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考1977观后感

时间:2022-08-25 14:15:2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高考1977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考1977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1

  今天看了《高考1977》,看完一种想抒发的冲动,虽然知道写不出什么。1977年,我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但我们这代人对1977这个年份却并不陌生,我想我们也是受益于这次伟大的恢复高考,我们的父辈都亲历过那个年代,那也是一个对当代中国意义深远的年代。

  我们总是从各种途径,或多或少地了解那个年代,那是一段悲怆而又富有激情的年代,在不平的历史背景下与时代、与历史、与命运抗搏着。

  在我们都争取表达我们80后生活的这个年代的种种境况时,看看我们的前辈,看看那个时代,想想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喜与悲,或许我们的心就会多些坦然的平常心了。

  导演江海洋是这次历史变革的亲历者,1978年,他和陈凯歌、张艺谋等人一同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由这样的导演执导,我想更能还世人一个真实的历史感受。

  电影后半部,我看着都激动得都泪湿眼眶,这里就展示几个我印象最深的画面吧。

  一、夕阳西下,铁锹锄把扛回家

  这个场景,给我印象很深的,还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记得小时候,还经常看到这种场景,一种纯朴的气息和一个时代的写照。而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那些知识青年,却扛上了原本属于农民的锄把,在忍受与希望中日复一日。我想,这个场景,更能引起上一代人的感想。

  二、燎原之火,照亮中国

  这觉得这个场景太激动人心,导演是有生活有经历的,然而,他把这种真实的生活经历加上历史事件中带给人的情绪与深远意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也让观众的情绪,()很自然的从内心深处,随着影片燃起熊熊之火,令人激动不已,让不同年龄的人为那个时代的那个时刻而振奋!

  三、追赶火车,也是在与命运抗搏

  最让人揪心,提心吊胆的,莫非就是赶考的情景了,与古代赶考一样,都是人生中的大事,而1977的高考更赋予了时代的意义,牵动着那些知识青年的命运,也牵系着历史的命运。

  在追跑、跌撞、搀扶中,更是这些青年命运的写照。

  四、争分夺秒,万人心愿的寄托

  那些不喜欢农场生活,苦苦期待改命运的年轻人,一直与组织管理者有着种种的矛盾或者说是思维的差异,但经历了点点滴滴生活细节后,所有的都在“人性”中消融。老迟开拖拉机赶来送考生的时候,高兴的不仅是剧中的年轻的,兴奋的还有作为观众的我们。

  《高考1977》用影像见证了历史的拐点,我觉得它是一部史诗性的影片。

高考1977观后感2

  《高考1977》把焦点放在了高考这一个永不过时,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话题之上,那个时代的人有着自己实实在在的体会,现在的人对它也不陌生,既爱又恨。不禁窥探导演和制片人的精明。

  《高考1977》讲述了一群因文革而发配边疆“北大荒”的上海知识青年。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大家对高考的执着,以及“反面”角色革委会主任“孙海英”,对大家高考的态度……特别是当高考那天,大家在孤立无援的时候,当孙主任开着带着犁杖的拖拉机,载着一车人奔赴考场时,我已热泪盈眶。故事的情节并不新颖,但是演员们真实的演出一次次让我们从心里留下了眼泪。

  主题是高考,一部电影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历史,是让我们听听那个时代的声音,高考的本身意义大于高考,史实本身意义高于史实。

  因为上山下乡的缘故,因为“黑五类”的缘故,他们早早的就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十年,二十年,时间太长了,人生有几个十年又有几个二十年。他们渴望着人生的转机,直到邓小平的复出,知道高考制度的重新实施。新的高考制度不在考虑父母成分,不再需要组织盖章,人终于又开始有了自由。

  在我们频频对高考质疑的今天,看看电影当中的人们对高考的期盼与感激,未尝不使得我们再一次反思,是我们要求的太多,还是高考制度本身有问题。

  前面已经说过,电影情节并不新颖,甚至可以说是老套,但就是这老套的东西,往往也经常是打动人心的东西,谈到这部电影当中的打动人心的地方就不能不谈谈电影当中的亲情。

  父爱同母爱一样无私,他不需要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在《高考1 977》中,陈甫德对于陈琼的父爱,就让人深悟到父爱的伟大。因为自己是“黑五类”,他不得不跟自己的'妻子离婚,不得不有女儿而无法相认。当知道高考制度恢复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千里迢迢感到农场去给女儿送复习资料。可是此时的陈琼早已经为了自己的生存,割断了与父亲的一切关系,一切向组织靠拢。当父亲冒充教育局的人来到农场时,她毫不犹豫的揭发了他,并无意思顾及亲情。那时的陈琼已经被黑暗的生活压迫失去了常人的一切,她只是机械的想摆脱黑五类,想摆脱黑暗的社会给她带的一切灾难。

