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大空头》观后感

时间:2022-08-12 12:34:41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大空头》观后感(精选6篇)

  看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空头》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大空头》观后感(精选6篇)

  《大空头》观后感 篇1

  迈克尔·刘易斯,有着华尔街从业经历的美国超级畅销书作家,他的成名之作《说谎者的扑克牌》被公认是描写20世纪80年代华尔街文化的经典名作,2010年的《大空头》延续了刘易斯的一贯风格,同样是描述华尔街“小人物”成功的纪实文学,大胆质疑、抓住漏洞、全力击打、获得胜利,激发人们对资本主义金融文化的反思,高踞年度全美商业图书各大畅销榜首。

  这些“小人物”主要指:三家小型对冲基金的管理人,迈克尔·巴里,斯蒂夫·艾斯曼,查理·莱德利和他的伙伴加米·麦,以及德意志银行的债券销售员格雷格·李普曼。美国房地产泡沫迅速膨胀,华尔街的各大交易所不停追加次级抵押贷款的投资规模,但这一小群人发现了其中的经济学悖论,并对此穷追不舍。他们的调查方式和数据有所差异,但殊途同归,答案都是:次贷市场的狂热扩张即将到顶,随之而来的将会是一场空前的大崩溃,因此他们都选择了——做空。

  这个过程,与其说巴里等人的洞察力令人佩服,不如说,华尔街“精英”们的盲目更让人惊讶。“怎么可能?绝不可能!”是什么蒙蔽了他们的眼睛?巴里等人获得的资料和数据并不是绝密文档,几乎每个华尔街人都可以看到,只要稍加思考,就能找到其中自相矛盾的各种问题。艾斯曼对标准普尔公司的销售代表提问:“如果房地产价格下跌,会对抵押贷款违约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位代表居然无言以对,因为他们采用的地产市场模型根本不接受负增长。没有什么东西是永远上涨、不可下跌的。这是一个常识,人人都知道,华尔街人士更不可能不知道。当大多数人抱着侥幸心理,以“皇帝的新衣”的态度对待次贷市场的时候,“草根”巴里们就像那个纯真的孩子,一眼看破了市场真正的面目,并且动手戳破了气泡,所以,他们赢了!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当你的想象力已经超越了眼睛所及,这个时候就不要指望眼睛能帮上多少忙。”精英们不仅缺乏想象力,并且长期在安逸的环境中,因而形成了僵化的定向思维。华尔街从来不是一个风平浪静的地方,在大众眼里,金融精英是聪明、敏捷,可以快速应对突发状况的大人物,但这场危机无情地剥下了他们闪亮的外衣,裸呈出内在的苍白、软弱、保守,以及贪婪。他们按照制定的模型办事,想当然地把世界看成是一个有序且连续的过程,但是,世界并不是连续的,它时断时续地会发生变化;他们按照评级机构的报告分析,却忘记了长久的合作和利益勾连,早就稀释了这些评级报告的权威性,漂亮的账面信息掩盖了背后隐藏的危险。

  这场金融风暴的祸端,和美联储在格林斯潘时代实施的低息贷款政策有关。无保障收入者可以轻易通过贷款政策获得多处房产,各大银行、金融公司对于账面利润的盲目追求,次贷市场、债券及其金融衍生品越来越复杂,都让身处市场漩涡的华尔街人渐渐迷失,甚至连专业人士都不清楚那些复杂的债券的内涵,更勿论洞察其中隐藏的危险。鲜花着锦和烈火烹油,只有一线之隔。豪伊·许布勒,摩根士丹利的明星债券交易员,最终以90亿美元的巨亏,刷新了华尔街历史记录。为什么一个席位就能亏掉90亿?为什么整个公司都没有人发现许布勒即将犯下的错误?连公司总裁约翰·麦克都回答不了。

  金融危机的幽灵依然在世界上空游荡。回望曾经,最让人百思不解的,或许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沉迷于次贷市场的虚假繁荣?《大空头》是一部视角独特、叙事流畅、思考深刻的成功作品。它并非宣扬新的华尔街神话,作者明确指出,巴里等人也有赌博、投机的动机,他们的成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遵循了市场的规律。本书不仅揭示了次贷危机的来龙去脉,更阐明了在群体无意识的氛围里,保持个人自由意志和清醒认知,多么重要!

