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1:
江苏省的数学名师XXX被邀请到仙桃职校为我们讲学,她用多媒体与学生演绎了一堂“1000以内的数”。其中体现了教学新理念,强化了自主探究,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一、激趣寻入
以数同学们熟悉的小木棒作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吴老师要求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数一数,看看多少根?是怎么数的?同学们开始活动了,一根一根地数,10个一是十(捆成了一小捆),十根十根地数,10个十是一百(捆成了一大捆),同学们举起了手中的一大捆小棒,齐声说“100根”。真好。
二、引导探究,深入理解
4个同学的小棒放在一起是多少呢?(400根),7个同学的呢?(700根)9个同学的呢?(900根)……是怎么数的呢?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大屏幕展示计数器,个、十、百、(三个数位)百位上的珠子满十应怎么办呢?生:应在计数器上添上一个千位(百位上满十应向千位进一)即1000。在这里吴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满十进一的数位间的关系。重点突破1000这个新的计数单位。不是将数法作硬性规定。而是一次次地让学生进生独立尝试,比较,在多样化的基础上适时进行优化,感知1000。如:大屏幕上出示了2盒复印纸,每盒有500张的画面;5箱墨水,每箱200瓶以及由10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一步一步进行分解演示,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并理解1000里面有10个一百,100个十,1000个一。引导学生将数与实际背景联系起来,大屏幕出示“千字文”,要求同学们掌握快速数数的方法后挑战电脑,看谁数得快。这时同学们的兴趣大增。并且在老师的要求下,很快找到了第231个字的“善”和第284个字“思”。吴老师精心的设计与巧妙的安排,加上“善思”一词的理解,更有利于同学们从中提出问题,增强了同学们解决问题的信心。“199”后面一个数是_______,“1□9”后面的一个数是_______,“399”后面一个数是______,“□99”后面的一个数是_______,这们进行专项训练,突破难点,并加以巩固:接着写10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8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在同学们了解了1000以内的数和感知了1000后,大屏幕上展示了一辆颜色鲜艳的小自行车,要求同学们对它的价格估一估,(300多元)。同时又展示了一辆叔叔们骑的跑车,吴老师说这辆车的价格比刚才那辆多得多,估一估是多少呢?(1000元),但又比1000元少一点,同学们齐声说(999元),正确。大屏幕展示了10个一百元,老师问:如果叔叔付给营业员上面这么多钱,应找回多少呢?(1元)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过程,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吴老师的这节课不仅关注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而且关注学生从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的意思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一味地开展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独立解决的问题倡导自主探究。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2:
上周我们全校数学教师去仙桃欣赏和聆听了江苏两位特级教师吴汝萍与许卫兵的课与讲座,回来后我又认真仔细地研读了两位老师博客里的一些文章,真是感想万千,进而又细细地反省自己:我与名师差多远?于是我把自己的反思题目也定成了这七个字。
一、思想上的差距
名师之所以最终成为名师,我觉得首先来源于他们的成功欲,也可说来源于他们骨子里想出人头地的思想。一个很安于现状不想有啥突破或者说根本不想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是永远成不了名师的。因为有了出名的思想就表示有了前进的方向,有了明确的方向自己才会朝着这个方向不懈地努力。而大多数的我们,基本是没有这种想法,脑子里没有一个清晰的奋斗目标,“目标可以形成动力”。因为没给自己定下目标,所以也就没有远大志向,所以工作上多数时候只求过得去而根本不会去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
二、毅力上的差距
每个人都有过年轻的岁月,有过青春的梦想,年轻时或许很少有人甘于平庸,甘于默默无闻,年轻的我们也曾有过创一番事业做一个人之骄子的冲动。可要出名并不一件容易与轻松的事,它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与百折不挠吃苦耐劳能忍常人所不能忍的孤独与艰辛的精神,还要有较深的文化底蕴作后盾,需要有抵御外界诱惑的心理与能力,这些都需要长时间的捕捉积累与升华运用,而大多数的我们吃不了苦,喜欢安稳与安逸,甘于不变,感情脆弱,没有韧性,失败了不会爬起来再战,容易跟着诱惑跑,所以我们与名师的距离越来越遥远。
三、教材钻研上的差距
这点我只谈谈与名师在备课上的差距。
名师备一节课,不是单单只研究那节课所要上的内容而已,他们在备课前会吃透教材,把整本书甚至是前后几册的书都要钻透,找到每册书的知识结构与内在联系,这册与那册的知识衔接点与起承关系,这节课与上一节下一节的知识点与各节课所要突破的重难点的异同关系,然后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写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案。而大多数的我们,常常是把要上的内容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去研究,也忽视对学生能力的思考,仅为这个独立的单位去思考,而忽视象名师那样对整个知识体系或者说整个知识网络的一个全方位的整合与分析。
四、应变能力与处理方式上的差距
名师也是从真正的无名之辈走出来的。名师的成长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逐步提升与优化的过程。他们善于学习善于思考与应变。例如,某一天,吴老师刚引入新课,正想带领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外面的天空忽然下起了雪。一个临窗的学生忍不住喊了一声:“下雪了!”
