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火烧赤壁的故事
汉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成语又是汉语中的精华,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火烧赤壁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火烧赤壁的故事
曹操平定北方以后,率领大军南下,进攻刘表。他的人马还没有到荆州,刘表已经病死。他的儿子刘琮听到曹军声势浩大,吓破了胆,先派人求降了。这时候,刘备在樊城(今湖北襄樊市)驻守。他听到曹操大军南下,决定把人马撤退到江陵(今湖北江陵)。荆州的百姓听说刘备待人好,都宁愿跟着他一块撤退。
曹操赶到襄阳,听说刘备向江陵撤退,又打听到刘表在江陵积了大批军粮,怕被刘备占去,亲自率领五千轻骑兵追赶刘备。刘备的人马带了兵器、装备,还有十几万百姓跟着他,每天只能行军十几里。曹操的骑兵一天一夜就赶了三百多里,很快就在当阳长坂坡(今湖北当阳县东北)追上了刘备。刘备的人马,被曹操的骑兵冲杀得七零八乱,还亏得张飞在长坂坡抵挡了一阵。刘备、诸葛亮才带着少数人马摆脱追兵。但是往江陵的路已经被曹军截断,只好改道退到夏口(在今湖北武汉市)。
曹操占领了江陵,继续沿江向东进军,很快就要到夏口了。诸葛亮对刘备说:“形势紧急,我们只有向孙权求救一条路了。” 正好孙权怕荆州被曹操占领,派鲁肃来找刘备,劝说他和孙权联合抵抗曹军。诸葛亮就跟鲁肃一起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去见孙权。诸葛亮见了孙权,说:“现在曹操攻下了荆州,马上就要进攻东吴了。将军如果决心抵抗,就趁早同曹操断绝关系,跟我们一起抵抗;要不然,干脆向他们投降,如果再犹豫不决,祸到临头就来不及了。” 孙权反问说:“那么,刘将军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 诸葛亮严肃地说:“刘将军是皇室后代,才能盖世,怎么肯低三下四去投降曹操呢?” 孙权听诸葛亮这么一说,也激动地说:“我也不能象江东土地和十万人马白白地送人。不过刘将军刚打了败仗,怎么还能抵抗曹军呢?” 诸葛亮说:“您放心吧,刘将军虽然败了一阵,但是还有水军二万。曹操兵马虽然多,远道追来,兵士也已经精疲力尽。再说,北方人不习惯水战,荆州的人对他们不服。只要我们协力同心,一定能够打败曹军。” 孙权听了诸葛亮的一番分析,心里挺高兴,就立刻召集部下将领,讨论抵抗曹操的办法。正在这时候,曹操派兵士下战书来了。那信上说:“我奉大汉皇帝的命令,领兵南征。现在我准备了水军八十万,愿意和将军较量一番。”
孙权把这封信递给部下看,大伙儿看了都刷地变了脸色,说不出话来。张昭是东吴官员中资格最老的。他说:“曹操用天子的名义来征讨,我们要抵抗他,道理上输了一着。再说,我们本来想靠长江天险,现在也靠不住了。曹军占领了荆州,又有上千艘战船,他们水陆两路一起下来,我们怎么也抵挡不了,我看只好投降。” 张昭这一说,马上有不少人附和。只有鲁肃在旁边冷眼旁观,一声不吭。孙权听着听着,觉得不是滋味,就走出屋子,鲁肃也跟着出来。孙权拉着鲁肃的手,说:“你说说,该怎么办呢?” 鲁肃说:“刚才张昭他们说的话全听不得。要说投降,我鲁肃可以投降,将军就不可以。
因为我投降了,大不了回老家去,照样跟名士们交往,有机会还可以当个州郡官员。将军如果投降,那么江东六郡全都落在曹操手里,您上哪儿去?” 孙权叹了口气说:“刚刚大家说的,真叫我失望。只有你说的才合我的心意。” 散会以后,鲁肃劝孙权赶快把正在鄱阳的大将周瑜召回来商量。周瑜一到柴桑,孙权又召集文武官员讨论。周瑜在会上慷慨激昂地说:“曹操名为汉朝丞相,其实是汉室奸贼。这次他自己来送死,哪有投降他的道理。”他给大家分析了曹操许多不利条件,认为北方兵士不会水战,而且老远赶到这陌生地方,水土不服,一定会生病。兵马再多,也没有用。孙权听了周瑜的话,胆也壮了。他站起来拔出宝剑,“豁”的一声,把案几砍去一角。他严厉地说:“谁要再提投降曹操,就跟这案桌一样。” 当天晚上,周瑜又单独去找孙权,说:“我已经打听清楚。曹操兵马号称八十万,这是虚张声势,其实只不过二十几万,其中还有不少是荆州兵士,不一定真心替他打仗。您只要给我五万精兵,我保管把他打败。”