  然而在这些矛盾冲突的背后,基本的人性依然残存且生生不息。连性格扭曲的陈琼在内内心深处也留有一丝轻易不敢触动的软弱,那就是为人子女的亲情。当陈甫德离去,陈琼站在空旷的雪地里脚步踉跄,跌跌撞撞的奔走呼喊,那一声声爸爸更是撕心裂肺,催人泪下。

  电影,叙述了很多,本来就已经说过,电影本身传达的东西比他本身多。电影当中不乏令人遗憾的地方,有些情节纯属累赘,这些我们便无从在谈论。

高考1977观后感3

  晚上看了一直在电脑里头却一直没机会看的电影《高考1977》。当考试的种类越来越多的时候,当国家的力量越来越强盛的时候,当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参加过这样或者那样的考试的时候,当考试已经成为了一种选拔手段而越来越离开不了的时候,甚至是到了考试似乎开始为人诟病的时候,突然发现,考试似乎融入了自己的那份感情和对自己理想的憧憬。

  看到国强那么誓死捍卫考试的权利,看到那么冷的天气部分白天黑夜地奋战精神,看到白雪皑皑天寒地冻的日子里他们无助地追赶火车,那些末了的幸福理应属于他们。想到自己的高考,自己的考研,突然觉得很不真实。

  第二年考研,结果依旧。在等待调剂的日子里,想到之前的种种,不禁泪流满面。他们问我,为什么会执着地放弃优厚的工作而继续孤身考研,为什么在一次又一次地绝望中继续,似乎只有信念能够解答。当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考研前拿不到准考证的时候,我同样经历了国强的煎熬。辗转于几个邮局之间,最终只换来推卸的责任和杳无音信的挂号准考证。不知道老天是否是捉弄我。人们说平淡的日子里多些调味品,多些挫折,才会愈加成熟。而自怨自艾似乎总是我的风格。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不肯醒来,在失去的时光里寻找安慰。怎么看怎么觉得是在逃避。

  今天碰到几个考上的同学,他们所奋斗的生活是我羡慕而期待的。对他们来说,那是充实的美好,对我来说,那是一切未知的期待。当一切从理想成为现实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在我的生命力留下的只有憧憬。生活,工作,梦想,现实,这些琐碎的事情交织到一起,突然发现自己还是无力承担。试图让自己沉下来看会书,试图在音乐里寻找安慰,试图不那么脆弱,试图在黑夜里寻找到自己敏锐的未来。

  讲讲人,这是奇妙的动物。宁愿回到毛主席那个物质不太丰富的年代,至少人的心灵是纯净的。羡慕那个晚上睡觉不用关门的时代。现在呢,处处得安防盗网,处处都是监控摄像头,哪里去找寻那份原本的信任?哪里去放松地倾吐内心?心理垃圾越来越多,于是疾病也越来越深重。望向太空,看了《后天》《20xx》,把自己渺小了看,其实什么都不算了,其实什么都不重要了,一切都似乎会灰飞烟灭,一切还不如自己享受享受——在物质还不是那么匮乏的时候。

  放松心灵,自我安慰,找寻自己。在考试中考察自我,在微笑里考虑人生。

高考1977观后感4

  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参加高考似乎是顺理成章;而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却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电影《高考1977》,正反映了这段历史,叙述了特殊岁月里的激情。

  《高考1977》以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主要讲述一群在东北农场下乡的各地知识青年,在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后,冲破重重阻力参加考试最终改变命运的故事,生动地演绎了一段知青生活的苦乐悲歌。“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重要得多、伟大得多!”影片中的这句话,是对这场变革最好的注解,也是影片的意义所在。

  影片一开始,小根宝的扛包争取回家名额的戏,就已经把观众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中,而为争取报名的权利,知青不惜绝食抗议;为了按时赶到考场,男女知青们在雪地里拼命追赶火车……这些令观众慨叹不已,并潸然泪下的感人场面,不仅触到了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的深处神经,就是现在的年轻观众,也能从影片精心营造的历史氛围得到触动和启示。

  影片的细节部分处理得十分精细。去考试的路上,知青们乘坐的拖拉机抛锚了,男男女女只能在障碍重重的山林里飞奔着赶火车,有人摔倒了,很快被拉起来;有人摔伤了,就一把推开赶来帮忙的人,哭喊着为前行者送上祝福……长达几分钟的奔跑镜头,看得观众眼中都闪着泪花。

