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贫困人口较多。全县仍有12.02万贫困人口尚未脱贫,他们大多数仍然分布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资金匮乏、生态环境恶劣的贫困山区,而这些贫困人口中仍然有5%左右的贫困人口是智力低下者或残疾人,扶贫攻坚整村脱贫困难重重。
(2)致贫因素复杂。在贫困人口减少的同时,返贫问题越来越突出,返贫压力增大,扶贫对象中,刚刚解决温饱但不稳定的占2/3。自然灾害频繁依然是农村致贫返贫的主要因素之一,每年都有一部分人口因生病、外出就学、婚丧嫁娶、自然灾害、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重新返贫,扶贫攻坚整村脱贫返贫压力大。
(3)城乡收入差距大。全县经济发展不平衡,两河灌区、引大灌区和贫困山区农民收入差距较大,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大。据2012年统计显示,庄浪河灌区人均纯收入达到5141元,引大灌区人均纯收入达到4450元,而西北贫困山区人均纯收入只有3707元,收入差距较大;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1760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9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4)贫困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差。边远贫困山区的交通、饮水、上学、就业、住房、就医等问题依然困扰群众的生产生活,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薄弱环节基本在贫困山区,大部分贫困人口的生计问题还没有得到稳定解决。
二、整村脱贫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工作原则、总体目标和产业布局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根据县委、县政府“跨越永登,融入中心,放大优势,组团崛起,城乡一体,全面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和“一城、两区、三园”的发展布局,瞄准贫困群体,坚持“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战略,落实“两项制度”衔接,以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为基本途径,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和逐步提高扶贫标准为关键,以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目的,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分类指导、发挥优势、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努力开创全县扶贫攻坚整村脱贫工作新局面。
(二)基本思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按照整村推进,群众参与的总体要求,以“因地制宜、连片开发、突出重点、整村推进”为原则,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为目标,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户为主要扶持对象,以整乡推进、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为抓手,以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提高贫困群众素质为重点,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大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科技扶持力度,提高贫困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把扶贫攻坚整村脱贫工作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与计划生育相结合,与提高人口素质相结合,把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作为根本目标,最终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的良性循环。
2、坚持稳定脱贫的原则。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尽快使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帮助已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增加收入,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从基础设施做起,不急功近利,不搞形式主义,巩固扶贫成果。
3、坚持连片开发的原则。把扶贫攻坚整村脱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水利、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4、坚持群众参与的原则。扶贫攻坚整村脱贫的主体是贫困群众,群众是扶贫攻坚整村脱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群众广泛参与,从项目的选择、项目的实施、项目的管理,都要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接受群众监督。同时,政府要从资金物资、市场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布局等方面为贫困村和贫困户搞好全程服务与指导。
5、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提高贫困村干部和群众对国家扶贫政策精神实质的认识,把党和国家对贫困地区的关怀,变成脱贫的动力,鼓励贫困群众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保证资金和物资投入,激发农民自力更生,互助合作,共建家园的积极性,引导农民自主建设,自主管理。
6、坚持科技开发的原则。坚定不移走科技脱贫之路,普及和推广实用的科学技术,千方百计提高贫困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四)总体目标
1、贫困人口减贫目标。规划到2019年全县12.02万贫困人口全面摆脱贫困,全县基本消除绝对贫困户:其中2016年减贫户13921户、减贫人口5.57万人,全县贫困面为13%;2014年减贫户8627户、减贫人口3.25万人,全县贫困面为7%;2019年减贫户8421户、减贫人口3.2万人,全县贫困面为零。具体情况详见永登县2016-2019年减少贫困人口规划表。
2、贫困村脱贫目标。规划到2019年全县10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全县基本消除贫困村:其中2016年扶贫攻坚整村脱贫40个村,脱贫率37.4%;2014年扶贫攻坚整村脱贫40个村,脱贫率37.4%;2019年扶贫攻坚整村脱贫27个村,脱贫率25.2%。具体情况详见永登县贫困村整村脱贫规划进度表。
3、农民增收目标。规划到201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60元,年均增长20%,全县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翻的目标:其中2016年达到5880元,增长20%;2014年达到7056元,增长20%;2019年达到8467元,增长20%。
4、公共服务目标。规划到2019年,基础设施方面贫困山区乡镇通三级以上油路,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农业农村方面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提高,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教育方面贫困户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卫生方面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5%以上;劳动保障方面全县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得到普及。
(五)产业布局
1、贫困山区。该区主要包括坪城、武胜驿、民乐、通远、七山、柳树等6乡镇。要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切实通过科技抗旱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局面。重点实施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草产业、牛羊产业、畜产品加工的产业,从根本上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按照“压夏扩秋,压粮扩经”的思路,发展优质洋芋、优质小杂粮、冷凉绿色蔬菜、中药材等产业。