第二天,孙权任命周瑜为都督,拨给他三万水军,叫他同刘备协力抵抗曹操。周瑜领兵进军,在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和曹军前哨碰上了。果然不出周瑜所料,曹军兵士很多人不服水土,已经得了疫病。双方一交锋,曹军就打了败仗,被迫撤退到长江的北岸。周瑜率领水军进驻南岸,和曹军隔江遥遥相对。正像周瑜预料的那样,曹操的北方来的兵士不会水战,他们在战船上,遇到风浪颠簸就受不了。后来,他们把战船用铁索拴在一起,船果然平稳不少。周瑜的部将黄盖看到这个情况,向周瑜献个计策,说:“敌人兵多,我们兵少,拖下去对我们不利。现在曹军把战船都连接在一起,我看可以用火攻办法来打败他们。”
周瑜觉得黄盖的主意好,两人还商量好,让黄盖派人送了一封信给曹操,表示要脱离东吴,投降曹操。曹操以为东吴将领害怕他,对黄盖的假投降,一点也没怀疑。黄盖叫兵士偷偷地准备好十艘大船,每艘船上都装着枯枝,浇足了油,外面裹着布幕,插着旗帜,另外又准备一批轻快的小船,拴在大船船尾上,准备在大船起火时转移。隆冬的十一月,天气突然回暖,刮起了东南风。当天晚上,黄盖带领一批兵士分乘十条大船,驶在前面,后面跟随着一批船只。船队到了江心,扯满了风帆,像箭一样驶向江北。曹军水寨的将士听说东吴的大将来投降,正纷纷挤到船头看热闹。没想到东吴船队离开北岸约摸二里光景,前面十条大船突然同时起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十条火船,好比十条火龙一样,闯进曹军水寨。那里的船舰,都挤在一起,又躲不开,很快地都延烧起来。一眨眼工夫,已经烧成一片火海。水寨烧了不算,岸上的营寨也着了火,曹军一大批兵士被烧死了;还有不少人被挤在江里,不会泅水,马上淹死了。周瑜一看北岸起火,马上带领精兵渡江进攻。他们把战鼓擂得震天响。北岸的曹军不知道后面有多少人马进攻,吓得全部崩溃。
曹操拖着残兵败将向华容(今湖北潜江县西南)的小路上逃跑。那条小路全是水洼泥坑,骑兵没法通过。曹操赶忙命令老弱兵士找了一些稻草铺路。他带着骑兵好容易才通过,可是那些填铺稻草的兵士,却被人马踩死了不少。刘备和周瑜一起,分水陆两路紧紧追赶,一直追到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江陵),曹操的几十万大军战死的加上得疫病死的,损失了一大半。曹操只好派部将曹仁、徐晃、乐进分别留守江陵和襄阳,自己带兵回到北方去了。
赤壁之战是靠了团体的智慧战胜了曹操。因为先是庞统出了连环计,周瑜出了火攻的主意,诸葛亮前来借东风,最后是黄盖写诈降书来攻打曹操。在日常生活中团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团体可以互相帮助,把缺点弥补;我们还需要智慧,在遇到困难是不能直接不以加思考就硬做,要多动脑筋,想出化解困难的好办法;有了智慧,我们也需要勇气,如果没有勇气的话,你的智慧也是用不上的。赤壁之战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制胜的根本在于诸葛亮聪明的神机妙算、周瑜足智多谋、曹操的听信谣言。
这也让我们懂得了:一个人不仅仅要拥有聪明的头脑,还要学会做任何事都不能够掉以轻心,不能够听信他人未经过证实的话。
影响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进而谋取益州。曹操在退回北方后,休养生息两年。两年后,曹操西征,击破关中的马超、韩遂等人,然后才大举南征孙权。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形,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评价
一、原因分析
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
赤壁之战是曹、孙、刘之间在长江进行的水、陆联合作战,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孙、刘联军以1:4的劣势兵力,战胜了拥有绝对优势的曹操,开创了在长江上以水、陆联合作战击退北方军的先例,它在战争指导上的成功之处主要是:
1、敢以数万兵力战胜号称数十万之敌。此战取胜,最困难也是关键的一环,是在曹操气势汹汹的情况下,敢于定下抗曹决心。周瑜等人,凭着横行天下、不畏强暴的气概,在数雄皆灭,曹操挟新胜之威,以“顺”讨“逆”,以号称数十万敌数万,东吴一片主降,似乎取胜无望的形势下,冷静分析战争形势,揭示出曹操表面强大下掩盖着的弱点,及战胜曹操的极大可能性,提供了弱军战胜强军的科学依据。