  《大空头》观后感 篇2

  看这本书百感交集,不光是因为次贷毁掉了多少人的生活,更是因为这本书里所揭示的术语,对于外行人来看,都是看不懂的黑箱。每我跟别人说我做债券投资的时候,所看到回应的眼神都是要么闪躲(算了,换个话题吧),要么疑惑(这是个什么鬼东西)。3、4年前,我受邀给客户服务部的同事们介绍债券市场。第一个简单的问题是如何观察债券市场,有哪些指标。这个问题就很难以让圈外的人回答。因为债券市场的成交,特别是信用债市场,单券的成交往往是不连续的,如果你没有一个数据库支持,没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认真观察市场,你都很难说得出今天信用债市场是涨还是跌,更不要说对一个老券(发行比较久、成交不活跃)定价了。所以书里讲巴里的老券难以定价我感同身受。任何一个model都想当然地把世界看成是一个有序、连续的过程。但世界并不是连续的,它时断时续地发生着变化,而且这些变化通常还具备时间相关性。

  国外的定价问题更大。当我几年前第一次看到同事交易,并且听说国外债券交易模式的时候,我惊叫,那就是一个黑箱啊。国内因为有中债登、上清所、交易所三方面的努力,每天都会对全市场进行一个价值的扫描。而国外,只有券商自身对提供服务的组合进行定价估值,而定价估值是要付费的。记得那年我司计划开发一个信用债指数基金,眼见着海外投行拿来国内信用债的定价数据,错到没边没沿儿,那是多么搞笑的事情。

  书上提到的ABX指数,是一个以最活跃的20只CDS产品合成的指数,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之前中信证券做过一版交易最活跃的20只券的债券指数。我不能不说,选择券种加入指数本身就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每天都有成交会带给这些券自然而然的溢价。当然这是对市场变动比较灵敏的数据。因为人们会认为买卖更加方便。但如果你认为活跃券种交易在100元,你的指数外券种就应该交易在100元,那可真的是可笑至极。数据会差的很远很远。

  《大空头》观后感 篇3

  这部获得2016年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的电影,其实在电影圈,似乎反应不嘉。毕竟,要更好的看懂这部电影,需要了解金融圈那些堆积如山的、枯燥的、乏味的概念和公式,对于以放松、消遣、娱乐为主题的电影圈来讲,确实很不讨喜。当然,对于电影的意义,远不止放松、消遣和娱乐这一点。而通过电影,去认识和感受不同于平常的经历和生活,是我自己定义的电影的根本价值。

  那么,从我的标准来看,这就是一部非常好的高分电影了。

  在电影中,有四组不同的人马,从自身所接触的层面出发,在不同的方向上推进、研究、琢磨,最终发现了那个事实——世界经济发展陷入到一个阶段的崩溃边缘。——这就好比面对一个现在最为流行的词在表达的内容:发现了‘风口’。

  发现这个‘风口’的过程,充满了四组人马各自的曲折,这本来就是一个相当不易的过程。而当他们满心欢喜的等待接住这个天大的‘馅饼’时,麻烦才刚刚开始。——关键,就在于‘等待’两个字…经济崩溃,在当时看来是个必然趋势,但是,具体在哪个时间点上崩溃,就没有人知道了。而‘等待’,恰恰是最需要成本的,相当高的成本…它包括资金成本(按月不断追加的担保金)、心理成本(在心理上对于自我怀疑和抗压能力的磨砺)、道德成本(对于做空行为需要面对世俗的排斥和抵触)、司法成本(FBI介入的内幕调查)…等等。

  是的,能扛过这些之后,你就有机会取得你目标的结果了。当然,如果没有扛到最后一步,将面临空手出局,甚至负债破产…而最终是不是真的能实现目标,真的只是一线之隔的事情。

  整部电影,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对于这个‘等待’过程的讲述和表达。这是一个对人全方位考验的过程。在找对了‘风口’的情况下,依然要经历这些‘九死一生’的过程,剧中人物在这个过程中的各种纠结与彷徨…不断冒出的自我怀疑,不断出现的团队内部怀疑,不断面对的来自外部世界的质疑…这些过程,看得我心如刀绞。——这些,将是我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所必定要面对…那个程度、并且可能是更大的程度。