他这么一叫,教室里顿时沸腾了起来。大家的注意力都到了窗外的雪花上,这个时候吴老师是怎么处理的呢?她干脆也跑到窗户跟前,拉开一扇窗,朝窗外看去, “真的下雪了!”她也感叹着,“可惜太小了,但愿晚上能下大点,这样我们明天就可以堆雪人、打雪仗了,是不是?”“是!”学生开心极了。“雪是纯美的象征,大家这么喜欢雪,说明大家都拥有一颗纯美的心!是不是?”
“是!”学生听她这么一夸,都乐开了大嘴巴,注意力也集中在吴老师的嘴巴上了。“美离不开静!雪还有个特点,就是好静!她往往喜欢在静静的夜晚,将大地厚厚铺上一层,让人们一早醒来,看到一个美丽的纯白世界!现在,外面的雪花还太小,我们要静静地给雪花一点时间,让她渐渐变大,好不好?”“好!”见大多数同学都坐回到位置上,吴老师接着问:“解决问题的时候,你喜欢安静的环境,还是吵闹的环境?”“安静的环境!”“看来大家不仅拥有雪花纯美的心灵,更具有雪花好静的秉性!静――能――生――慧!我们现在能不能静下心来,继续上课?”“能!”于是这节课得以继续并上得难以想象的成功。对突然飘下的雪这一自然情况,吴老师不是去强行地堵而是顺向地去疏,学生的心在吴老师的迁引下自然地回归到课堂。而大多数的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恐怕就是强迫学生拉上窗帘,堵住他们的眼不让他们往外看,这样学生的眼虽然被堵住了,他们的心能被堵住么?因此课堂上遇到突发情况,我们要冷静下来想好巧妙处理的策略,这样学生的心才会跟你在一起。只有学生的心跟的心在一起了,课堂才会有生命。而吴老师一段抒情似的语言,对学生的心灵也起到了净化的作用。
五、对待听课与学习上的差距
我们听课,重在“听”,而忽视“思”,这样听与不听其实并没多大差异。因为我们根本没学到真正的精华。而吴老师他们这些名师,他们在听课之前先是了解执教者所要执教的是什么内容,然后将课本与参考书也钻研一番:这节课所要解决与突破的重难点是什么,然后在心里打个腹稿自己执教该如何上。最后才走进教室全神贯注地听,边听边记下闪光的东西与不足的地方,一边还思考该如何改进。听完后还要与执教者进行交流,听听执教者构思与执教后的体会。然后说出自己的看法。这些都是我们大多数老师所不曾或者说不是能持之以恒的。要想成为名师,一定得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认真体会别人的长处与不足,这样自己的教学水平才会更上一层楼。
六、思考问题上的差距
对待学生学习上出现的问题或考试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常常只就表面作下分析,而忽视深度的思考。而名师,他们善于总结善于归纳。他们看到的是学生问题的实质,他们所作的不只是让学生改正一下错误,而是根据他们的错误而思考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比如许卫兵老师在批阅学生试卷时,发现有很多不该发生的甚至是荒唐、离奇的答题。比如:
250米+750米=(1000 )千米
一个集装箱重7(千克)
数学书的封面长2(平方分米 )
看到这些答案后,我们大多数老师都会这样认为,这些孩子太粗心了。而许老师的感觉是学生答题太随意,缺乏一种对数学问题起码的感觉。于是,整个试卷讲评,许老师就围绕“学好数学要有起码的数学感觉!”进行。许老师告诉大家三年级学习数学最主要的就是从一步思维向两步思维过渡,也就是说解决实际问题时通常要经过“先……再……”的思考过程,第二,学习数学,一定要有数学的感觉。什么是“数学的感觉”?就是对题目中所讲述的内容,要能有最起码的敏感,要能联系所学的知识正确地解决问题。第三,数学学习中,经常要解决实际问题。他还举例进行说明。针对学生常犯的复杂形体面积或周长或经过的时间等计算上的错误,许老师还跟他们重点推介了举例法列举法画图法等一些常用的方法。学生根据老师的策略与方法,大大提高了解答能力与准确度。
我们也是教师,但我们太忽视对学生问题率的思考,一些学法的综合梳理也被我们所忽视。
七、教法上的差距
名师注重引和放的巧妙结合,而我们在教学中,一是引的太死,生怕学生弄不懂,整堂课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这样的课堂学生是开不出创新的火花的;二是放的太开,放了收不回来,学生各说各的,老师将他们的解法没能进行优化与疏理。观看名师的课,他们把引和放拿捏的很有分寸,运用的也灵活自如,有时他们是先引后放,有时又是先放后引。
八、培养学生的一些细节上的差距
