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来》读后心得

发布时间:2017-02-07  编辑:友念 手机版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恰恰道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下面是由语文迷网小编为大家整理提供的孩子你慢慢来的读后心得体会,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心得1:

  提到孩子,总会触碰到父母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每一个孩子都是好苗子,每一个父母的初衷都是希望孩子能成长为健康优秀的人。如今兼顾工作的同时,我们这些年轻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总会因为相处时间有限和存在空间距离等客观因素限制,还有作为年轻父母本身心智不是很成熟等主观因素作用,可以说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现在养的成分更大于育。

  在跟孩子共同成长的同时,遇到过很多纠结、迷茫的问题,也曾看过些教育孩子的书籍,如尹建莉写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全书》等,其实也都是很好的教育书,因为道理性更多,故事性不强的原因,没能都完整的通读。但《孩子,你慢慢来》一书,可能因为对作者龙应台感兴趣,也可能是因为感兴趣台湾孩子和母亲的生活方式,也可能是因为夜读十页书这种很好的活动形式。看完后确实很喜欢,现在想来要追溯当初选择这本书的原因好像不那么重要,重点是这本书带给了我很多感悟。有教育孩子的感悟,也有自己成长的感悟。

  这是一个孩子的母亲用亲切的语气、细腻的内心、柔软的语言写出的沉静面对孩子成长问题的散文,受到很多妈妈的喜爱,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这些年轻的妈妈缺少经验,该书给置身崇尚速度年代的家长们很多启示,所以今天我选择这本书跟大家一起分享。

  这本书的封面,是一个孩子低着头,默默地走在一片落满枯黄树叶的路上。他小心翼翼,又仔仔细细,看似一个在落叶中寻找宝藏的考古学家。这个年龄的孩子,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望,他们研究着身边的任何事物,包括他走的路和路边的风景,又比如,枯树叶中的奥秘。

  这本书的作者龙应台,1952年生于台湾,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支笔,33岁着手写《野火集》抨击时弊,21天内再版24次,对台湾甚至大陆发生深远的影响。34岁第一次做母亲,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孩子你慢慢来》再加上《亲爱的安德烈》、《目送》,被她称为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至今这门课未毕业。 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万丈深情。从这本书的序言里,她描写了自己亲眼看到的一个画面,一个街头卖花的老妇人,大声呵斥着自己的小孙儿,为他努力地想把扎花的草绳打成一个蝴蝶结而耽误了时间。龙应台当时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她想的是,“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本书里的龙应台,用耐心和爱心浇灌着自己的像小树一样的孩子,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它不是对传统母职的歌颂,它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的生活散文。她提到的中外幼儿教育的差别让我开始反省我们的教育,使孩子失去了本该拥有的美好童年。她提倡慢与爱相结合的教育艺术,让我受益匪浅。现代的生活工作节奏固然紧张,我们可以让内心沉静一点,让生活工作的质量更高一些。

  阅读这本书的感悟其实很多,对孩子也对自己。大致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

  感悟一:孩子,你慢慢来,快乐是最高的准则

  正如龙应台在序言《蝴蝶结》中讲述的那个故事,回顾童年,作者亲历了一个幼小生命被摧残的事件,她恐惧,但也有了生命意识的萌芽,所以,她才能面对一个五岁的小男孩,笨拙地包扎一束玫瑰:“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面对幼稚的生命,我们无法催促,我们只有等待,这是人伦,更是常识。在孩子的世界里快与慢不是唯一的价值。他快,是因为他体验到了生命飞翔的速度,所以,他要舒展他的肉体去追赶新奇;他慢,是因为他听到了心灵的回声,所以,他要停下脚步去猜测那个来自灵魂深处的秘密。在这些非关理性直指心灵的游戏中,快乐是最高的准则。

  感悟二:孩子,你慢慢来,鼓励是最好的语言

  我的孩子现在也快到六岁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林林总总的 遇到过很多矛盾和纠结的问题,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张干净的白纸,我们给孩子怎样的态度,孩子就会得到怎样的感受。孩子,你慢慢来,与其说是让孩子慢慢来,其实更多的是让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慢慢来,多一份耐心多一点鼓励。在现代如此快节奏的社会大背景下,为了迎合某种需要,我们给孩子加了太多负担,我也跟风式的让孩子学过画画和钢琴,钢琴因六岁前黑白键的跳跃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在学习4个月后中止;画画因在孩子很期盼肯定的时候缺少了对孩子的鼓励,渐渐的孩子丧失了绘画的热情,也就此中止。深度剖析:如果在一件事上,我们关注的更多一些,耐心更多一些,鼓励再多一些,我们的孩子在自己本喜欢的一条路上一定会越坚持越好,越坚持越自信,越自信越成功。

