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扔垃圾吗?
你会扔垃圾吗?笑话,谁不会扔垃圾呀!拎着垃圾袋,走到离垃圾桶二三米远的地方往里一扔,像投篮一样潇洒。这画面我们早已司空见惯了。
问题就在这里。垃圾袋里经常是什么都有,易拉罐、塑料瓶、利乐包、厨房垃圾全都“一锅烩”了。虽然垃圾桶上写着“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电池”,可有几个人真正按照分类放垃圾呢?到了晚上,常有人哈着腰从垃圾桶里往外掏纸壳、报纸、书本什么的,虽然是为了换钱,客观上却做了简单的垃圾分类工作,我们应该感谢他们。
垃圾,看似小事,实则是个大问题。垃圾和生活如影随形,只要生活在继续,垃圾便每时每日地、大量地产生着。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城市人口每人每天产生2斤多垃圾,上海一年的生活垃圾堆起来相当于五个金茂大厦,北京一年的生活垃圾堆起来相当于一个景山。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垃圾也在急速增长,许多城市正在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威胁!
生活产生垃圾是必然的,关键是如何做到科学合理、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有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意思是说,垃圾可以回收利用,乃再生资源。但前提是,垃圾的分类投放——别把垃圾放错了地方。
发达国家垃圾分类起步早,分得很细,监督也很严格。去年我在英国牛津,看到人家放垃圾很规矩,院子门口有几只塑料箱,报纸书本、易拉罐、玻璃瓶、塑料瓶、旧衣服、厨房垃圾,都分门别类各得其所。还听中国留学生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他们住的小楼前面有几只垃圾桶,有一次被市政部门查出玻璃瓶和塑料瓶混放在一个桶里,要罚款。留学生们不服,院子是开放的,怎么能证明就是我们放的呢?人家也讲理,打那以后给垃圾桶上了锁,今后再出现这种情况可怪不得别人了吧。还有我们的邻国日本,据说一个可乐瓶子到了家庭主妇手里能分三份:把表面的薄膜撕下来,再把瓶盖与瓶身分开,分别处理。发达国家垃圾管理之严之细,由此可见一斑。
尽管发达国家也做不到将垃圾百分之百地分类,但毕竟比我们好得多。我国近年来也在推行垃圾分类,但进展缓慢,收效不大,甚至遭遇尴尬。许多城市小区或者公共场所的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少人理睬。一方面,公民的环保意识还不强,文明素质也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缺少约束和监督的手段,管理粗放,分不分类也没人管。假如我们也采取垃圾桶上锁之类的严格措施,带有强制性地推行垃圾分类的话,效果一定大不一样。
垃圾分类是个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无论软件、硬件,都还有很多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但再难也要坚持做下去。有消息称,北京的垃圾填埋场地告急,再过四五年垃圾将无处可埋!形势逼人,时不我待。垃圾分类必须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从学会扔垃圾做起!
做文明人排个队有多难?
生活中大家对这样的一幕也许并不陌生:一辆公交车到站了,候车的人群争先恐后向车门涌去,一片混乱的景象……
假如当人们去电影院看电影,去超市购物,去银行办业务……都不排队,都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话,不难想象,这个社会的运行将会多么混乱。
其实,排队相比不排队而言,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有利于维护公众安全。在车站、码头、商场、影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果大家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话,很容易出现踩踏、挤压等安全事故。乘客在乘坐交通工具时,在上下车过程中因被挤落而致伤、致残乃至失去生命的例子在媒体的报道中并不鲜见。今年春运期间,安徽一名女大学生在芜湖火车站被挤下站台,当场被列车轧死的新闻就令人深感痛惜。对每一个公众而言,在公共场所排队,遵守秩序,不仅仅是为他人安全着想,更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二是有利于提高社会运行效率。排队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规则意识,一种公平意识。如果人人都能遵守公共秩序排队的话,整个社会的运行就会比较平稳顺畅。生活中大家不难发现,往往由于少数人不排队,不遵守公共秩序,反而降低了办事效率,浪费了整个群体的时间。
三是有利于展现国人的文明素质。尊老爱幼,先人后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试想,如果乘车时以谁力气大、谁先挤上为准则的话,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体现在哪里呢,这既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也不利于整个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
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排队呢?这主要还是与个人的道德和修养有关,不排队暴露的是一些人的自私自利心理,缺少谦让和关爱他人的意识。比如,有的人抢着上车只是为了能占个座;有的人上车后,停留在车门附近,不往里走,只为方便自己下车,却影响了后面的人上车,加剧了拥堵;有的人只顾自己省时间插队乱挤,争上挤下……如果每个人在公共场所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混乱的秩序会损害包括秩序破坏者在内的所有人的利益,从而陷入越乱越挤、越挤越乱的恶性循环。
做个文明人排个队到底有多难?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从内心里处处为别人着想,体谅他人,那么排队就是一种可以自觉养成的习惯,而一旦成为习惯,也就不觉得排队是件多么难的事了,而且良好的秩序会让每个人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