2、联合昔日敌对的荆州,共同抗曹。曹操进攻荆州后,东吴敏锐地看到,大敌当前,抗曹的共同利益,超过了昔日与荆州敌对的利益,迅速改变策略,向荆州展开吊唁外交。孙、刘两家以大局为重,在群雄逐个被曹操各个击破时,坚定地走联合之路,为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避免了再次被曹操各个击破的命运,“一时之大计无有出于此者”。
3、以火攻奇袭曹军水军。水军是曹军此战的关键兵种,也是最薄弱的兵种;因为曹操北方水军不习水战,是疲病之卒,荆州投降的水军未经整训,心怀两端,其水军又犯了舰船首尾连接、不便疏散的战术错误。孙、刘联军以火攻为突破口奇袭曹军水军,既抓住了关键,又是打敌薄弱环节,从而在较短时间内,一举击退曹操的征吴军。
方北辰的《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书中分析孙刘联军赤壁之战胜利的原因是:“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史文说曹操的船队,在遭遇战失利之后,才引退到北岸驻扎。可见在遭遇战发生之前,他并没有在赤壁的北岸停留扎营;但是周瑜一方,则先已在南岸站住脚了。这就说明:是周瑜一方先守在这里的南岸,等待曹操到来之后,再发动遭遇战,迫使曹军在北岸停下扎营。既然先已在此恭候,那么将赤壁作为决战之地,自然就是周瑜主动做出的选择了。周瑜选择有利的决战地点,针对实际测试出来的敌人弱点,利用特殊的气象条件,采用有利的火攻战术,还挑选了正确的执行火攻人选,所以取得了辉煌的成功。
尽管贾诩向曹操提出,只要屯兵在江陵、安抚好荆州吏民,就可以让东吴不战而降。但是,“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而曹操急于求成的失误在于:
(1)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关西军一直是曹操的威胁。
(2)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曹操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荆州水军对抗吴军,可惜他错了,赤壁之战前那场接触战证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会索战船,只不过正是因为这样才被敌人火攻。说到底还是水军不济造成的。除了刚刚收服的荆州水军之外,曹操的中原陆军也来参战。仅曹操的都督护军赵俨,就督护了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支军队从征荆州。其中的张辽还被庾信的《哀江南赋》提到:“张辽临于赤壁,王濬下于巴丘”。可以说,曹操的南征部队也悉数开赴了赤壁。他希望以荆州水军为主力,进而利用绝对的兵力优势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荆州水军,低估了吴军和长江。
(3)又今盛寒,马无藁草;《三国志·吴主传》:“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可见战马没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饥饿与瘟疫是困扰曹军的两大难题。这样的部队即使数量多也很难取胜。
(4)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魏、蜀、吴三家君主大事纪都记录了这次瘟疫,可见此次瘟疫规模之大。《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时又疾疫,北军多死。”《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江表传》也记载了曹操的评价:“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刘孔伏 、潘良炽《再论赤壁之战的几个问题》认为曹操兵败的决定因素是周瑜采取了速决战的正确策略。
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战兵败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虫病。赤壁之战的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而且时间又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开始的,但曹军在转徙、训练时间是在秋天。曹操水军在赤壁之战战前染上血吸虫病,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就发病了,致使大战时疲病交加,不堪一击。而刘、孙军队长期在血吸虫流行的疫区中从事生产、生活,士兵体内或多或少已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是这个观点也有缺陷,曹操水军主要来自荆州水军,这些士兵对血吸虫的免疫力应跟孙刘联军应该差别不大,所以该是其他疫病。
