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同课异构,让教师有一个更好的学习、交流的平台,形成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下面是语文迷网整理的心得体会,一起来看看吧。
同课异构活动心得体会1:
本周,三年级语文组的六位教师参加了“同课异构”听评课活动。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教师以不同的设计,进行了一次灵魂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评课时,大家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在教导处石润林老师的提点下,收获颇丰。现将我们此次活动的收获整理如下,与各位老师一起分享。
一、注重朗读,读出层次
教学时,教师对课文内容的剖析不能脱离学生的朗读,应该让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在读中感知理解课文的内涵,在读中加深学生的感悟体验,做到读出层次。所谓读出层次就是指学生的每一遍读,都要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如,第一遍读,要求都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遍,要求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第三遍,理清课文层次,试着给课文分段;第四遍,试着理解课文内容,针对课文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第五遍,试着解决提出的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包括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第五遍,带着自己的感受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二、多样灵活,理解词语
要想提高习作水平,必须要积累词语,而积累到的词语能否牢固记忆并恰当地运用,根源还在于能否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背解词的方法早已被教学改革的新潮流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形式灵活多样的理解词语方法。如:分合法、近义词替换法、z组词法、联系上下文……只有在日常教学中,教会学生灵活使用这些方法,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在考试理解词语的题型中不失分。
三、反复巩固,加深记忆。
小学语文知识点有一大特点,就是学过的知识会在今后的学习中反复出现。所以,当我们在教学新课遇到一个旧的知识点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回忆、联系旧的知识。这样反复地学习,会使原本没有掌握的学生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同时,对已经掌握了的学生就起到了巩固、加深记忆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们将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努力成为合格的语文教师。
同课异构活动心得体会2:
本学期我有幸参加了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本次活动通过对同样内容的不同教法和把握,成功地为参与教师提供了一个面对面学习交流的机会,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更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也更容易学到同仁的优势。反思这次教研活动,我感到自己有如下的体会:
一、拓展视野,丰富了教育教学艺术
任何一位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都有他的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在相互的听课过程中,其他教师的教育机智可以被相互体会。
二、智慧碰撞,构建了多重对话平台
在准备这次课的过程中,大家就每一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打开自己的心扉,发表自己对听课的感受和看法。经验丰富的教师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年轻教师也积极献言献策。思想发生了碰撞,讨论的越深入,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
三、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
一节课结束后主要是反思教学效果。这种效果一方面是与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完成了课标目标。二是从现场效果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反馈、同行和专家的评议,反思一节课的得与失,提出今后改进和完善的设想。通过这次活动我更加认识到,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居高临下地对知识进行概括解析,用自己的解读来替代学生的解读;而应该站在一个引领者的位置,循循善诱,平等的与学生进行交流、真诚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重视课堂生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合作讨论的氛围中,让学生各自生成或构建自己的认识与知识。这是当前新课改的必然趋势,如何做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站在对话者首席的位置,是当前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而在导学教学中则全部的内容都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
四、更新观念,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在交流与研讨中,我发现了自身结构上存在的不完整,特别是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还不能很好的落实到课堂教学上,缺乏理论的高度,不能站得高,看得远,所以还需要专家的引领,更需要在平时能多方面的去学习各种教育理念,从而使自己更好地成长。
通过本次活动,我在教学上得到了一次大大地磨练,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会借鉴别人的长处,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课堂教学。
同课异构活动心得体会3:
很有幸作为杨晓琳老师名师工作室成员,参加了深汕两地化学同课异构活动。我体验了汕头市东厦中学苏杭老师和深圳市红岭南园初中部周文荣老师的《水的组成》这两节课,并取听了杨昌华老师的关于化学教学设计的报告,收获颇丰,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想。
现在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都离不开课改,课程改革到底要改些什么?百度了一下: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就是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转变过程。我们可以发现需要改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要让学生从单纯知识的接受转变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杨昌华老师的报告指出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立足于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让学生通过宏观辩论与微观探析,掌握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从而学会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掌握学习能力,让学生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我们进行化学教学设计要紧扣这一主旨。
化学研究学习的基础是实验探究,而化学家进行研究也是通过无数次的实验完成的,如何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并应用实验探究是化学课改要关注的重点之一。以东厦中学的苏杭老师的《水的组成》为例,整节课围绕化学实验探究步骤进行,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向学生展示了如何进行对水的组成的科学探究,从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到总结结论、讨论交流、推广应用,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特别是提到了测定物质组成的常用方法:1、元素分析仪;2、燃烧法;3、化合法;4、分解法,然后根据之前学过的理论知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种类不发生变化。并结合美国科幻大片《火星救援》中的相关情节,提出了研究水的组成的实验方案:化合法、分解法。并从两种方法入手分别进行相应实验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得到最终结论。纵观课堂,体现了化学实验探究的重要研究过程,老师也在一些细微之处体现了科学素养的渗透,比如当检验氧气的时候,几次因为玻璃管中存在的水影响而没有成功,老师不失时机的教育学生要把实验研究过程中的失败当成常态,不折不挠勇往直前,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老师自身素质相当优秀。不足之处就是这些过程基本是由老师完成的,那么就没能体现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这一环节,我更感兴趣的是苏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探究蔗糖和酒精的组成,学生能完成到什么程度?我的改进建议是,本节课可以把探究过程的一部分交给学生完成,老师当然不能完全撒手不管,可以进行相关帮助:比如如何建立假设,提供相关学习资料等。而由学生分组去设计相关实验方案,当然这里面涉及到的具体实验有些安全隐患和操作难度,可以另做安排。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及结论也可以交由学生去讨论交流完成,这样学生对于个实验探究的过程有切身体验,效果会不会更好?
所以对于化学教学的课程改革,我们务必要抓住核心,简单讲就是改变教学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从而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化学学科素养和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我们的化学教学设计也要围绕这个核心,所有的改革都应该是为这个核心服务的,设计课程时就需要我们想一想有没有体现我们的这个根本的教学目的。从这点出发又引发了我对于化学实验设计创新的一些思考,同样道理我们改进实验方案设计,也要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改进实验方案的目的是什么?能不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不能体现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比如环保、安全)等等。这其实对于实验方案的改进设计也具有理论指导的作用,也就是说实验设计改进也要围绕最根本的课改理念。
总之,这次的学习活动,让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也会在以后的教学设计和实验设计过程中经常问自己这些问题,以修正自己的教学改革和实验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