  感悟三:孩子,你慢慢来,成长的经历最重要

  人生是漫漫旅途,教育是慢慢浇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也好错也好都没有那么绝对,经历着才知道什么是最合适的,孩子的成长需要过程,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在完成一件任务的时候,就是他一个学习的过程,正是他采用的最为自然的、自主的学习方式。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有许多原因使得父母没有过多的时间去给予孩子慢慢来。孩子衣服穿得慢上学来不及了,帮一下;孩子完成学校任务,代一下;孩子与同伴外出活动,跟一下……等等这些都来自于家长的不放心和家长的不忍,难道这些就是所谓地“帮助”孩子吗?试问,孩子失去了什么?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失去了体验快乐的机会,失去了自我的判断力,失去了……,我曾经也是这样一个代劳的妈妈,现在想想我们真的没有理由剥夺孩子这些本不该失去的经历。

  其实,孩子的成长也是我们的成长,从孩子身上反映的问题,同时也折射出我们的问题,孩子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健康优秀的人,在这条路上,让我们和孩子一起且成长且修正且珍惜且感恩。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心得2:

  两个孩子自从入学以来,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帮助下,渐渐地养成了一些较好的学习习惯,很快地适应了学校的生活。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造就了孩子良好学习习惯,而一个人拥有一个好的习惯,它将使人终身受益。

  一、家庭教育首先要从自我教育开始。父母喜欢看书,忘情工作,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同时给他们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待孩子的学习,不能光说不做。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好。现在孩子接触信息的途径很多,信息量也很大,有时他们提的问题,难免把大人难住。大人不学习是不行的,所以我们经常会买书、看书。当你看书的时候,孩子自然而然也会在旁边看书。有时带孩子出去运动出去玩,常常会遇到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无论是孩子提问还是你问孩子,都要认真对待他们所不了解的东西,尽可能回答的完美些,这样既娱乐了又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一举两得。我们要求孩子干事情要认真。孩子做完作业,我们会给他们检查一遍,发现他们字写得潦草或出现错误,会要求他们擦了重写。有时候,他们很不愿意,但不能心软,得让她记住,如果第一次做不好,要负出更多的努力。要求他们干所有事情都一定要认真,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二、不能过分宠爱,事事包揽,但也不能放手不管。现在家长都知道对孩子不能过分宠爱,不能为满足孩子的要求,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在行为上难以约束自己,最终导致自控能力差,没有上进心,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两个儿子在家很喜欢听故事、看书。自从在学校学会了拼音后,我们就给他们买了大字的带拼音的故事书、谜语书让他们自己看自己读。以前我们总是担心他们看起来很困难无法独自看懂内容,只要他们不想拼就马上拿起书讲给他们听。后来在一次与老师交谈中我们懂得了要让他们自已去拼读,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拼读能力同时还可以加大他们的识字能力。回到家后,我们就不再总是我们读他们来听,而是要求他们来读我们听。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拼的很辛苦,很怕难,刚拼一下就不想拼了甚至连看书的兴趣都没了。我和他爸爸总会留一个人一直陪在他们身边,遇到有困难的、拼不出来的地方就一个个的拼给他们听,难点的地方拼出来一个我们就及时的给他们表扬与鼓励,给他们增加信心。就这样慢慢地他们喜欢自己来拼读,遇到有难度的时候更想表现一下,得到我们的表扬,还跟我们说:“爸爸妈妈没关系的,不用担心,再难的我也能拼的出来,我不怕难!”看着他们一点点的进步,看着他们学会了自己克服困难,我从心底里为他们感到高兴与自豪。孩子都喜欢买玩具、买书,虽然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和书了,但只要他们看到特别喜欢的,我就会给他们提一些要求,只要他们达到了我提的要求,我就会给他们买回来,这样可以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改掉一些坏习惯。儿子的书包我要求他们自己整理,他们睡觉以后,我会检查一下,看是否整齐?学习用品是否齐全?如果没带,我会给他们放进去,但事后我会提醒他们要多多注意,做事要细心。随着孩子的长大,生活上的一些小事,我们也都会让他们去做。有时也让他们帮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想让他们明白不但要读好书,而且要学会生活和关爱每一个人。

