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重阳节黑板报资料

发布时间:2017-08-20  编辑:pinda 手机版

   重阳节黑板报的办报资料:透视中国人的敬老文化传统

  九九重阳,“九九”与“久久”同音,有长长久久之意;而“登高”、“重阳糕”象征着高寿,饮菊花酒、赏菊、餐菊亦有延年益寿之寓意。东晋时期的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自古以来,尊老、敬老、爱老,就是重阳传承的重要民俗,代代相传。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敬老尊贤是中华民族的社会风尚和传统美德。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的周文王就倡导敬重老年人,他对伯夷和太公两位年高德劭的老者关怀备至。

  据《史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侯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西胶。”这庠、序、学、胶,就是当时的敬老院和老年学校,将老年人敬于此养老、颐养天年。

  敬老之俗在《周礼•月令》中还有明确的法规:“是月也,养衰老,授几仗,行糜粥饮含。”周王每年都设宴招待老人,周朝规定各地方官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尊老“乡饮酒礼”,以示对长者的尊敬。在《易经》中已将重阳节称为“老阳”——敬老节。战国时的孟子就倡导要“为长者折枝”。

  敬老养老的核心则是一个“孝”字。古文字的“孝”字就是一个弯腰驼背的老人形,下边的子代表小孩,表示小孩在搀扶老人之意。孝是进入家庭生活最早的伦理道德,相传在尧做帝王时,其子虞舜至孝感动了尧帝,“遂以天下让焉。”

chongyangjie3.jpg?x-oss-process=style/qr.yuwenmi

重阳节黑板报图片

  许多古代的思想家都有对“孝”的论述,孔子强调“孝悌”乃“仁之本”。孟子也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人们从事生产劳动,“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国家要“申之以孝悌之义”,家庭要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提出从社会到家庭都要把“孝顺”作为一种社会公德,作为第一修身内容,成为每个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西汉时就制定了尊老的很多规定,皇帝要对70岁以上者赐给手杖等,赐拐杖,代表皇帝对老人的尊敬。汉文帝还规定了《授粥法》,要对80岁以上老年人赐给定量的大米、肉、酒和丝绸;唐宋时节有专门敬老活动,官府要给治下的老人赐坐凳,并用糯米做的饼招待老人;到了明代,朱元璋特地颁诏号召全国养老敬老——“尊高年,优致仕,设里老。”

  清代还多次举办过“千叟宴”(也称“千秋宴”)。康熙六十寿辰时曾设宴畅春园,欢宴65岁以上的一千多男女老人,席间康熙言称:“古来以养老尊贤为先。使人知孝知悌,则风俗厚矣。”康熙对这些高龄老者给予注入史册和赏金的恩赐,宴会前后还令各州县要以车马接送。以后的乾隆、嘉庆两朝也曾设宴于畅春园、皇极殿,与宴者各达几千人。清代还诏会各地对百岁以上的“人瑞”老人,要给予银两、建坊、题匾等特殊奖励。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制定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一系列尊老敬老的法规和举措,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以身垂范,敬老尊贤,每到年节,都要拜访老科学家、老学者、老劳模,谦听建言。各地在每年的重阳节这一天都举行敬老、爱老的各项活动,北京等地还把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和“敬老日”,使重阳节变革成为一个崭新的节日。

 

  羊有跪乳之恩,牛有舔犊之情。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感动着老北京的一代又一代,使人记住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北京的百姓自幼受着传统的“孝悌”教育,四合院里,家中墙壁上还曾经长期贴着《二十四孝》的彩色年画,上有《卧冰求鲤》、《哭竹得笋》等故事。老北京人从小受着这样的尊老、敬老、爱老、养老、孝老的启蒙教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种尊老、敬老、爱老、养老、孝老,也早已超越了庭院街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