  其实,根本无所谓风口不风口,因为世界的根本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而在这个过程中,你所经历的所有,就是你自己价值的积累和体现。因为,这些才是实现路径上一定会经历的,这些就是实现路径上需要经历的。——这个世界上能实现自己目标的人本来就不多,不经历这些,怎么会轮到我们自己呢?——经历了这些过程之后,如果实在不能实现,那么,你在别的地方也一定能够实现。因为最艰难的部分,你已经经历过了。

  正因为如此,我认识的世界,变得更为美好了。

  因为,我知道,我的实现只与我自己的积累程度有关,而我自己的积累程度,我自己可控。那么,我的实现,我自己可控。——而这,是一个无比美妙的事实。

  《大空头》观后感 篇4

  观看电影《大空头》,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影片中几位主角对经济市场和对有效资讯的洞察。留意细微的数据差异需要强大的洞察力,从数据延伸出对市场经济的怀疑,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决断能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留心观察,总能有意外的收获。影片中洞察力在经济模块展现了80级法师的耀眼魔力,在日常的生活中却是润物细无声。

  生活中我们交朋友,一般都是从打招呼开始,俗称“搭讪”。“搭讪”搭的好,可能会成就一对好朋友或好伴侣,“搭讪”搭的烂,可能会收到别人送你的白眼。怎样才算是好的“搭讪”呢?投其所好。

  投其所好可不是溜须拍马。这里说的投其所好是指通过观察,猜测你想要搭讪对象的喜好,例如爱喝咖啡还是白水,爱穿高跟鞋还是平底鞋,爱用苹果手机还是国产机等等。运用洞察力了解这些的目的是为了给“搭讪”一个好的话题,能引起对方兴趣的话题。这样至少算是开了个好头。如果没能成功开头,那么就自求多福吧。

  开了好头之后呢,双方开始交谈。有时候大家会抱怨A君太不会聊天了,其实就是大家说不到一块儿,互相get不到重点或笑点,导致本该充满愉悦的聊天却充满的了尴尬。A君到底是怎么了?有人说A君情商不够高。情商是理解他人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其中沟通能力体现的最为明显。所以A君其实是沟通能力需要加血。

  沟通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说,一部分是听。能说的人在交流的时候一般都充满激情,往往只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的语速或词汇量上,滔滔不绝,口沫横飞,但内容不一定可口。会说的人则更注重内容是否抓得住对方的耳朵和心,这类人通常采取的方式是说一会儿表达自己,听一会儿读取信息。还有一些人则很善于听,一个聚会只见他们频繁的点头表示认可,偶尔能听见几个词也只是“对、是、嗯”,缺乏有效的交流反馈。因此在生活中大家应该更愿意跟会说话的人交谈。听起来会说话的人用嘴和用耳的时间点都安排的恰到好处,期间再穿插一些槽点,更容易让双方产生意识共鸣,从而使得整个交谈过程显得充盈饱满。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个人都能体会到交谈的乐趣,或许还会有更大的收获。

  好的洞察力可以帮助我们礼貌地“搭讪”,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有效地交谈,可帮助我们成为社交场上的高手。因此洞察力便是加满沟通血槽的重要补给。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人都戴着面具,表面上坚强的人心里也许充满辛酸,表面上嘻嘻哈哈的人也许是个抑郁症患者。朋友之所以是朋友,就是因为他懂你,懂你的开心,懂你的忧郁,懂你的迫不得已,在你厚厚的盔甲下面洞察了你的脆弱和孤独。

  那么,你的朋友你又真正的了解TA吗?