  三、期望值不过高,但仍要严格要求,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我们同样也有这种心理。我们不会要求他们考试成绩一定要达到一百分或怎么样一个水平,也不会给他们增加多大学习压力,但要求他们做事一定要用心尽力,只要尽力了爸妈是不会责备他们的。在平时我们要求孩子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应该是完成家庭作业,尽量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的习惯。如果这点做的不好,我们下班后就会严厉的批评他们。两个儿子过去做什么事都不紧不慢、磨磨蹭蹭。起床、吃饭、做作业都要反复地叫,花去不少时间。为了提高他们的做事效率,我们一般会让他们自己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按时或提前完成并做好了,我们也会给予一定表扬和奖励。通过这样的锻炼,他们的做事效率有所提高,同时也懂得自己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时间,尽快努力去做好每件事,事事有勇争第一的精神。现在,两个儿子已基本上能在时间上对自己的学习和其他方面做出比较准确的安排,而且可以有时间用于安排学习以外的其他活动。学习已经不成为一项沉重的负担,而是快乐的,只要早完成学习任务,就可以有时间随便干些自己喜欢的事。

  我们知道两个儿子在家还好,在学校就胆子很小,怕老师,不善于与小朋友交往。上课老师提问的时候,也很少举手回答问题,即使偶尔回答老师的提问,声音也很小很小。我们在家常常鼓励他们要多多举手回答课堂问题,哪怕老师总是没有叫你也没关系的,只要举手就表示你已经学会老师讲的内容了;如果老师叫了,你就大声说出来,哪怕错了也没关系,老师会告诉你正确答案的,这样你会记得比别人更加牢些,以后就不会再错了。还鼓励她下课后要多和同学一起玩,多交几个好朋友。有时间的话我们会常常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对孩子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我们都很欣慰,并且配合老师不断地给孩子以鼓励和信心。对说错了的话,我们一般都不予指责,始终鼓励孩子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家里,营造一个和谐而民主的家庭氛围,真正把孩子看成家里的一员,给孩子较大的自由度和一个民主的环境。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孩子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想法。学校的教育,尤其是老师的鼓励与培养,给孩子增添了信心。现在,我们已渐渐发现两个儿子在这个方面有所进步了,他们敢于向我们提问,也敢于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在闲暇时间还会与我们聊一些有关学校的、有趣的事情。

  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毅力,持之以恒, 给孩子成长的时间,让孩子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心得3:

  细端详,封面是一张以黑色作为主色调的彩色照片。照片里头一个微弯着腰的女人正怀抱着一个孩子,孩子则仰脸朝上、用一双黑白分明而又纯洁的大眼正专注地凝视着女人,女人没有拿自己的眼光去和孩子相对,而是非常自然又开心微笑地朝着远方。两人左边则是书的名称——《孩子你慢慢来》。书名的排序好像被作者进行了有意的交错安排,书名的第一个字正好与女人微张的嘴齐平,而书名最后一个字则正好又与孩子的眼睛齐平,这样的安排给人一种书名好像是从女人嘴里说出来又恰好被孩子仰头听了去的感觉。由此想来,照片中的女人应该是作者本身,而怀中的孩子也就肯定是书里要写的孩子了。

  打开书来,发现字句较短但都很简洁,写的也大多都是有关孩子成长的事,好多地方情节还不完整,味道有点像我为我小孩写的成长日记,再加上其间夹杂着的那些照片,让人怀疑,这哪是在写一本书啊?给人的完全是一种随笔和生活残片的映象,但或许就是这份没经过刻意的修剪,才使得书里边的文字显得非常真实而又让人感慨颇丰!

