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国培返岗实践总结

发布时间:2017-09-09  编辑:沈舒文 手机版

  加强师资培养,是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2016国培返岗实践总结1】

  “自由的思想,强健的精神”,这是我从“国培计划(2016)甘肃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研修项目”中获得的最大收获。在西北师大学习的五十多天,既有理论学习,也有“影子实践”,随后是返岗实践,现将返岗实践总结如下。

  一、在全校范围内和教研组内做报告

  返岗后第一天,学校就要求我在全校范围内做一次学习总结报告,要求将学习的成果向教师们传达,并给予我两三天的准备时间。后来,教研组长又在要求在政史地教研组内做更专业的报告。我翻看着学习笔记,查阅了每天的研修日志,回忆在师大的学习生活,确定了报告会的主题,希望将学习的成果和思考 向老师们正确和准确地传达,起到引领和指导的作用。

  我的报告题目为《教师要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促进自身成长》,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一)要吃透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

  1.它是按门类制定的;

  2.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3.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4.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5.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

  可以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教学如何设计,无论评价如何开展,都必须围绕着这一基本素质要求服务,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但是,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对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主要体现为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因此,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的规定。

  课时目标的制定不能低于课程标准。

  (二)要深度解析教材

  教师要独立地深刻地解析教材。

  新课程对教师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教材不是圣书,也不是绝对权威,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资源。由于学生情况、教师素质、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从实际出发,既遵循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教材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载体,我们只有深入理解它,把握它,创造性地开发和应用它,才跟得上新课改的步伐,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首先,教师要认真分析和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不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能否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对教材编写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和处理教材。

  其次,教师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 教材一般都具有简约化的特点,有的课时内容由于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提供详尽的学习材料和呈现完整的教学过程,当然也就很难反映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应改变过去侧重于知识与技能传授,忽略过程方法教育的倾向,不能照搬照套教材内容,被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所束缚,而应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多角度分析,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传统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教材基本上使用叙述性的语言直接呈现知识,比较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而忽视认知价值和情感价值,新教材则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变,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要体现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目标,教师就要看到教材内容背后所蕴涵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其三, 教师要正确把握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区别。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内容则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再生和内化,它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中实际活动的全部,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况且,教材本身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在处理教材上,教师的任务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在教学创新中既要尊重教材,又要灵活处理教材。

  其四,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好教学活动。 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要考虑到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反映的是编写者的认识和意图,不一定是最适合教师本身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因为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所接触到的事物不同,对自然界、对生活的认识也就不同,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学生具有各自的特点,如:城市的学生熟知电车、火车、飞机、地铁、电脑等等,农村的学生最熟悉的却是春种秋收、捕鱼捞虾、百鸟朝鸣、牛铃晚归…… 还有南方与北方的学生,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学生,富裕家庭与贫困家庭的学生,不同民族的学生各有各的特点。教材上的有些内容对某些学生来说是熟知的,容易理解的,而对另一些学生来说则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因人而易,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过程进行重新设计,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设计出更合适于自己、更合适于本班学生的教学活动来。

  (三)历史教师置换研修和网络研修应注意的问题。

  我接合在师大学习时的体会,将自己的结业论文《辨析历史置换研修中学员的若干价值取向》的核心内容向教师传达,以引起培训者的注意。

  1.先学“道”后逐 “术”。从置换研修本意和专家们首选来看,培训的首要价值是传“道”,其次才是授“术”。从初中历史教师使命来说,学员更先要学“道”,其次才学习和借鉴技术层面的东西,例如教学模式、有效教学、教学设计。当我们把历史教学上升到哲学层面,我们的教学就会广博,我们的思考就会深入,我们就会认识到世界观就是“观”世界,人生观就是“观”人生。

  2. 要就“简”不贪“多”。教师要学会整理与筛选学习内容,要对白天的听课笔记进行取舍,删繁就简,提炼精华,浓缩要义。要把教授专家所讲与自己的需求、思考和思想相结合,以促成吸收、消化和内化。

  3. 要求“真”不证“伪”

  历史知识,“真”是第一价值,必须先求“真”。有“真”做前提,方可推而大之远之,去拓展历史的更多价值,获得善和美的价值观。历史价值观决定什么该取什么该舍。教师必须学“道”、悟“道”,培养求真去伪的学术品质。

  4.要质疑不迷信

  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成功者书写的历史并不是历史的全貌。有些知识,已离“真”渐行渐远且充满争议,而大多数历史教师竟浑然不知。教师要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解读历史,形成批判思维,试着把历史内部中正在添加和已经添加的重新改正过来,给真正的历史以纯正的和公正的尊敬。

  5.不可妄自菲薄,更不可妄自尊大

  教师在大学教授面前不可枉自菲薄,做思想的奴仆。俯首称臣式的“影子实践”必将迷失自己,无异于邯郸学步。教师不可妄自尊大,拒绝进步。置换研修,必须心境平和,从容自在,平等对话,勇于和授课者思想交流。

