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
作为一名班主任,你是否也时常会为某些问题感到困惑,甚至有时还会感到痛苦?
对于工作中形形色色的困扰,我们也曾夜思梦想,甚至辗转难眠;也曾听过一些专家热热闹闹的报告,看过一些莫测高深的书籍,一些“主义”、“理念”看着很美,听着很高明,可到了实践上,这些东西就太过理想主义,只好又回到自己狭隘的经验上来;也曾听过一些优秀班主任的典型发言,但有些东西也确实不好照搬照抄,否则真是南橘北枳,相差甚远。
可是王晓春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这本书不一样,这本书的写作宗旨是:“尽量减少行政思维和行政语言,减少空话、套话、废话,把班主任工作真正作为一个教育专业,进行学术研究,追究其理念,探索其规律,构建其体系,寻找其方法,从而使更多的班主任从‘知之’走向‘好之’和‘乐之’”。我一气读来,不忍释卷,感觉很多的困惑豁然开朗,也感觉自己对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化认识还不够。书中很多的建议和理论切合班主任工作实际,很有指导意义,使我真正体会到那种“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感觉,也促使我以后尽量学着以“专业化”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收获一:班主任是干什么的
班主任是干什么的?这是做班主任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如果连这个都搞不明白,那我们一定不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我得承认我原先就认为班主任是完成学校赋予的管理任务,组织一个班级平稳有序地进行学习,及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等等,如此而已。王晓春老师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在书中把常见的班主任分成九类:班妈型、班官型、鼓动家型、领袖型、导师型、科学家型、维持会长型、寨主型、书生型。这九类老师对班主任应该扮演的角色理解是不一样的:觉得自己应该像学生的母亲,就会逐渐变成“班妈型”;觉得自己是学生的上级,“学生就应该听我的”,就会慢慢变成“班官型”……每个班主任其实都是在塑造自己。
当然,现实生活中可能很少有这样单纯的类型,一般都是复合型的班主任。当前,正像科研室杜书念主任常说的,很多老师都不知道“自己是谁”,既不知道自己的优势,也不知道自己的弱点:对自己缺乏清醒、明晰的认识。作为学校也只是不停地在布置任务,进行检查、评比,好像只要和班里学生有关的,班主任就什么都应该干。班主任到底该干什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却从来没人认真研究过。
王晓春老师认为当今要做好班主任,应该同时具备以下几种角色意识:教育型的管理者,学习指导者,学生的平等对话者,学习者,心理工作者,家庭教育指导者。至于这几种角色在某位班主任身上按什么样的比例搭配,那是无法统一要求的,而且正因为色调不同,才会造就各种不同风格的班主任,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王晓春老师特意把教育型的管理者放在第一位,他认为得首先承认班主任一个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其管理能力甚至比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还重要:一位老师管理能力差,有十分的知识也许只能交给学生三分,另一位老师管理能力强,有七分知识也许就能交给学生五分。但是他也指出,班主任首先是个光荣的教育者,其次才是管理者,管理是为教育服务的。对于很多流行在教师中的所谓“高招”、“秘诀”、“兵法”,都必须从教育理念上加以审视,否则谬种流传,贻害匪浅。这对我们也是一个警醒,教育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事,不能单纯为了管理效果而牺牲教育效果。
王晓春老师还注意到这几种角色在总方向上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但是它们之间也有相互矛盾的地方,这就造成了班主任的角色冲突。为此他提出了解决角色冲突的两个办法,一是掌握角色分寸,二是注意角色变换。强调班主任必须要控制自己的感情,提高角色变化的能力。
收获二:班主任的十八般武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班主任作为班风学风的主要缔造者,必须清楚自己手里到底有哪些“武器”来影响学生,这就是班主任的“十八般武艺”。
在书中,王晓春老师总结了十种影响学生的手段,并逐一进行了分析点评。它们是:定规矩、评比、批评、惩罚、说服、表扬、榜样、集体舆论、师爱、威信。王老师的分析不唱高调,不媚俗,实事求是,十分中肯,其中有些分析我感觉受益匪浅,甚至是醍醐灌顶。
比如对于定规矩,王老师提醒,“千万不要以为‘我定规矩,你成方圆’就是教育了,教育要是如此简单,那它就不是一门科学了”。也千万不要有这种幻想:制定了班规,人人照办,于是班集体旧貌换新颜。事实上,一个新班规大多数人能够执行,少数人偶尔违反,个别人经常违反,这是最正常的情况。(班主任工作经验 www.zgyuwen.com/fanwen/)如果一个班规出台,超过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人违反,那它可能是要求太高了,反之,如果没人会违反,则说明要求太低了。过去我确实就有这种思想,认为讨论制定了班规班纪,就河晏海清,天下太平了,而一旦有学生违反,就暴跳如雷,不胜其怒。
对于批评,王老师没有纠缠于该不该批评学生的问题上,而是特别提醒一些老师不要动不动就批评学生。有的老师根本没把批评当作一种郑重其事的工作方法,而只是老师心理能量的释放,不讲修养,不控制自己情绪地去讽刺、挖苦学生,这样的批评不只是质量很低,甚至对学生还是一种戕害。所以,我们做老师的应该时时警醒。