陈文德撰写的《曹操争霸经营史》一书中,分析了曹操战败的原因。他将主要的失败原因归咎于东南风,说:“曹操用兵如神,俗语说:‘说曹操,曹操到’代表曹操用兵的疾如风与侵略如火,刘备在徐州就因准备不及而弃军逃亡,至荆州赤壁开战前,又遇到类似状况。曹操既然用兵谨慎,在赤壁兵败如山倒的原因除周瑜自身份析的以外,周瑜可能还隐瞒一个气候学的事实。在洞庭湖一带,因为地形风的原因,当天气放晴时,可能会逆吹东南风。这一点是北方长大的曹操所始料未及,而成为长江水边长大者的地利。”
二、历代评论
赤壁之战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中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著名战例之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首当其冲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对于此战,历代名臣、学者也给予各种评价:
曹操评价赤壁之战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其中,“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的评价与东吴一方《三国志·吴主传》所记载的“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相互印证。
诸葛瑾、步骘认为赤壁之战:“扬国威德,华夏是震。
韦昭曾作《伐乌林》,言魏武既破荆州,顺流东下,欲来争锋。孙权部将周瑜与程普破曹操于乌林而显功名。曰:“曹操北伐,拔柳城。乘胜席卷,遂南征。刘氏不睦,八郡震惊。众既降,操屠荆。舟车十万,扬风声。议者狐疑,虑无成。赖我大皇,发圣明。虎臣雄烈,周与程。破操乌林,显章功名。”
陆机《辨亡论》:魏氏尝藉战胜之威,率百万之师,浮邓塞之舟,下汉阴之众,羽楫万计,龙跃顺流,锐骑千旅,虎步原隰,谋臣盈室,武将连衡,喟然有吞江浒之志,一宇宙之气。而周瑜驱我偏师,黜之赤壁,丧旗乱辙,仅而获免,收夡远遁。
裴松之评价说:“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然则魏武之东下,非失算也。”
赤壁之战也是文人墨客喜欢吟咏的诗史。
李白有诗曰:“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
胡曾有诗曰:“烈火西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破英雄百万师。”
孙元宴有诗曰:“会猎书来举国惊,只应周鲁不教迎。曹公一战奔波后,赤壁功传万古名。
杜牧则认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吕思勉认为赤壁之战是孙刘抗拒统一,评价说:“曹操固然犯着兵家之忌,有其致败之道,然而孙、刘方面,也未见得有何必胜的理由。自此以后,曹操幸而用兵于关西、汉中,未曾专注于南方。倘使曹操置别一方面为缓图,尽力向荆州或者扬州攻击,孙权的能否支持,究竟有无把握呢?孙权和刘备不同。刘备投降曹操,曹操是必不能相容的,所以只得拚死抵抗。孙权和曹操,本无嫌隙,当时假使投降,曹操还要格外优待,做个榜样给未降的人看的。所以当时孙权假使迎降,就能使天下及早统一,免于分裂之祸;而以孙权一家论,亦系莫大的幸福;裴松之在《三国志·张昭传》注里,早经说过了。然则孙权的决意抵抗,周瑜、鲁肃的一力蹿掇孙权抵抗,不过是好乱和行险侥幸而已。”
【火烧赤壁的故事】相关文章:
火烧博望坡的故事10-22
周瑜火攻赤壁的故事05-26
火烧连营的故事06-11
有关火烧新野的故事10-08
经典战争故事《赤壁之战》08-20
火烧上方谷的故事10-12
范仲淹火烧鲞鱼庙的故事10-11
中国战争故事《赤壁之战》05-27
爱因斯坦与火烧屁股名人故事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