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逸周书》逸周書逸文

时间:2024-07-04 18:19:54 宜欢 逸周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逸周书》逸周書逸文

  《逸周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又名《周书》,隋唐以后亦称为《汲冢周书》。作品中内容主要记载从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厉王到景王年间的时事。旧说《逸周书》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剩,是为“周书”的逸篇,故得名。今人多以为此书主要篇章出自战国人之手,可能还经汉代人改易或增附。

  作品简介

  《逸周书》今本全书十卷,正文七十篇,其中十一篇有目无文,四十二篇有晋五经博士孔晁注。各篇的篇名均赘“解”字。又序一篇,各本或在卷端,或附卷尾。《左传》《国语》称引《周书》多次,考查文字,在今《尚书》之中与《墨子》《战国策》也称引《周书》多次,考查文字,与今《逸周书》同。《左传》引今《逸周书》之文,或曰“周志”或曰“书”。序与《尚书》序相类,分言各篇之所由作。正文基本上按所记事之时代早晚编次,历记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厉王及景王时事。[3]

  《逸周书》内容庞杂,各篇体例、性质不尽相同,正文大体上按史事之年代早晚编次,记事上起周初的文王、武王,下至春秋后期的灵王、景王。该书记载了许多重要史事,保存了不少上古时期的历史传说,对研究先秦历史文化很有价值,其中《克殷》《世俘》等篇记武王伐纣经过,是研究商周之际史事的重要依据之一。

  历史沿革

  《逸周书》原名《周书》。《逸周书》称呼初见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自清代修《四库全书》,题名为《逸周书》,《逸周书》书名才确定。《隋书·经籍志》又误题为《汲冢周书》(实际并非汲冢所出),相传乃孔子所删百篇之余,故不入六经。作者不详。此书经后代学者考定为先秦古籍,与《尚书》相类,是一部周时诰誓辞命的记言性史书。

  今本全书10卷,正文70篇,其叙事上起周文、武王,下至春秋后期的灵王、景王。内容庞杂,体例不一,性质各异,如前3篇皆以王者师的口吻,讲为政牧民之道;第5篇和第11篇讲救助灾荒的措施与制度;第6~10篇等均类兵家言;而自第11篇以下,各篇又多以“维(王)某祀(或某月)”的形式开头,记事或言。第30~50篇,主要记伐商前后事。第51、52篇是有关天文历法的文字等等。其中不少事实,可以和《史记》《礼记》《周礼》等典籍中的记载相互印证。如《克殷》篇所载周武王待首于太白事及《度邑》《作雒》篇所载周公营建洛邑事等,皆为研究周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然此书文字多误脱,还间杂有后人羼补、更动之作,尤须注意。清人注者数家,以朱右曾《周书集训校释》流传最广及王念孙《读逸周书杂志》、俞樾《周书平议》、刘师培《周书补正》和陈汉章《周书后案》,均可参考。

  来历

  《逸周书》之来历,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所引刘向语及刘知几《史通》皆以为是孔子删削《尚书》之馀篇,今人多不信从,而以为是战国人所编;各篇写成时代或可早至西周,或晚至战国或西汉,另有个别篇章,可能还经汉代人改易或增附。如《时训》以雨水为正月中气,惊蛰为二月节气,与汉以前历法相左。该书在汉代已散佚不全。刘向校书,即谓存者四十五篇。今传六十篇本,盖又经後人改编。

  关于《逸周书》的来历,一种说法以为它是晋武帝时汲郡古墓所出,是汲冢古书的一种,所以又称之为《汲冢周书》,《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皆如此著录;另一种说法以为它自古流传不绝,而非出于汲冢,并以许慎《说文解字》、郑玄《周礼注》等所引材料及《汉书·艺文志》所载“《周书》七十一篇”为证。亦有人折衷两种说法,认为今之所见《逸周书》实为后人合传世本与汲冢本而成。

《《逸周书》逸周書逸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逸周书》逸周書逸文】相关文章:

