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黑板报资料

发布时间:2017-08-20  编辑:pinda 手机版

   重阳节的相关办报资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敬老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道家、佛教为主流思想,对于孝道最为崇尚。自舜以大孝的资格,得到尧的禅让而成为天子后,孝道便十分的受到重视,以致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政治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一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在中国老祖宗创造“孝”这个字的时候,已经就富裕了深刻的意义。。“孝”字在甲骨文、钟鼎文等古代文字中就出现而常见。《尔雅》解释“善事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 子承老也”。

  现代学者如徐中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康殷的《文字源流浅说》,从文字的意义来说,孝的上面是个老人,弯腰弓背,白发飘拂,手拄拐杖,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已经不能好好照顾自己;而孝的下面是个孩子,把两手朝上伸出,托着老人,作服侍状。

  “孝”在古代还有两个主要内容:其一,“尊祖敬宗”这是早于“善事父母”的初始含义,古人认为去世先人,特别是氏族首领,在天庭与天帝为伍,可以左右天帝意志,对部落和氏族的吉凶祸福至关重要,从而产生了祖先崇拜,主要形式为宗教式的天帝与祖先共同祭奠,其目的主要是为使氏族集体趋福避祸,繁荣昌盛而为。

  儒家讲“孝道”,明确提出就是对父母双亲要“孝养”和“孝敬”。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当父母和长辈在年老、多病、力衰的时候,做子女的应当;经济上于以供给;精神上于以慰藉;生活上于以照顾;去世后礼葬祭奉。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 * 为政》,用今天话来说,“今天人们所说的孝,若只是向父母提供衣食生活之养。狗和马也都能得到饲养;如果没有孝敬父母之心,只是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的这段话告诫我们;孝顺父母,衣食住行是最基本的,而最重要的是在于有孝敬之心。现代社会愈来愈崇尚金钱和物质,有些人甚至认为金钱和物质无所不能。殊不知,金钱和物质是换不来亲情和孝心的。“孝”不仅是形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是一种爱的心情。

  因此儒家的“孝”,着力于“孝敬”二字。那么怎样才算孝敬呢?孔子提出“无违”和“色难”两说:“无违”是指;对父母和长辈,生时要以尊敬和爱心待之、死后要以礼葬之、葬后要以礼祭之。“色难”是指;子女在侍候父母时,要和颜悦色,使父母顺心,为父母做了事也不要有,不愿不悦的表情,而使父母难堪。

chongyangjie9.jpg?x-oss-process=style/qr.yuwenmi

重阳节的黑板

  儒家又提出“孝比忠更为重要”的理义,把“孝”看作为一个人能否从政、能否尽忠的基本标准。孔子认为;一个连自己父母和长辈都不孝的人,是不可能为国尽忠、为民谋事的,也是没有资格当官从政来管理天下事。如若君王不孝,就没有资格做君王,就 应废了君王。所以说;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

  “孝”并非只是家庭之事,而是关系着千家万户,关系着每一个家庭,关系着每个人、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和安定。“孝”在儒家的伦理道德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中国的道家也非常注重孝道,《史记》中就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孔子拜见老子,向老子请教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理,感受到道家高层次的审美和高层次的快乐境界。老子也向孔子请教了儒家的伦理道德,特别是儒家的“孝道”。

  道家老子和庄子都接受了儒家关于孝养和孝敬的“孝道”理念。但,道家认为这些伦理道德的理念只是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间的规范,庄子更认为天下的“孝道”应该是自然的本性。

  道家的理论体系中,一再强调遵天法祖,认为“道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祖宗者,类之本也。” 。

 

  老子生活在一个动乱纷繁、道德沦丧的历史时期,读他的著作,常常能感受到这位哲人的愤世嫉俗之慨,《道德经》一书,谈到"孝字"只有两次。经中第18章说:"六亲不和有孝慈。"六亲指的是父、子、兄、弟、夫、妇,也就是家庭中所有成员。老子这样说:“六亲不和,有孝慈。”对此,我们作这样的理解:正因为当时社会连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之间都不能和睦相处了,所以才凸显了“孝慈”的难能可贵。在第十九章中,老子又这样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意思是说,废弃了那些虚伪的“仁义”,人们才能恢复孝慈的本性。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老子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极度不满,和对“孝”和“慈”这种优秀品质的无限珍惜和重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