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法制教育黑板报

发布时间:2017-10-22  编辑:cgf 手机版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特点

  在犯罪主体上:一是犯罪年龄呈集中性和阶段性分布,呈现低龄化倾向。2000年以来,14—16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增长率持续增高。据统计,14—16岁未成年人犯罪比率从1999年的11.42%逐年递增至2003年的15.09%。而16—18岁的青少年犯罪率始终居高不下。二是性别分布上以男性为主,但部分地区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比例有所上升。三是文化程度普遍有些低,据2002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研究报告表明,在未成年人犯罪群体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4.6%,而初中没毕业的占到了47.3%。四是身份比有些集中。城市闲散青少年、学生等群体占相当比重。在一项针对未成年人犯罪调查中的数据显示,闲散未成年人犯占全部调查对象的61.2%。

  在犯罪行为上:一是团伙性明显。由于青少年主观独立性有些弱,有渴望友情,乐于群聚,向往集体的心理需求。二是“五性”突出。青少年群体兴趣爱好广泛,情感丰富,常对许多人、事物和社会事件产生情绪反应,由于青少年情绪的冲动和不稳定,导致了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盲目性、冲动性、暴力性、模仿性和偶发性。三是智能性趋向。由于青少年文化程度的普遍增强和信息渠道的不断丰富,青少年犯罪行为开始由低级、简单、随意向高级、高智能发展,利用计算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进行的青少年犯罪开始显现,犯罪方式在不断升级。

  在犯罪类型上:一是从有些为单一的犯罪类型向成人化犯罪类型发展。二是随着青少年需求的广泛化,犯罪动机、犯罪目的出现多样化,形成了犯罪类型的多样化,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客观原因

  从社会客观原因看:一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情况屡禁不止,严重干扰社会生活;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情况沉渣泛起;国际敌对势力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社会转型期带来的在就业、就学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这些无不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二是家庭教育不到位。家庭是对青少年思想影响最深、联系最紧密的地方。有些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给未成年人教育带来新的问题;一些特殊群体子女缺乏应有的关爱,不良的家庭环境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三是素质教育理念虽然早已提出,但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学校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以及智与育德育分离,对学校和学生的评价体系标准不够科学,学生中厌学、辍学等问题,均引发学生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的潜在因素。四是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充满暴力与色情的网络游戏软件对学生的诱惑,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不同程度地加大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难度。

  从个人主观因素看:一是未成年人心理上的不稳定性。未成年人处于少年期、青年初期阶段,神经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其认识、感情和意志上的变化,让他们变得容易兴奋、容易冲动、容易感情用事,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他们就容易陷入青春危机。如果在某些方面出现社会化障碍,这种危机就可能演化成犯罪危机。二是生理上的不成熟性。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身体发育明显加速,性机能开始成熟,这些对他们的心理、情绪、精神、行为等各方面都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导致了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上的不平衡,加上青春期知与行的差距,形成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生理因素。三是犯罪机遇因素偶发性。即诱发犯罪的最合适机遇和条件。这里是指青少年由于外界原因造成激情冲动、思想偏差、行为失范,走上违法犯罪歧途的有所增多;或被动地、不自觉地卷入到违法犯罪活动中。

  三、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过程

  尤其是初犯之前,总是有一些明显的外部表现,也就是犯罪的征兆。中小学生犯罪都有什么前期征兆呢?

  (1)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无缘无故的下滑,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考试时进行抄袭,对考试结果不以为然,留级也无所谓; (2)对事物的兴趣开始变化,劳动懒散,上课思想不集中,而对武打、言情和低级庸俗甚至黄色的录像、书刊和光盘甚感兴趣;

  (3)总是迟到、早退、旷课,厌恶学校生活,这种孩子如果与校外的不法分子或无业人员有了联系,就会越来越不愿意回家;

  (4)心理方面有变化,如精神恍惚,情绪波动,举止反常,心神不定,东张西望;

  (5)对教师和家长的关心帮助表示反感,甚至怀有敌意,恶语顶撞,有时给教育者出难题,看笑话;

  (6)对遵守纪律、要求进步的学生进行讽刺、挖苦禾垓击,同情和包庇甚至效仿有劣迹或不法行为的人,把反社会的人格或行为当作是“勇敢”的表现;

  (7)原本养成的生活规律出现变化,如从早起变成睡懒觉,从注意卫生变为邋里邋遢、不修边幅甚至肮脏,或一反常态地尤其喜欢梳妆打扮;(8)道德品质起了变化,如从诚实变成爱撒谎,爱说空话、大话、假话,从谦虚变成傲慢,从斯文变成野蛮,喜欢逞能,从文明礼貌变成口吐秽言、动作粗野,或在家长、老师面前循规蹈矩,而背后却胡作非为;

  (9)结交不三不四的人,或与校外的流失生和有前科的人结交,或拉帮结伙聚在一起甩扑克打麻将,或三五成群出入公共场所,惹是生非,遇事便大打出手,惟恐天下不乱;

  (10)过分追求物质享受,染上了一些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习惯,如抽烟喝酒等。

  四、我国程郐青少年违法犯罪规定

  (一)我国刑法对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时也可由政府收容教养。

  (二)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对于《刑法》规定的八种重罪必须负刑事责任。这八种罪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毒、放火、爆炸、投毒。

  (三)已满16周岁,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五、青少年犯罪的自我预防、自我教育

  (一)力行十戒

  1、戒娇(1)积极参加劳动,养成劳动习惯。(2)敢于正视挫折,增强耐性能力。

  2、戒奢(1)树立勤劳致富思想,养成节俭习惯。(2)参与家庭理财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

  3、戒惰(1)树立社会责任感禾鄞业精神。(2)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勤奋实干。

  4、戒骄。(1)虚心好学,不耻下问。(2)谦虚谨慎,积极进取。

  5、戒贪。(1)培养正确消费观、抵制畸形消费。(2)通过正当途径,获取合法权益。

  6、戒散。(1)树立纪律、法制观念,确保规范。(2)制定学习,生活规划,养成规律。

  7、戒假。(1)诚实守信,实事求是。(2)珍惜荣誉,摒弃虚荣。

  8、戒妒。(1)树立信心,赶超他人。(2)主动交流,抒发感情。

  9、戒黄。(1)学习青春期知识,增强免疫力。(2)接受性道德教育,增强抗腐力。

  10、戒毒。(1)了解毒品性质和危害,增强禁毒意识。(2)克服不健康心理,培养健全人格。

  (二)是自我规范,防微杜渐青少年培养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应自觉抵制有害健康成长的行为,做到“十不”:

  1、不吸烟、酗酒。

  2、不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3、不携带管制刀具

  4、不强行索要财物。

  5、不早恋。

  6、不旷课、夜不归宿。

  7、不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8、不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9、不参看色情、淫秽读物、音像制品等物品。

  10、不做其他危害自身、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