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仪黑板报:礼仪教人向善、向美、向真
一种为社会大多数人认可并遵守的礼仪,一定是符合大多数人利益和价值取向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礼仪教人向善、向美、向真。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是说,礼的前提是人的“仁善的心”。如果一个人没有一颗仁善的心,那么他学习礼就是舍本逐末了。孔子只说出了礼与仁之间的关系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礼的学习也有促进养成仁善的心的作用。因为,一个人在少年时代,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他对善与恶的认识必然不是特别清楚的,我们很难说一个少年犯错是因为他天生不具有仁善之心,而只能说他对仁善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而学习礼仪就是一个教人向善的过程。
众所周知,礼仪是道德规范的外化,它代表的是一种被普遍认可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就是使人在生活中、社会上要与人为善,甚至助人为乐,至少是要独善其身。礼仪的最基本的底线是不损害别人。这就是善了。前面提到的孔子主张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其目的也是要人与人为善。而如果你的生活中没有按照礼仪行事,或者是你的行为举止超出了礼仪规定的范围之外,那就是“非礼”,也就对别人造成了损害,就是不善。比如,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偷看别人日记、当众揭发别人隐私、当众嘲笑别人的生理缺陷等,这些都是不合于礼仪的,无疑也会给对方造成这样那样的伤害。严重的甚至会引发激烈的冲突,不仅影响人际关系,也影响社会稳定。因此,礼仪是教人向善的。
礼仪也是教人向美的。礼其实就是分寸,人在与人交往中,如果不讲分寸,不仅会给对方造成不快、误解,同时也会损害自身的形象。比如,礼仪中有一项是仪容、仪表和服饰礼仪。要求人们要注意自身面容的清洁和护理,口腔鼻子应该保持清洁,头发、指甲、胡须要经常修剪清洗,服装鞋帽要干净合身,身体的异味要加意控制。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些,蓬首垢面、衣裳不整、异味熏人,这首先是对人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在社交场合必然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相应的,人的服饰也很重要,人在着装、饰物和化妆上不注意,同样也会损害自身的形象。举个例子,我们的服装穿戴是要讲究场合的,不同的场合,服装的要求也不一样。大体上人们的着装分三种场合,一是上班场合,一是社交场合,一是休闲场合。上班场合时,人们的服装要整洁、大方、高雅,不需要过分张扬。特别是不宜穿过于暴露的衣服。另外,上班时还要避免穿那些需要经常整理的服装,这样不仅会影响你的工作,也会给你的工作对象带来不便。社交场合,比如宴会、舞会、典礼、晚会等,则要求你的服装时尚流行,不能过于落后和保守,也不能过于朴素和简单。当然,社交场合的不同,对于着装风格的要求也不一样,有的社交场合要求庄重一些,有些则要求轻松潇洒一些,不可一概而论。总之是要服装与场合相配。休闲场合,比如在家、上街、旅游、健身等,则要求舒适、得体、随意、轻松。因为这种场合都是非正式场合,人们在这种场合中尽可以放松和休息。
上述三种场合的着装要求其实体现的是礼仪要求。设想一下,如果在上班时间穿着短裤、睡衣、背心、拖鞋等休闲装,会是什么样子。同样,出席社交场合,穿得太随意也是失礼的。而如果在休闲场合穿得过于正式,虽不至于失礼,但却影响了你的休闲质量。
合于礼的言谈举止和装束就是美的。着装得体、谈吐风雅、举止恰到好处,不是一种美好的风度和气质吗?我们平常说一个人缺乏教养,其实主要是说他在礼仪上做得不令人满意。当你的行为举止让人感觉不舒服了,就是你已经失礼了。失礼的人是不美的。比如当众脱鞋、脱袜子,当众挖鼻孔,女生穿裙子走路太快、抬腿过高,第一次见面就问人家工资婚否等等,有这种表现的人能说他(她)是美的吗?
礼仪也是教人向真的。真与礼仪似乎离得比较远,其实二者的关系也至为紧密。我们在实施礼仪的过程中有一点常常为一般人所忽略,那就是真诚。礼仪只有在真诚的前提下,才是有意义的。否则礼仪就成了虚伪的应酬。没有真诚的礼仪是虚假的,是纯粹的形式。礼仪在日常生活中起着协调人际关系,规范人的行为的作用,但如果这种协调是虚伪的,只是做做样子;这种规范也不是在心悦诚服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只是在某种被动的情况下不得不如此,那么礼仪也就起不到它应该起的作用了。
就是说,礼仪在教给我们怎样做的时候,实际上也在教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这样做。比如,我们在过春节时给家里老人拜年,在向老人们鞠躬或者跪拜的时候,如果不是出于真诚的心去做,那么我们的拜年还有什么意义吗?但传统礼仪的巨大的教化作用就体现在这里,我们在行礼的时候就会体会到,老人们抚养儿女的艰辛和不易;同时,儿女们还会体验到一种以拜年方式回报老人养育之恩的报答的幸福感。而这种幸福感是真诚的,是做不了假的。那么,这种时候,礼仪对于我们就是在起着一种教化作用,教人体验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真挚、真诚、真情、真心的力量。所以,礼仪的教人向真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