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普通话办报内容:形成“语言生活”学派
20世纪60年代,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美国诞生。70年代我国语言学家开始译介国外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1980年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的出版被视作中国社会语言学形成的标志。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郭熙认为,社会语言学自西方传入中国后,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以通论性著作的出版和理论译介为主的“引介初创阶段”、以概论性专著和教材出版及专题研究为主的“蓬勃发展阶段”、以总结反思前期研究成果为主的“稳定深入阶段”。
到21世纪,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根植于中国丰富语言资源沃土,更加注重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理论发展都更加突出中国特色。“这首先表现在微观研究更加细致、深入上。”郭熙说,在语言本体研究方面,开始关注对语言系统中最稳固的语法的变异研究。另外,该学科更加关注特殊场合的语言习惯变迁,比如通过对集会用语“尊敬的×××”如何进入中国及其发展演变的研究,追溯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从中国人被称赞时,以“谢谢”而不是“哪里哪里”来回应,观察西方语言对中国人的心理建构;发现客家人通过语言而非地域构建认同,等等。
在中观研究上,学界对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双语现象、语言变异、跨境语言、濒危语言、语言衰退等语言现象的研究,也呈不断扩展与深化趋势。每年出版的专著及发表的论文数量都很可观。
好看的推广普通话黑板报图
在宏观研究上,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的语言政策、语言规划、语言战略越来越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告诉记者,随着社会及学术发展,语言规划、语言政策等宏观领域的研究开始具有独特的社会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并有成为独立学科的趋势。特别是近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语言与国家》,再次凸显了语言安全与国家安全的重要关系,日益成为社会语言学特别是语言政策研究关注的重点。
对“语言生活”的研究更加体现学科发展特色。采访中,《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被频繁提及。自2005年始,该报告每年出版发行,并于2012年由德国语言学术出版机构德古意特出版社出版英文版,韩文版也即将面世。多位受访学者表示,这部涵盖语言应用、语言生活、语言教育、语言法律等多个领域语言使用状况的报告,完全密切结合中国语言实际,其内容框架与理论分析充分体现中国语言研究的理论特色。“该报告在国外出版发行,意味着中国社会语言学获得了国际学术界认可,这也是向国外介绍中国语言生活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可以说,‘语言生活’学派已经形成。”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庆生说。
“中国学术界提出的语言生活、语言和谐、语言规划等研究议题和理论总结,其成果质量和学术价值均处于国际前列,可以说,中国的社会语言学发展走在国际学术发展第一方阵。”郭熙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