2、引大灌区。该区主要包括秦川、中川、树屏、上川等4乡镇。要紧紧围绕兰州新区的总体发展目标,走城郊型现代农业的路子,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把灌区建设成兰州市最大的无公害副食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高原夏菜、日光温室蔬菜、红提葡萄、塑料大棚、优质瓜果、特色花卉、玫瑰、中药材、大接杏、枸杞等产业。同时,发展优质饲草、肉牛、肉羊、特色养殖等畜牧产业。
3、“两河”灌区。该区主要包括苦水、红城、大同、龙泉寺、城关、中堡、河桥、连城等8乡镇。在庄浪河灌区要以高原夏菜产业为重点,突出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生产,合理发展玫瑰,红提葡萄,鲑鳟鱼,畜牧养殖等产业。在八宝川灌区发展冬小麦、奶牛、生猪、薄皮核桃、优质玉米、观光农业等产业,以满足周边地区厂矿居民的内需,辐射带动当地贫困户。
三、主要任务
(一)整合资源,全力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整合各方资源,合力扶贫攻坚。在资金投入上,坚持将财政扶贫资金、信贷资金和其他资金聚合起来,捆绑使用,充分发挥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形成部门密切协作,行业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内外结合,广泛参与的扶贫攻坚整村脱贫新局面,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得到良好落实。根据扶贫攻坚整村脱贫规划先行的原则集中使用资金,进一步加快区域连片开发,探索区域连片开发的新途径、新模式,打破乡村界限,加快区域发展,培育贫困区域增长极,带动周边发展,形成整区连片开发的良好格局。
(二)强抓基础,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围绕贫困地区水、电、路、田、林总体部署,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年累计砂化道路110公里,硬化道路220公里,修建便民桥11处;三年累计解决安全饮水0.9万人,解决大牲畜饮水1.5万头,改造农电线路190户,新增梯田建设2万亩,修建塘坝35处,新建集雨节灌井420眼,治理河堤16公里,实施渠系配套310公里,改造提灌工程15处,改造机井45眼。围绕贫困地区上学、就业、科技、文化、治安等民生问题,整合优化社会资源,将全县教育资源、医疗卫生资源、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政府可调控的优势公共资源倾向农村配置、尤其是贫困地区,逐步实现城市与农村、川区与山区之间各类公共资源配置的均等化,提升农民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三年改建村级卫生室20个,改建村级小学、幼儿园12个,修建村级文化体育场6处。
(三)培育特色,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传统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优势产业,提升现代产业,重点发展具有永登特色的苦水玫瑰、红提葡萄、鲑鳟鱼、中药材、绿色蔬菜等特色产业,大力推进适合贫困地区的高原夏菜、优质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优质饲草、优质小杂粮、生猪、肉羊、肉牛等产业。到2019年全县高原夏菜达到10万亩,优质马铃薯达到23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苦水玫瑰达到10万亩,红提葡萄和蔬菜日光温室达到2.23万亩,西瓜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麦类种植面积达到31万亩,油料种植面积达到12.4万亩,豆类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饲草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枸杞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特色经济林面积达到2.8万亩;全县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5%,其中生猪存栏户均达到2头、共计达到20万头,肉羊存栏户均达到3只、共计达到38万只,牛存栏户均达到1头、共计达到1.3万头,鸡饲养量户均达到20只、共计达到236万只,落实草原奖补面积483万亩;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60个,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6个,开发旅游景点3处。使每个村有2-3个主导产业,贫困户每户有1-2个稳定增收的产业项目。
(四)输转劳务,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劳务技能。注重研究市场变化,加快实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维护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合法性权益,创造公平合理的就业环境,建立劳动用工信息网络,健全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加大劳务基地托建力度,加强与发达地区在组织传输、技能培训、农民工权益维护等方面的合作,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把培训、就业、维权、跟踪管理作为重要环节,科学设立培训专业,创新培训模式,拓展就业渠道,以就业促培训,加强管理、提高层次,真正使人员输得出、稳得住、保就业、增收入,力争达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的。三年累计新增劳务输出人员1.5万人,开展劳务技能培训输转4500人、其中“两后生”1500人。全县劳务输出人数达到10万人次,劳务收入达到10亿元。
(五)依靠科技,逐步拓展扶贫攻坚整村脱贫领域。加大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力度,注重示范效应,发挥科技在扶贫开发中的带动作用。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引进和推广,大力推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全膜双垄沟播、牛羊冻配改良、暖棚养殖、饲草青贮、低产果园改造、梯田抗旱增产等实用技术,建立脱毒马铃薯繁育,肉牛、羊、猪繁育养殖,高原夏菜、优质经济林、优质种药材特色小杂粮等示范基地,强化贫困乡村产业发展的良种服务,坚持走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发展路子。通过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三年累计开展科技培训3万人次。到2019年科技培训覆盖率达到95%,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农业标准化、集约化程度大幅度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5个百分点,形成“县有中心,乡有服务站,村有农民技术员,社有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
(六)统筹发展,努力实现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实现乡(镇)有卫生院、行政村有卫生所的目标,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乡村两级卫生技术人员培养,提高服务能力,着力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大病救助制度,贫困乡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以上。加强贫困乡(镇)计划生育所和村计生服务室建设,不断提升“少生快富工程”和“优生优育质量”。推进贫困地区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做好贫困乡村学校合理布局,着力解决贫困学生上学不便的问题。加快农村科技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加强贫困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家书屋、体育设施等建设,改善群众文体活动基础条件。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治安防控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农民法制观念,形成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切实维护农村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