  或许,你只看到TA想让你看到的。

  相由心生,知人先知面。我们无论身在何处,容貌总是会如影随行,与人初次接触、交往,最初的印象都是容貌。容貌不单单是指长相,容貌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概念,一个是“容”,一个是“貌”。“容”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坐相、站相以及在坐卧行走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举止、情态和喜怒哀乐。比如明星走红毯时的走路姿势、打招呼姿势、拍照姿势,最常见的形容词就是优雅。“貌”广义的说就是我们头部的形象状貌,是五官、眉毛、下巴等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比如“范爷”的高低眉、孙红雷的眯眯眼。古人云:“列百部之灵居,通五府之神路,推三才之成象,容一身之得失”,是说人心里的想法多多少少都会从面部流露出来,隐藏得再深的秘密,也能被发现,只要识人者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探索精神。

  言辞话语露心迹。语言是情感的表达,是思想的表达。一个人不管自己水平如何,口才如何,只要开口说话,借助语言的力量,把自己的意念和心里状态呈现出来,就会有意无意地给别人留下印象。可以说,一句话有时候就是你自己的一幅肖像。你可能听过这样的鬼话:

  “今天晚上我要值班不回家了”

  ——可能是真的要值班,也可能是去跟同事打麻将

  “呦,这个宝宝真可爱”

  ——可能这个宝宝真的很卡哇伊,也可能是又多了一个闹心的熊孩子

  “我经常在你这买东西,就不能便宜一点吗”

  ——可能是真的经常来,也可能是第一次上门

  “妈,我去同学家做作业了”

  ——可能是真的去做作业,也可能是去网吧打游戏

  谎言是认识一个人的路障,因为谎言是面具。想要真正深入了解,就要透过现像看本质,撕掉面具露出真实的面孔。当然,如果你选择无条件信任,也许能得到比揭穿谎言更好的结果。

  行为艺术。知人的基本方法就是听其言观其行。思想主导行为,一般心里想的就会通过身体行为表现出来。但有些人的言行不一致,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如果仅仅听其言语,往往会受骗。所以听其言的同时必须观其行。

  与别人交谈的时候,喜欢身体前倾,与对方的距离空间很小,说明他性格相对外向,比较合群,喜欢和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反之如果采取保持或远距离交流的人,相对内向,警惕性高,一般不愿意主动与对方交换意见。喜欢双手交叉抱在胸前的人,表示对正在探讨的内容有疑惑或者怀疑。频繁整理头发、抠手指、看手表手机的人,表示对相关话题不感兴趣,而且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去处理。这些日常所见,如果大家留心观察,一定都能发现。

  洞察力就像是黑夜里的瞳孔,需要主动地去留意说话者的“容”“貌”、语言、行为,再结合当时的环境背景,猜出真相的六七分,然后再抽丝剥茧的研磨真相。

  在我们周围,有人想要更好的工作,有人想要更好的伴侣,有人想要更大的房子,有人想要更贵的车子,有人想要看一本好书,有人想要去一次海边,你知道他们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吗?

  《大空头》观后感 篇5

  看了《大空头》这本书百感交集,不光是因为有多少人的`生活被次级抵押贷款毁了,更因为书中所揭示的术语是外行人无法理解的黑箱子。

  每次我告诉别人我在做债券投资时,所看到的回应要么眼神躲避,要么疑惑。三四年前,我应邀向客户服务部的同事介绍债券市场。第一个简单的问题是:如何观察债券市场以及有哪些指标。这个问题很难让圈外人回答。

  因为债券市场的成交,特别是信用债券市场,单劵的成交通常是不连续的,如果你没有一个数据库的支持,没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仔细观察市场,很难说你今天信用债券市场是涨还是跌,更不用说一个老券的定价。

  所以我能理解这本书里,巴里的旧债券很难定价。任何一个model都想当然地把世界看成是一个有序、连续的过程。但世界并不是连续的,它时断时续地发生着变化,而且这些变化通常还具备时间相关性。

  海外定价问题更大。几年前,当我几年前第一次看到同事交易,并听说国外债券的交易模式时,我惊呼这是一个黑箱子啊!