  6.求质变不贪量增

  要让研修有所得有成就,教师必须重视自己的研修价值取向,要勇于抵制过滥的培训诱惑,追求研修的内在价值而非显性的培训数量。

  7.要变革不守旧

  四十岁左右学员已到教师生涯的“高原期”,疲倦懈怠无所谓是其外在特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是其心理状态。个别教师已到职业生涯的“更年期”,面临着创新和守旧的决择。教师守住自己已有经验和智慧的同时,应主动求变,让自己的教师生涯焕发第二春,或是披上绚烂的霞光。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兼容并包去学习。

  二、做了两次公开课

  根据学校安排,我在返岗后的第二周在九年级一班上了一节公开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这节课我深度解析教材,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确定了教学主题,并适度地开发教材,准备了材料。授课主要采用专家所传授的参与式教学。整节课教学流畅,课堂气氛活跃,能启发学生深度思考。

  后来,在全校范围内评课时,大家都认同这节课的价值和意义,认为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并建议再做一次公开课。后来,我在教研组又做了一次公开课,并和组内成员做了更专业的探讨。

  三、引导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由于我置换研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校极为重视,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经历,建议学校倡导教师读书,研究

  课例,创新教法,写教学反思,写班主任日志,促进教师和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和成长。学校采纳了我的建议,并让我主持其中的一个项目,即教师读书和写作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比较漫长,需要时间的积累和量的积累,才可能有质的转变。但我相信,坚持去做,去总结和改进,教师的素养绝对能够提高。

  【2016国培返岗实践总结2】

  十五天的安康国培学习结束之后,我又返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从归来之初的不适应,到努力调整自己的状态,继续投入到正常有序的教学工作中,两个多星期的反思和实践,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转变思想,重树认知。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还是比较善于学习和钻研的,但我却没有注意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遗失了自己最初的坚持。在培训学习中,我在教授、专家的引领下,对当下全国的教育,特别是语文教学中的先进教育方法和理念深深的触动了。现在在自己的岗位上,我常常思考:怎样才能使农村中学语文改变滞后的现状?怎样使这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农村的孩子也能够学好语文,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健康快乐的成长?我想,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从自身做起,继续加强学习和探索。归来后,我首先找到了没有阅读完的《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开始阅读,想要刺激自己快速地转变思想,重新树立对教育的良好认知。

  二、认真学习,坚定信念。

  我首先将自己学习的收获在教研组内进行了交流总结:教师要想不断进步,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学,就要读。读经典,读理论,多读,多思。学,还要助。团队协作、扎实教研,用一个教师带动一个教研组,一个教研组带动一个学校,让老师在互助中不断成长。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开路。从几次的培训学习中,我坚定了自己语文教学的追求:朴素语文。朴素的课堂要对学段目标进行准确的把握;朴素的课堂要有精炼的教师语言,不花哨,不折腾,无价值的问题不提,可有可无的不讲;朴素的课堂要有精当的评价,无痕的语言,要对学生有的关注,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太强势,教师要退下去,学生亮出来。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而不是画上一个句号。

  三、勇于探索、积极实践

  虽然已经工作了五年,虽然获得了诸多荣誉,但是,面对工作,我仍内心忐忑;面对教材,我仍时常汗颜。语文教学工作中,我还有很多尚未真正认真钻研的内容,譬如作文教学、诗词教学、综合性学习等等。而在我自认为比较擅长的阅读教学方面,我发觉自己还仅仅停留在表层上,甚至只是在教教材,还有很多的东西没有真正研究透。通过学习,我受到了启发,今后教学时必会真正研究透教材,敢于质疑,敢于挖掘,敢于挑战常规,并且教学中会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敢于挑战,不盲从,不迷信。

  返岗实践活动中,我认真参与了教研组的听评课活动,尤其在教研会研讨中,我认真聆听了各位教师对 罗光林老师执教的《破阵子》一词的点评,也积极对罗老师的课发表了我的一点浅鄙之见。同时,我也将这样的研讨渗入日常的教学中,在平时的备课和反思环节积极和同年级的老师交流,从中收获甚多。我想,只有不断的探索,勇敢地实践,我的语文教学才会真正拨开乌云见月明。

  四、路漫漫,促发展

  安康学习让我明白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让我明白了教学不仅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同时又是一门高超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不断地去反思,不断地去提高。要做一个对学生负责的老师,我必须不断地学习,促进自身专业化不断向前发展。

  通过学习和反思,我认识到未来教育需要科研型的教师,而不再是“教书匠”。教师要想从“教书匠”转为科研型教师,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给自己不断充电。由于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而现在的一桶水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我们要给孩子们注入源头活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及时将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在整理中思考,在行动中研究,这将是我今后所追求的目标。同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及时将自己的经验写成论文。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在课本上进行的研究而是在教学活动中的探究。

  我一直相信:只有坚持学习的人,才能拥有美丽的一生。“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对教师的真实写照,点点滴滴地积累,细细地品味,就会从学习中收获精彩。其实,教育就是生活,做为教师能做好教育,也就能拥有一份美丽的生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关推荐

精彩抢先看New  Top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