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刘备重义的故事
刘备重义。他一生都把“义”作为自己辨别是非的标准、处理问题的原则。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往往取义而舍利,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望。
刘氏集团从诞生之日起,就以“义”作为自己的宗旨。刘备与关羽、张飞曾共同发誓:不能同生,也要共死。被后人称为“结义”。后来在隆中见到诸葛亮也明确表示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此义者,信义、正义、道义也。其主要内容就是平治天下,兴复汉室。而非今日一些人所说的个人义气。
刘备桃园结义
从这个“义”字出发,刘备把关、张的利益看得重于自己的利益。刘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荆州失守,关羽被杀,他不顾赵云、秦宓等再三谏阻,决意伐吴。在他看来,关羽为义而死,他也应为义给关羽复仇,否则就违背了结义誓言,是“忘恩背义”。故舍生忘死,御驾亲征。
从这个“义”字出发,他把政治影响看得重于土地城池。
刘备大半生东奔西突,居无定所,地盘对他来说太重要了!但他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对陶谦让徐州,刘表让荆州和入川取益州的态度便是最好的说明。曹操征徐州,刘备前去救援徐州牧陶谦。陶谦欣赏刘备之能,病死前留下遗言:“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明确表态让刘备接自己的班。刘备此前一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接管徐州,确实是个难得的机会。但刘备却婉言谢绝了。后经陈登、孔融一再劝说,他才接受了这个职务。《三国演义》把这个过程称为陶谦“三让徐州”。刘备数辞不受徐州牧,关键是怕别人议论他救援陶谦动机不纯,落不义之名。刘备重政治影响,确实落下了好名声。袁绍听说他接任徐州牧后说:“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刘备南投荆州,刘表开始对他不太信任。但临终却对刘备托以后事,说自己的儿子没有才能,他死了以后,让刘备摄政荆州。刘备却推辞了。有人劝他按刘表之言行事。他说:刘表待我很厚道,我如果按他说的作了荆州之主,别人肯定会说我薄情。所以我不忍心这样做。《魏书》上是这样记载的,裴松之却认为,刘表夫妻一直宠爱刘琮,舍长立幼,早已决定。
刘表不可能临终又把荆州交给刘备,因而此说不可信。我却觉得,刘表让荆州是可信的。原先刘表想让刘琮作继承人不假,但到他临终之时,曹操开始向荆州大举进攻。此时,刘表感到刘琮顶不住曹操的攻势而寄希望于刘备是完全可能的。
这是一。《魏书》是刘备的敌对方的史书,不可能无中生有美化他。这是二。关于此事,不仅《魏书》有载,《英雄记》上也说:“(刘)表病,上备领荆州刺史。”鉴于这三方面的原因,刘表让荆州,应是无疑的。刘表主动让荆州,刘备没有接受。刘琮接了父亲的班却投降了曹操。有人劝刘备劫持刘琮夺取荆州,这就为刘备所难了。他说道:刘荆州(刘表)临终向我托孤,现在要背信义而为自己,我不能这样做。否则死后怎么有脸见刘荆州呢?刘备后来过刘表墓还曾痛哭流涕。习凿齿曾为此感慨道:“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违而言不失道。”
入川取益州,起初,张松、法正愿为内应引刘备入川,庞统极力窜掇。刘备却说:“今指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庞统劝谏说,事情可以变通,事后可对刘璋以义报之,多给封赏。否则,我们不取益州。就便宜别人了。刘备这才开始行动。二刘相会,庞统建议当下活捉刘璋,夺取益州。刘备拒绝说:初来乍到,恩信未立,不能这样做。庞统又为他献出取益州的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采纳了进程较长但政治影响较小的中策。
最后相对平稳地取得了益州。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刘备在“不可得兼”的情况下,舍利取义,放弃了一次次取得地盘的机会。却获得了仁义令名,树立了良好的政治形象,使人心归附,终成大业。
刘备重义,却并非腐儒之泥古,亦非宋襄之仁。他的舍利取义是有原则、讲对象的。曹操在刘备落难时曾为他请功。
供其衣食住行。与他“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而刘备却先是与董承密谋杀曹,后又背曹而去。原因是他认为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与之无“义”可言。吕布辕门射戟,曾解刘备之厄。白门楼吕布殒命,刘备不仅见死不救,反而火上浇油,劝曹操杀之,被吕布骂曰“是儿最无信者!”刘备所以如此,除了怕曹吕合流于己不利外,无非还因吕布这个“三姓家奴”,系不义之徒。
刘备重义,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东汉末年,朝政凋敝,世风日下。诸侯割据,各为私利,涂炭百姓。似袁氏两代人,为争权夺利同室操戈,兄弟相残者比比皆是;如吕布等见利忘义,朝秦暮楚者屡见不鲜。中华乃礼义之邦,社会呼唤仗义之士,百姓期盼正义之师。刘备顺应民心,轻利重义以德治国,树立起了忠厚仁慈的自身形象,显示出了巨大的人格力量。
靠着人格的力量,他把一大批文臣武将吸附在自己的周围,使他们心悦诚服为自己效力。投桃报李,施义效忠。关羽作了曹操的俘虏,不为封侯、赠金,优厚待遇所动,望眼欲穿,回归刘备。诸葛亮事刘家两代君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靠着人格的力量,刘备培养了蜀汉集团内部坚强团结,共赴大业的良好风气。其生前身后,绝少见利忘义、奸猾欺诈之辈。直到邓艾取川,蜀汉覆亡,仍多战死殉节的将士臣民。后主入洛为臣虏,还仍有郤正这样的义士厮守。靠着人格的力量,刘备名播遐迩,受到了士民的交口赞誉。得道多助。在生命最危机的时刻,往往有人相救。《三国演义》中刘安杀妻为其做羹之事虽未必可信,但闻其大名供食解饿应在情理之中。甚至连刺客也会在他面前却步。《三国志·先主传》载:刘备做平原相,郡民刘平“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后人议论刘备,多讥其假仁假义,其实并没有多少根据。
若假,便难终其一生;终其一生而仍谓之为假,则历史上就真的真假难辨,很难找出一个真的来了。再者,也有论者以为义乃封建道德,不足以为之称颂。殊不知,评价历史人物,必须把他放到特定的时代环境中,这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我们只能用今人的眼光来回顾古代的人和事,却不可完全用今日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古人。还有以所谓批判“正统观念”为旗号,贬斥刘备之“匡汉室”为不义之举,不如早早让曹氏一统天下,免使人民遭战乱之苦。
不知他们想过没有,都这么批判,那许多历史事件、人物都得被批倒,且不说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大糊涂、大发昏,连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的忠贞义烈都该白眼相看了。这类议论高则高矣,却既歪曲了历史,也违背了民心。试看,几百年之后,宋代说书艺人说三国故事,如苏轼《志林》所载“闻曹操败,即喜,唱快”;“闻刘玄德败,辄蹙眉,有出涕者”。
今人读《三国演义》,其同情不也多在蜀汉一方么?我赞颂刘备的义,自信是同大多数芸芸众生灵犀相通,也许不至于是封建观念吧!
【刘备重义的故事】相关文章:
古今名人尊师重道的经典故事07-22
晚清第一重臣曾国藩读书之法名人故事02-17
儿童故事睡前故事12-06
故事大全睡前故事12-24
聂耳的故事的名人故事01-17
亚麻的故事睡前故事12-02
经典寓言故事睡前故事12-17
童话故事睡前故事02-28
俄狄浦斯的故事神话故事11-05
故事大全幼儿睡前故事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