名师在培养学生,我们也在培养学生。但我们培养学生的态度与情感以及细节等等问题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比如,我在听了吴老师的两节课后,我就觉得吴老师在一些细节上做的非常好。比如,当学生回答问题还没回答完时,有的学生抢着在说,吴老师只是静静地用手势让抢着说的学生先倾听完别人的发言后再说,而平时我们上课,对抢着答题的学生不是瞪一下眼睛就是大吼一声,严重地刺伤孩子的自尊心,挫败孩子的表现欲与学习积极性。倾听别人的发言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我们平时上课就要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再比如,当一个小孩回答错了以后,吴老师不是简单地说你错了而是让他再仔细思考一下,当别的孩子答对后,吴老师没有忘记先前答错的孩子,而是和颜悦色地问他现在你懂了么?那你讲给大伙听听。很多象这样的小细节被我们所忽视,我们或许会忘了那位答错的学生,或许只是简单地问一下你现在懂了么?
九、教态上的差距
名师上课,整节课脸上都是带着甜美的微笑。因为老师的微笑,学生才会感觉亲切,课堂才会显得活泼而有生气,学生才会学得轻松而快乐。名师总是不吝啬自己赞美的语言,对每一位学生都给予极大的鼓励,优秀学生在他们的赞许的目光下会更大胆地进行猜测联想与创新,差生在他们的帮助和鼓励下会丢弃自卑树起自信。而平时的我们,大多板着一张面孔,错误地认为严肃才会给学生以震慑力,才会在学生面前有威性,殊不知这样学生看到一张没有表情没有温暖的脸心里早就有了一份倦意,任凭你再怎么启发再怎么诱导他们也没有多大兴趣。对待差生缺乏持久的耐心与爱心。
十、教学设计上的差距
名师的课为何精彩?因为他们的教学设计就象一段精彩的小说,有铺垫,有情节,有高潮有结尾。而每一个情节都经过他们精心的策化构思与整理。而他们每节课的设计与安排都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例如许老师上的《统计》一课就是很好的一个例证。
我们与名师的差距很大很大,我们学习名师,就是要尽量缩短这样的差距,只有认真地学习名师,反省自己的不足,才可能使自己离名师更近一些。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3:
我有幸参加了“小学数学观摩课”,通过两天的学习,收获颇多。专家们精彩的授课和报告,让我领略到小学数学课堂的精彩与魅力。
第一天为我们做课的是来自北京的专家,小学数学教研带头人,有着三十年小学数学教学经验的田老师。田老师用满怀激情与智慧的语言为我们上了一节生动的《体积与容积》观摩课,课堂上田老师和学生在玩中学,通过调动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获得新的知识,让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一上课,田老师就拿着一个杯子,并不断往杯中倒水,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这一形象的举动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许多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热烈而开放。接着,田老师又往杯中放了一个芒果,又问“大家这回看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带着田老师精心设置的一个一个的问题,学生很自然的走进了数学的世界,一步一步认识到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并通过学生的实践总结出了体积的特点,接着引出容积的概念。整节课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课堂气氛活跃而轻松,教学效果很好。听了田老师的课让我醍醐灌顶,原来数学课应该这样上,打破常规的沉闷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思考,在玩中有所得。
接着田老师为我们做精彩的报告,讲了她从教以来的心得体会。我从她充满深情的话中体会到,做老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不仅是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而且还要爱学生。只有老师是真心的爱学生,是真心的为学生考虑, 俯下身子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看到学生的难处,并积极为学生做事,学生才会真正的信任你,才会爱学你教的学科,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与自信心,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学习。“爱”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人云:“动之以情,晓知以理”有爱的老师不管对什么样的学生都应该满怀深情,不管你是农民工的孩子,还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的孩子,都应该在人格上平等对待,在教学上因材施教,一切为了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晓之以理”树立学习的目标,这样,让人尽才,人尽所能,培养成社会有用的人才。
