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与贺年片
相传四千多年前,我国开始有欢庆春节的活动,人们总是把新的一年希望寄托在春天。春节期间,亲友相互走访祝贺,称为“拜年”。拜年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前习惯先向长者拜年,然后互相道贺。有的地方同族长者带领若干人逐户道贺;有的单位之间派几个人互相拜年;有的是大家聚在一起祝贺新年,称为“团拜”。还有是自己不走动,而是派人送上贺年片。不同地方的亲友互相寄送贺年片。拜年不仅是贺春节的一种形式,也是亲友之间交流思想、联络感情的手段,是我国民族传统习俗,久盛不衰。解放后,各地人民仍很盛行春节拜年,但提倡从简节约。每逢春节向党国功臣、军烈属和贫困户拜年,表示祝福和慰问,当地领导亲自参加,有重大意义。至于上下级和一般同事之间,平时相处无间,彼此注重情谊,不必互相拜年,以减少形式和浪费精力。
封建社会的高官、显贵、士大夫自恃清高,不愿出门拜年,派人送给“贺年片”,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贺年片是从秦汉时期的名片演化而来,到了宋代就很盛行。清朝康熙年间,更时兴把制作精良的贺年片送给对以示庄重。也有在贺年片上题款短小诗词,借以表达祝福和爱慕之情。近代贺年片形式有多种多样,作用也大有扩展。除了祝贺春节之意外,还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1920年,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一位同志,在春节到来之际,还将《共产党宣言》的口与“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写在加年片上送给同志。有的贺年片印有名人语录或画有别致的图画,精美的还可以珍藏或兼作书签。春节期间收到外地寄来的贺年片,可以增进友谊,并从中得到教益。
新年是如何确定的
早在上古时期,人们就从寒暑冷热周而复始的气候变化中,得到了“年”的时间概念。这种气候变化,是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的自转造成的。地球的自转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将哪一天作为一年的开始,就全凭人们自己确定了。为了掌握和运用气候变化的规律,以知道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不少国家和民族都生产了计算年时间的历法。历法的不同,确定新年第一天的时间也就不同了。
公元一万年左右,古埃及人已实现了由游牧向农耕的转变,在尼罗河两岸定居下来。由于尼罗河的泛滥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古埃及的农耕活动,他们便细心观察,把尼罗河的每一次泛滥刻在竹竿上,得出两次泛滥的时间大约相隔三百六十五天。他们还发现,每次泛滥的潮头处涨到现今的开罗城附近时,正巧天狼星与太阳同时在地平线上升起。于是,他们便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起点,居住在美洲北部的爱斯基摩人,则把落第一场雪的那天作为新年的起点。印度尼西亚的凯拉比特族人,以每年候鸟第一次飞来的时间作为新年的第一天,乌干达人居住在炎热的非洲,那里一年只要干、湿两季,他们把每一季作为“一年”。因此,在通常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内,乌干达族人却要过两个新年第一天。
我国一些兄弟民族,古时没有正式历法,其计年办法也同古埃及及尼罗河居民及美洲爱斯基摩人相似,即按一般生产和生活经验计算岁月。如我国黑龙江省的赫哲族人,每捕到一只大麻哈鱼,便将鱼头悬挂起来,作为新年第一天。台湾省的耶美人,却是将第一次捕获的的飞鱼当作是新年到来了。以游牧为生的古鞑靼人(即今蒙古族),却以野草吐露嫩黄为新年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