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回娘家 苏东坡元宵节 常州趣猜灯谜
相传宋朝辰光,每年正月半——元宵节,常州城里各条街上,都要张灯结彩,供百姓玩赏。民间有句俗语,叫“正月半,龙灯马灯真好看!”
有一年正月半,苏东坡正好在常州。吃过早夜饭,他相邀了好友钱济明,一起上街看灯。两人一路来到城隍庙前的大庙弄。这里的灯市最热闹,花灯店铺排一排二,有二三十爿,店里宫灯、彩灯、龙灯、马灯、兔子灯……样样都有。店家为了招徕生意,还增设了猜灯谜游戏,凡猜中者分别赠送各色花灯一盏,因此吸引了许多人。
等到苏东坡和钱济明来到时,许多店铺的灯谜早被猜得差不多了,只有最大的一家“龙城灯铺”门前还围着一大群人,正在议论纷纷:“这盏牡丹花灯多好看呀,勿晓得啥人猜得着?”
钱济明走上前去一看,谜语是“婆媳戴重孝——打一口头禅”,看起来通俗,解起来倒不大容易。想来想去猜勿出,只得回过头来对苏东坡低低地说:“苏老,您去猜了吧!”
苏东坡走上前去,话也勿说,提了牡丹花灯,扭头就走。许多围观的人一下子都嚷开了:“这个人真好白相!还勿曾猜中,怎么就把花灯给拿去了!?”苏东坡头也不回地答道:“呒没功夫!”观众哈哈大笑:“呒没功夫?为啥还来瞎串?自说自话把灯拿了就走?”店主人却是点点头,一本正经地对大家说:“他猜对了。你们想,婆媳都戴了重孝,岂不是呒没公(功的谐音)夫吗?”众人听了,个个称妙。有人向苏东坡拱手,请问尊姓大名?“哈!哈!”钱济明抢着说:“你们都不认识他吧?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人苏学士啊!”
苏东坡连忙说:“不敢当,不敢当!今晚与钱兄上街看灯,猜谜献丑了。不过,我倒也想到一则谜语,说出来哪位猜中了,宁愿将此牡丹花灯转赠。大家听了,谜语是:女儿回娘家——打一地名。”
“女儿回娘家——”……人们越聚越多,可就是谁也猜不出来。临了还是店主人对大家说:“今夜难得苏学士和诸位一起光临小店猜谜,幸甚!幸甚!可是已经不早,我看还是有劳苏学士给我们大家解释了吧!”
苏东坡微笑着说:“这个谜语其实很简单,女儿回娘家嘛,谜底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是贵府——常州(走的谐音)啊!”“妙!妙!”大家齐声称赞。从此,苏东坡妙释灯谜的故事就在百姓中传开啦!
元宵节赏灯诗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我国民间有着元宵节赏灯诗的习俗,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觉趣味无穷。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衔火树千重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等。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云:“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