  书里的第一张彩页,抓捕的是孩子在铁轨上细心步行的内容,照片配出的文字是“长长的路,你慢慢地走”。可铁轨给出的长度并不长,与其相适应的是那落了满地秋叶的金黄。这样的场景,如果放到我们常人的眼中,抓捕(不,是刻意安排)的是:铁路很长很长,一直要消失到视线的最末一段,孩子则故意凝视着远方,喻出一种“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的意境。错了,我们都错了!仅笔者(也是书中描绘孩子成长的母亲)这一张照片就够我们足够的寻味,它在告诉孩子也是在提醒每一位读者:在人生的旅途,每一段没必要注视那么远,每一段不需要都去拼命赶路,一定要看清脚下正在走的,且还要懂得边走边欣赏风景、边走边懂得享受风景的快乐!这样的要求不低,但却很实在。

  在这个什么都是以“快”来作为衡量标尺的时代,我发现我们家长也好还是老师也罢,都被这标着“快”字的列车拖离了方向,早已失去了对“慢”的解读和敬重。“快点!再快点!”成了我们日常口头对孩子的要求,什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今天的学习就是为明天的生活做储备”等让人难以承受的话语成了我们的至理名言。浮躁的社会再加上急功近利的心态,让多少儿童本应充满纯真和快乐的童年不在、让多少青少年本应充满朝气和活力的青春不在,醒着的时间就只有一个字——快!要知道,在许多成人眼中自然而然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却需要时间,我们不能焦急,只能慢慢等待,要把人生当成是一趟旅游而不是一场赛跑!只有有了旅游的心境,我们才会对我们的人生学会欣赏、学会享受、学会快乐!面对幼稚的生命,我们不应催促,我们只有等待,这是人伦,更是常识。

  面对作者慢的告诫,让我不得想起我们教师现在正在面临着的大环境:“脚下踩着的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地、头上顶着的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天、面对着则是‘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能用分数来考核老师’‘升学率是学校生命线’‘减负是当今我们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的墙”。在这样的教育立方里(借用“水立方”之词),我们教师大多有的只是匆匆的脚步和沉重的呼吸,每天在忙不完的疲惫中根本静不下心来去端详孩子们一张张纯真的脸和一颗颗稚嫩的心。这样的立方看似很薄,好像经不起任何的考证,但在“唯分数至上、唯考试至上”的现实面前,其实它是最能坚不可摧的。难怪, 张文质 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书里曾这样感慨:“面对我们当今的教育大环境,我们老师一定要先学会裂缝里求生存!”于是,也终于明白了我们为什么活得很累的原因。

  张文质 和钱群理 先生对我们的教育曾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观点,今天和着这本书看来,这样的提法看似无心,而实质有意。“慢”看似要消耗更多的时间,但它却迎来了对生命个体的敬重:教育应该要以尊重生命为前提、要以相信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内在地蕴含着健全发展的可能性为前提;教育必须要接受差异的存在,因此,对人过早下出判断的教育是不幸的,某个学生此时看去“平平”,甚至“愚钝”,但并不等于他终身平平或愚钝,这就需要我们耐心地进行“等待”,“等待”自然而然就成了“慢”的教育!很不希望看到我们的教育打着“爱”的名义,扮演的却是杀戮或者帮凶的角色!

  很喜欢书底那最后一抹文字:“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是的,每一位初为人母和人父的人,生活全都因小东西的举动而发生了改变。心力的牵挂,潇洒的生活不再,收获的只是受过虐待的“幸福”,甚至还有可能夹杂以牺牲自己生命为前提,这大概就是笔者所持有的“怎么不平衡”的困惑吧?

  读完《孩子你慢慢来》,感动于其中母亲对孩子细腻的呵护与理解,那种出于对天性的怜爱、对生命的尊重、对血缘的责任,让滚滚红尘中的狂热与浮躁变得微不足道。同时也懂得了“慢”的内涵:我们做母亲的尤其是做教师的,应该有理由静下心来,慢慢地陪着孩子们走,一路慢慢地领着他们欣赏和享受,耐心等待着孩子们的长大,这才是真正的幸福和爱!这也才是真正的教育!


相关推荐

精彩抢先看New  Top

最热文章榜Hot  Top

  • 1学习坚守纪律底线培养高尚情操心得体会
  • 2两学一做坚守纪律底线培养高尚情操心得
  • 3讲看齐见行动讨论心得体会
  • 4大学思修课学习心得体会
  • 5坚守纪律底线培养高尚情操心得体会
  • 6发挥党员作用勇于担当作为心得体会
  • 7关于坚守纪律底线培养高尚情操心得体会
  • 8讲看齐见行动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