  影片中更多积极阳光的力量,作为观众也一直被感动着。因为有组织“老迟”,他思想正、党性强、组织性和纪律性高,但更重感情,被年轻人的那种执著的热情所感染;因为有北大荒知青们的热情,他们友好、团结,纯洁的友谊也许是支撑下去的理由;因为还有父女情,为了给女儿送高考的复习资料,父亲从上海赶到黑龙江;因为还有爱情,在那么荒凉的土地上,还看到了不可多得的爱情,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而且那种爱是那么真挚奔放。

  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是权威的化身,在北大荒经历了大半辈子艰辛生活的他,其严肃、保守的言行作风已深入骨髓。他随时随地将公章揣在身上,因为“一个章子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他是对农场怀有深情的退伍老兵,他爱脚下这片土地,因此千方百计阻止知青回城;同时,他又具有父亲的情怀,最终为知青们打开方便之门。

  《高考1977》完成了导演30年来的一个心愿,除了跟共同经历过的人寻找那时的回忆之外,影片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一部说教的电影,也不是一部沉重的电影,告诉观众铭记过去的艰辛;其实这是一部积极的电影,让观众在面对压力时,一定不要绝望,要用信心和勇气战胜困难。

高考1977观后感5

  很早就知道这部电泡茶水影了,下载了也很长时泡茶水间了。一直放在电脑里泡茶水没看。今天终于有机会泡茶水在话,这是 一部优秀的泡茶水话,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也是一部非常大胆的电影,因为涉及政治,涉及敏感时期,涉及动荡年代。但是无论怎么说,难掩她的优秀,深刻,真 实,感人。

  一个动乱的时期,一个荒唐的年代,人人自危,生怕哪句话不小心就成了政治犯。即使这个年代已经画上了句号,但是仅隔一年,不论中央还是 地方,恐惧的惯性仍然驱使着人们按照以前的方式生活,根深蒂固的思想仍然凌驾在人性之上。任何人都不能否认,毛泽东的造神运动很成功,甚至隔了几十年,到 了现在,仍有人深深的拥护者毛主席的一切。但是,但是,仅隔一年,邓小平敢于提出恢复高考制度,我不得不说,邓小平是一个伟人,睿智,大胆,敢作敢当,敢 于向权威挑战,不知道小平同志当年承受了多大的压力。但是所有的付出都是有回报的,不知道他的这一举动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当然是向好的方向转变,就像当 初的上山下乡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一样。

  一个动乱的时期,一个荒唐的年代。人性的泯灭与光辉并存,思想的脆弱与激情交织。政治压力的强大--强大到 泯灭父女亲情,强大到摧毁男女爱情,这两种人世间最伟大最真诚的情感--是无法估量的。但是人心未死,最起码代表 着未来的年轻人的人心未死。也许死过,但是他们就像冬天的草籽一样,一遇到春风照样生根发芽然后沐浴着阳光雨露疯长。不错,人心未死,只是冬眠。只有少数 的顽固派仍然固守着那个已经过去的错误的成规自以为是的指导着自己的和别人的方向。当然最后,顽固派也苏醒了。不是屈服,是真正的苏醒。也就是说,只要是 正确的。人们总会去相信。但是错误的。再强大也会被历史揭开。毋庸置疑。

  当人心被压抑久了,他们在相当长的时期看不到希望,以为一辈子就这样过去 了的时候,给他们哪怕一点点的希望,就像紧闭的大门突然打开了一条细细的小缝,透出了一丝光亮。那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抓住这一丁点机会。就像救命稻草一样 死死的抓住,因为压抑的心灵需要解放,生活需要改变,命运需要争取。这时候,对于历史来说,进步便产生了。而且,在没有其他的选择和诱惑娱乐干扰的时候, 不论这个机会是否适合他们,他们都会为了这个理想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因为这是改变的唯一方法。

  但是现在,当选择很多的时候,人们迷惑了,迷茫了,不知所措了。并且开始攀比了,这山望着那山高了,痛苦了。其实,何必呢?做一个傻子,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不一定不会成功,但是肯定不会痛苦。就像许三多和阿甘一样生活,有何不好?

【高考1977观后感】相关文章:

关于高考1977的观后感03-31

高考1977观后感6篇01-27

高中生观《高考1977》有感04-15

求1977年高考文言文翻译!04-21

全城高考观后感04-06

《全城高考》观后感01-17

我的高考观后感01-22

关于《全城高考》的观后感04-06

《高考》纪录片观后感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