上、每个门墩儿上、猪圈台上、门口石座上。家家门口放着“萝卜灯”,一眼望去,也给人以“灯火辉煌”的感觉,节日气氛甚是浓厚。
萝卜灯的制作非常简单,原料无非是胡萝卜、青萝卜。制作方法是:把萝卜切成一个一个的圆柱体,作为灯体,再把灯体中间掏出一个坑,在坑的中间插入一根“灯芯”。灯芯的制作也很简单,用一小段从高粱秸上剥下的“细篾”,把上端折弯,成“7”状,在“细篾”上缠上棉花,将下端插入萝卜坑内,在棉花上浇柴油或花生油,萝卜灯就制作完成了。也有的人家用地瓜代替萝卜。
家长通常给小孩子制作一个大一点的萝卜灯,其造型有公鸡、小狗什么的,背上挖个坑,插上灯芯,再弄个绳子,把灯吊在一根棍子上,就成了灯笼。
这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的事儿了。不知现在家乡正月十五还有人点萝卜灯么?
又到元宵节 想起儿时玩的“探照灯”
吃罢除夕的年夜饭,转眼又到元宵节。路边的小摊撤去卖剩下的春桃旧符,换成花花绿绿各式各样的花灯。虎年啦,各色塑料制作的虎灯千姿百态,看的人眼花缭乱。发光的、发声的、活蹦乱跳的,真是“高科技”。价格很便宜,倒是用竹篾手工编织,白纸糊就,然后手工绘制的花灯成了稀罕物,售价不菲。
看着很多年轻夫妇抱着幼子挑选,忽然想起儿时玩过的“探照灯”来。
那是80年代初,和父母新搬迁到一所学校居住不久,很大的院子,老人说,这个院子很邪乎,家家宜养男丁,一心想要女孩的,偏偏连生“破小子”,7、8户人家,倒有18、9个男孩子疯闹,搞得一院子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每到过年,用压岁钱换来一毛五分钱一挂的小鞭,“噼噼啪啪”的放到正月十五,又到元宵节啦。元宵节,闹花灯。可是家境都不富裕,难以省出闲钱给孩子买灯,又都忙于工作,也没有闲时闲力气自己扎制。眼看着元宵节一天天临近,急得我们火烧火燎,院里一个上中学的老大,带着我们去摘法国梧桐树上挂的圆球,回来用柴油浸泡,留着在元宵节晚上点燃,满地追逐乱踢。玩火有着落了,花灯还是没办法搞到手。
年长几岁心眼子就是多,怪不得后来他能考上军事科技大,元宵节他的发明真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十五晚上,胡乱吃几个妈妈自己捏的汤圆,我们哥仨就跑出家门,准备去踢火球玩。远远的却看见那位老大手里不知提着什么玩意,红通通的,又像个又粗又大的手电筒。手电筒家家都有,可父母绝不会让给孩子拿出来玩的,何况也没见过那么大的啊!慌忙跑进一看,好家伙,原来手里提着一个大号的破茶缸子,里面立着一小截白蜡烛,老大得意的说,这是他自己发明的“探照灯”!
我的妈呀!我咋没想到啊!一窝小孩都转身往家跑,我和二弟跑的快,在厨房里找着一个,堂屋里找着一个,问爸要来一根大蜡烛,一掰两半,拽不断,又慌得去厨房拿刀割,手忙脚乱的点着滴蜡固定在茶缸子内壁上,提在手里跑出去,那个神气啊!不一会院里的小孩子都“装备”好了,才看见我的三弟跌跌撞撞的跑过来,一脸的委屈,手里提着一个很新的大号茶缸,茶缸边还往下滴着油,我忙问他咋回事,他说:“大哥,我把咱家的油都倒出来了,你快帮我点蜡烛。”坏了,这小家伙惹事,肯定又得陪着挨揍。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只是缸子里油汪汪的,立不住蜡烛,只好从地上抓一把土坷垃胡乱擦擦,总算帮他点好。
大伙你照我,我照你,又抡起来乱画,闹成一窝。这时老大开始从一个铁盒子里往外掏油浸泡好的梧桐果球,放在地上点燃,刚烧着时有小拳头大,你一脚我一脚的胡踢,火球满地乱滚,我们提着“探照灯”疯撵,搞得一院子乌烟瘴气。院里新搬来的一户人家,不知从哪给他孩子弄得一个纸糊的“坦克灯”,还装着四个小轱辘,小孩拉着从家里刚出来,我们都跑上去看新鲜。就在这时,不知谁一脚踢来一个火球,恰巧撞在坦克上,“哄得”烧着了,小孩吓得哇哇大哭,大人们跑出来,吓得我们一哄而散。
回家妈妈看着三弟的茶缸眼熟,问一句老三招一句,爸忙去厨房查看,回来笑嘻嘻的说:“还好还好,都让他倒煮汤圆的铁锅里啦!”妈气不过,命令我们罚跪半小时。老三年幼调皮,跪我旁边老咯吱我,我忍不住一笑,害的我又挨一脚。
第二天开学报到,见着老大,他回家也挨揍了,谁叫他发明“探照灯”、提供火球的?活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