在数学教学上,田老师强调数学应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从生活的表象、现象,去观察,去发现,从而揭示这种现象的本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总结,这样学生才能有所提高。对此我感受颇深,我觉得学生学习数学就是为了用,不应让数学离我们的生活太远,尤其是小学生,我们的任务就是让孩子们充分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学生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有清晰地认识。例如:对于数字“1”的认识,1可以理解为一个物体,一座巍峨的高山是“1”,一条滚滚流淌的大河是“1”,一粒小小的芝麻也是“1”、、、、、、简单的数字的认识且有这么深的意义,那么我们在讨论更深的公式,岂不是要让学生理解的更充分,不仅要会用,还要知道这些公式是怎么得来的。总之,第一天上午听了田老师的课,然我如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下午我们又听濮阳的教研员,特级教师郭志刚老师的课,这一节《组合图形面积的整理与复习》让我知道:数学课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复习的时候,有列表法,画图法等等梳理知识的方法,通过自己对知识的总结,能更深入理解知识。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读题,学会思考,学会在学生的讨论中改错,学会总结经验教训,减少错误几率。我觉得这一方法在我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借鉴和应用。
接着,不辞劳苦的郭老师又为我们做报告,《数学自主阅读互动式教学研究》,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并给我们演示了这种方法的成效,让我们大开眼界,激起了更深入了解这种方法的愿望,不过,这还要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第二天上午的课更令我受益匪浅。来自浙江的专家范昕林老师沉稳的课堂风格,对数学教学睿智的思考,使我深深的感受到作为一个数学老师要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地探讨数学教学的问题,不要让自己的思想枯竭,不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假思考,要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下功夫。
范老师为我们做了一节《平均数》的课。开始范老师以生活清明节植树情景引入话题,让学生算第一小组的植树情况,通过对统计图的观察,让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自己解答,在师生互动中,引入了平均数这一概念,然后学生实践解决问题。在老师的一步步指引下,对于学生求平均数时遇到的问题都一一解决,让我对数学课的严密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精心备课,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问题考虑周全,然后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两天的观摩课结束了,但专家老师们幽默机智的教学,深邃睿智的思想仍深深地影响着我,让刚参加工作的我受益匪浅,专家老师的话语让我醍醐灌顶。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向这些专家老师学习,都学习,勤思考,不断地总结提高,我相信只要努力,我一定会做到最好的,让学生在我知识的浇灌下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