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究竟始于什么时代,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从一些史料的记载来看,早在春秋时代,中国人已经就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了。但是,这个时候,端午节不叫端午节,叫端阳节。
为什么叫端阳节呢?中国上古时代的人认为,一年有两个纯阳的日子,第一个是五月五日,第二个是九月九日。“端”有开首、开始的意思,所以第一个就叫端阳节;“重”有再一次的意思,所以第二个就叫重阳节。又因为古人用干支纪年月日时,一年十二个月,从十一月开始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所谓正月建寅,就是正月是寅月,这样的话,五月正好是午月。所以端阳节就有人叫“端午节”,也有叫“端五节”的。“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当然行诸文字之前应当是比较广泛的叫法了。其他的叫法诸如五月五、午日节、五月节、艾节、重午、午日、夏节等,甚至现代人叫“诗人节”的也有,都多少有点不正规。
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火神爷救赎人民的民间传说等等。
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伍子胥和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精神和感人事迹,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端午节的黑板报图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