《尚书》周书·无逸07-03

《逸周书》文章阅读07-04

逸周书卷五度邑解文章09-12

冬逸优秀散文欣赏09-10

夕逸的旅游日志欣赏09-14

凌寒飞逸?雪09-18

翠竹漂逸亮高洁散文09-30

王逸《九思》全文阅读08-28

昊西逸《殿前欢》全文翻译09-21

昊西逸《殿前欢》原文与赏析09-19

在线咨询

《逸周书》逸周書逸文

  《逸周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又名《周书》,隋唐以后亦称为《汲冢周书》。作品中内容主要记载从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厉王到景王年间的时事。旧说《逸周书》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剩,是为“周书”的逸篇,故得名。今人多以为此书主要篇章出自战国人之手,可能还经汉代人改易或增附。

  作品简介

  《逸周书》今本全书十卷,正文七十篇,其中十一篇有目无文,四十二篇有晋五经博士孔晁注。各篇的篇名均赘“解”字。又序一篇,各本或在卷端,或附卷尾。《左传》《国语》称引《周书》多次,考查文字,在今《尚书》之中与《墨子》《战国策》也称引《周书》多次,考查文字,与今《逸周书》同。《左传》引今《逸周书》之文,或曰“周志”或曰“书”。序与《尚书》序相类,分言各篇之所由作。正文基本上按所记事之时代早晚编次,历记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厉王及景王时事。[3]

  《逸周书》内容庞杂,各篇体例、性质不尽相同,正文大体上按史事之年代早晚编次,记事上起周初的文王、武王,下至春秋后期的灵王、景王。该书记载了许多重要史事,保存了不少上古时期的历史传说,对研究先秦历史文化很有价值,其中《克殷》《世俘》等篇记武王伐纣经过,是研究商周之际史事的重要依据之一。

  历史沿革

  《逸周书》原名《周书》。《逸周书》称呼初见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自清代修《四库全书》,题名为《逸周书》,《逸周书》书名才确定。《隋书·经籍志》又误题为《汲冢周书》(实际并非汲冢所出),相传乃孔子所删百篇之余,故不入六经。作者不详。此书经后代学者考定为先秦古籍,与《尚书》相类,是一部周时诰誓辞命的记言性史书。

  今本全书10卷,正文70篇,其叙事上起周文、武王,下至春秋后期的灵王、景王。内容庞杂,体例不一,性质各异,如前3篇皆以王者师的口吻,讲为政牧民之道;第5篇和第11篇讲救助灾荒的措施与制度;第6~10篇等均类兵家言;而自第11篇以下,各篇又多以“维(王)某祀(或某月)”的形式开头,记事或言。第30~50篇,主要记伐商前后事。第51、52篇是有关天文历法的文字等等。其中不少事实,可以和《史记》《礼记》《周礼》等典籍中的记载相互印证。如《克殷》篇所载周武王待首于太白事及《度邑》《作雒》篇所载周公营建洛邑事等,皆为研究周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然此书文字多误脱,还间杂有后人羼补、更动之作,尤须注意。清人注者数家,以朱右曾《周书集训校释》流传最广及王念孙《读逸周书杂志》、俞樾《周书平议》、刘师培《周书补正》和陈汉章《周书后案》,均可参考。

  来历

  《逸周书》之来历,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所引刘向语及刘知几《史通》皆以为是孔子删削《尚书》之馀篇,今人多不信从,而以为是战国人所编;各篇写成时代或可早至西周,或晚至战国或西汉,另有个别篇章,可能还经汉代人改易或增附。如《时训》以雨水为正月中气,惊蛰为二月节气,与汉以前历法相左。该书在汉代已散佚不全。刘向校书,即谓存者四十五篇。今传六十篇本,盖又经後人改编。

  关于《逸周书》的来历,一种说法以为它是晋武帝时汲郡古墓所出,是汲冢古书的一种,所以又称之为《汲冢周书》,《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皆如此著录;另一种说法以为它自古流传不绝,而非出于汲冢,并以许慎《说文解字》、郑玄《周礼注》等所引材料及《汉书·艺文志》所载“《周书》七十一篇”为证。亦有人折衷两种说法,认为今之所见《逸周书》实为后人合传世本与汲冢本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