对于争议比较大的惩罚学生,王老师没有回避,也没有不负责任煽情地喊什么“老师,放下你的鞭子”,而是本着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提出教育惩罚根本不是需不需要的问题,更不是存不存在的问题,而是一个规范化、具体化、情景化的问题。为此,书中把老师们常用的惩罚措施分成了两类,一是可以适当采用的惩罚,另一类是应该禁止的惩罚,并详细列举了这两类惩罚的常见形式,这对于引导我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认识惩罚的价值和作用有很大的启发。使我们更清晰得知道了哪些惩罚能用,应该怎么用?哪些惩罚绝对不能用,应该禁止!对于我们的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对于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师爱”,王老师在书中也提醒我们“准确地领会师爱,恰当地表达师爱,相信师爱的力量而不迷信它,用教师专业人员的眼睛看待师爱,而不是盲目跟着电视节目里爱的呓语起舞”。过去,我就有这种痛苦,感觉自己很爱学生,把对学生的爱当作一种投资,要求学生回报以学习的进步,或者坏习惯的改正等等,否则就受不了,认为学生是白眼狼,没良心。其实,到现在也有很多老师还认为“师爱”能解决一切问题,认为只要不断给学生加温的爱,学生就能变成老师希望的那样,这其实是科学精神的缺失,是一种迷信!
收获三:班主任是万能的吗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那么工作的重点和边界到底是什么?如果搞不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肯定就会每天忙忙碌碌,却又稀里糊涂。
王老师对两个现今比较流行的口号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廓清了我们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首先是“校园无小事”,这使得班主任工作失去了重点——没有小事,全是大事,那也就全不是大事了。另外一句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使得班主任工作失去边界。可悲的是有些教育管理者竟然认了真,只要学生有点什么问题,就肯定是班主任工作出了问题,这已经不只是教育万能论了,已经演变成了教师万能论了。这种教育万能论或者教师万能论,不仅使得班主任工作整体水平长期难以提高,也使得班主任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这一定程度上也是老师们为什么不愿意当班主任的原因。
为此,书中提醒班主任们要有边界意识,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什么事我能应对,什么事只能交给别人去办……就像一个医生一样,不要要求自己全知全能,搞清楚自己工作的边界,这才是科学化、专业化的态度。王老师认为,家庭教育总的来说要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家庭教育不但是基础性的,而且是全程性的,孩子的命运基本上是由家庭教育定调的。学校是干什么的?学校只是在孩子成长的某一阶段给家长帮忙的,所以老师们不要动不动就说“家长不配合老师的教育”,好像老师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这样把无限责任放到自己肩上,只能破坏自己的心理健康。王老师还呼吁“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研究和界定老师的工作范围,少提一些漫无边际、云山雾罩、胡乱煽情、神秘兮兮、经不起推敲的口号,以免误导教师,无端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负担”。 真可谓针砭时弊,切中要害。
期许:学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
最后,真的希望自己能像王老师在该书封面上写得那样:
为什么有一些老师喜欢当班主任呢?
他们即使在夹缝中,也尽可能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即使在一片盲从中,也能保持一份清醒;即使在“类体力劳动”的包围中,也能捍卫思想的权利和尊严。
他们的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
他们是一些真正把班主任工作当作专业的人!
总之,读王晓春的书,我们不一定同意他的观点,但是我们一定要学习他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的精神,学习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站到专业的高度来重新认识和检讨自己的工作,也使我们更加清醒的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价值,从而向着班主任工作专业化的方向努力前进。
-
精彩抢先看New Top
1
2017林业局个人工作总结2
2017地税局个人工作总结范文3
2017地税局个人工作总结4
2016年度地税工作总结5
2017春节期间安全生产检查工作总结6
2017开展春节期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7
2017乡镇春节期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8
2017春节期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最热文章榜Hot Top
1
2016上半年意识形态工作总结2
2016年第四季度基层党支部党建工作总结3
2016社区居委会三年任期届满工作总结4
2016货代年终工作总结范文5
2016~2017第一学期少先队工作总结6
2016事业单位年度考核个人总结范文7
2016年发展党员工作总结8
2016年品质检验员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