  国内因为有中债登、上清所、交易所三方面的努力,每天都会对全市场进行一个价值的扫描。

  而国外,只有券商自身对提供服务的组合进行定价估值,而定价估值是要付费的。

  我记得那一年,我们公司计划开发一个信用债券指数基金,眼见着海外投行拿来国内信用债的定价数据,错到没边没沿儿,那是多么搞笑的事情。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书中提到的ABX指数,是一个以最活跃的20只CDS产品合成的指数。中信证券此前推出过一版交易最活跃的20只劵的债券指数。

  我不得不说,选择券种加入指数本身就是一件麻烦事。每天都有成交会带给这些券自然而然的溢价。

  当然这是对市场变动比较灵敏的数据。因为人们会认为买卖更加方便。

  但如果你认为活跃券种交易在100元,你的指数外券种就应该交易在100元,那可真的是可笑至极。数据会差的很远很远。

  《大空头》观后感 篇6

  金融术语就不再赘述,想当年我还翻译过雷曼关于CDO和合成CDO的文章,赚些零花钱,现在想来恍如隔世。还是先说说书中我最钦佩的牛掰人物,迈克尔·巴里。

  他最精彩的发言如下:市场上基金经理评估风险的方法非常愚蠢。他们用波动幅度来评估风险。即过去几年间,一只股票或者债券上下波动的情况。真正的风险不是波动,真正的风险是愚蠢的投资决策。富人们中最富有的那些人以及他们的代表都认为,绝大多数经理人都是很平庸的,比较好的那些经理人能够在低于平均水平的波动情况下,取得平均水平的回报。按照这些人的逻辑,1美元的东西连续3天呈现50美分、60美分、40美分的组合,要低于连续3天50美分的组合。我想说,能够以40美分买入1美元代表的是机遇而不是风险,而且1美元仍然价值1美元。

  书上写他得到的待遇是一片沉默,以及独自一人吃午餐,眼巴巴地看着人们在其他桌子旁边快乐的交谈。

  其实这个问题我早有困惑。那是来自身边最亲近的观察。我部优秀的前同事,邓湘伟,我叫他湘帅就是如此。我记得那时候我的基金每天上下波动几bp,他的基金每天波动几十个bp。同一个版面上,谁会愿意自己投资的基金每天波动这么大呢?而看着自己的基金稳定的小幅上升,我总是暗自里沾沾自喜。但是,反过来一段时间,我发现我在转债上总是挣不到钱,不仅挣不到钱,还总是小幅亏钱。而他的基金,净值在波动后总是大幅上涨。

  我认真地把我的基金的净值走势,波动率,排名和他的基金的净值走势,波动率,排名,以及我敬佩的前老板,国强在的时候基金的走势,波动率,排名放在了一起。当我看到结果时,难以掩饰自己内心的惊异和激动。我跑去找湘帅说,真正重要的不是日波动率,不是要维持一个拒绝赎回的稳定上涨的假象,而是真正在真正赚钱后带来的长期波动率的下降。维持日波动率的努力会让你倾向于趋势投资,而放下赎回压力,执着于创造价值的投资决策,才是保证规模和回报的利器。

  但这个观点后来还是有修正,因为散户更倾向于看重波动率。他们无法承受一段时间的连续下跌。这个现象今年在机构也体现了出来,一个3周左右的波动就会引发赎回。在2013年,2014年,2015年,很好的业绩的基金规模就是涨不大。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时欠缺表达自己的渠道。

  在现在这个所谓宣传口径下,季报和年报写的越大众化越好,不要发公众号,去外面做演讲的稿子要通过公司内宣传部门审核。很多才华横溢的牛人,去翻看他们的微信朋友圈,只有空空一片。这个行业里宣称的是口口相传的内隐知识。没必要,也最好不要,把自己的感悟告诉竞争对手,更不要告诉一般人。

  开放的姿态和封闭的姿态一目了然。一个神经科医生,通过不断的研究、书写、赚钱,成功地获得了基金投资。而书中显然业内更出名的艾斯曼,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成立自己的第一只基金。“告诉anybody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件事非常重要,却又没那么重要。这是一个你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告诉自己关注的内容,告诉自己哪些地方你还没有想到。结论不重要,思维的过程更重要。但是,没有什么比感知到有公众监督从而更加细致,比有人反馈这件事情,更好的复盘经历了。这会深深地形成记忆回路,促使做的更好。

  巴里,让我太钦佩了!

【《大空头》观后感】相关文章:

大空头观后感04-02

《大空头》的观后感02-01

大空头观后感范文(精选9篇)12-09

空头人情成语05-09

空头拼音解释与造句05-22

空头人情成语解释01-09

空头支票的近义词和反义词04-29

《大护法》观后感07-25

大护法观后感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