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全市工业产品质量的调查与思考_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7-11-15  编辑:admin 手机版

关于对全市工业产品质量的调查与思考



王耀辉

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是决定一个地区、一个行业质量竞争力的关键变量,是衡量经济发展活动的重要因素。今年,我们在对全市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123家企业的质量状况进行了普查登记的基础上,对全市的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进行了调研分析,经分析表明,全市的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不高,质量状况堪忧。
一、总体情况
在普查分析的123家企业中,产值在500万元-1000万元的企业51家,1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65家,超过亿元的企业7家。国有全资企业2家、股份合作企业9家、民营企业40家、集体合资企业18家、有限责任公司51家、中外合资企业3家。通过ISO国际标准体系认证的企业64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企业7家,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47家。
1、产品实物质量总体不高。在被调查的123家企业的324 个主导产品中,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12种,占3%,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25种,占8%;其中41家出口企业中,采用国际标准的企业只有5家,占4%,其余均为协议合同生产交货;多数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市场适应能力不强。
2、产品合格率较低。近几年在国家级、省级监督抽查中,产品合格率都不高,从2004年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我市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情况看,6家冷饮生产企业,抽样合格率为72%,4家乳制品生产企业,抽样合格率为63%,7家化肥生产企业,抽样合格率为70.7%,这已经是我市历年来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最好的一次。
3、产品档次偏低,名牌、品牌产品少。全市目前仅有18个省级名牌产品,33个市级名牌产品,尚无中国名牌。原来颇具影响的部分老品牌(如铁阀)也多数风光不再了。我市相当多生产企业的产品属加工产品、初级产品或农业深加工产品,约占全市生产企业的26%,档次较低,竞争名牌能力不强。
4、质量保证能力差。据初步调查,全市有500 家左右企业生产的产品属工业许可证调整的产品,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必须获得许可证方能生产、销售。但到目前为止,尚有24%的企业因生产条件落后、检验能力不足或质量保证能力差等原因未能获得生产许可证。铁岭市曾经是全国著名的橡胶城,拥有橡胶厂、橡胶制品厂、橡胶密封件厂等企业300余家,是我市的支柱产业,但目前全市仅有36家企业办理了生产许可证,而近几年刚刚起步的江浙地区已有90%以上的企业获得生产许可证。铁岭橡胶城的地位已岌岌可危了。
5、生产规模小,缺少创名牌产品的冲击力。《铁岭市名牌产品管理办法》中规定名牌产品评选的主要条件是,生产资料产品销售额应达到1000万元以上,利税100万元以上;生活资料产品销售额达到500万元以上,利税50万元以上。能达到这个标准的生产企业,只占全市企业的15%左右,并且在辽宁省名牌发展规划(2006年-2010年)排名中,我市也只有为数很少的几个企业进入。而中国名牌的评选条件则更高,仅规模一项要求,我市目前尚没有一家企业能达到,我市产品冲击中国名牌难度非常大。
二、产品质量不高的原因
1、人员素质不高,人才匮乏,缺少科技人才。在所调查的123家企业中,共有职工19255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只有42人,中级技术职称的120人,初级技术职称的263人,技术人员总数仅占职工总数的2%。人才队伍的匮乏不仅直接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或难以大幅度提高,而且也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影响了新产品的开发,尤其是中小及民营企业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2、质量意识不强。一些企业对"质量就是生命"缺乏足够的认识,质量意识淡薄,质量责任不落实,缺乏有力的质量管理措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进厂原材料不检验,产品出厂不检验,不合格产品出厂等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3、标准水平低,计量检测设备落后,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标准是企业组织生产和进行产品检验的依据。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谁制定或采用了先进的标准,谁就抢占了市场的主动权,产品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目前标准的竞争已成为产品竞争、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而在全市质量普查登记的324个品种中,采用国际标准的仅有5个,占普查标准总数的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得多;产品标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仅为31个;多数企业执行企业标准,而且标准作为依据用来指导生产和检验的作用大都未能发挥出来,相当多的企业仅仅把标准作为应付检查的工具。计量检测工作是提高工业企业素质,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条件,检验设备档次的高低,决定着产品质量的档次和精度。而我市很多企业计量工作无人管、无人问,产品出厂凭感觉;一些企业配备的计量器具陈旧落后,已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工业生产需要。政府设立的计量检测机构,几年来,由于经费不足,社会公用标准器水平低,更新慢,设备水平不高,能力不足,已制约了量值传递工作的有效性。
4、企业质量管理水平落后,缺乏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当今世界质量管理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重视,质量体系认证、卓越绩效标准已成为企业强化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而在我市普查登记的123家企业中,仅有64家企业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占52%,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对质量体系认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宣贯ISO90000标准流于形式,不扎实,虽然编写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制定了质量方针和目标,获得了质量体系认证证书,但未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有效运行,没有发挥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有些企业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没有建立质量否决制度,有许多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被撤并,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质量管理人员不懂质量,不懂管理。
5、政府监管不到位,推动能力不强。对产品质量进行有计划地监督抽查,是打击假冒伪劣,保护地方名牌,推动产品质量提高的重要措施。但由于受监督抽查经费不足和地方保护主义等影响,每年安排的产品监督抽查覆盖面不宽,对产品质量低劣的生产企业制裁力度不大,使部分企业产生了产品质量高的不香、劣的不臭的错误认识。特别是在推动企业创建名牌、品牌方面尚欠有力举措。沈阳、大连、辽阳等市对创建名牌产品的企业不仅给予高额的奖励,而且还出台了非常诱人的扶持政策,企业的积极性非常高。我市相比之下,则明显有差距。
三、加强质量工作的建议
提高产品质量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尤其在我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过程中,重视产品质量,提升全市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应成为从政府到企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质量工作责任机制要认真落实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各级政府在质量工作中应承担的责任和工作目标,全面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和名牌战略;要制定切实有效的质量振兴规划和名牌生产企业优惠政策,落实名牌奖励制度,鼓励和扶持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积极研发后续产品和新产品,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要重视和支持名牌产品企业的产品扩张,鼓励其实施有效的联合、兼并和重组,力争做大做强,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牵动作用;要形成人人关心质量,重视质量的良好氛围。
2、加强骨干企业管理,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要在名牌生产企业、骨干企业中加大推广《辽宁省质量管理奖标准》的力度。"辽宁省质量管理奖"是在深入研究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标准的基础上,由省政府于2001年设立的,其评选标准全面体现了现代质量管理观念,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为此,要有计划地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特别是名牌产品生产企业中全面推行质量管理奖,推动企业质量管理上档次、上水平。
3、由市政府出台争创名牌产品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引导全社会重视名牌产品,增强企业创名牌意识,提高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市政府要对新增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继续予以奖励甚至提高奖励标准;
二是对符合"高成长性"条件的名牌产品经有关部门审定后,优先给予科技三项费用支持;
三是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名牌产品生产企业,购买"发明专利"或"专有技术"用于扩大名牌产品系列、壮大名牌产品规模的,经审核批准,市政府可研究给予一定比例的奖金补贴;
四是对符合信贷政策的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由政府协调各商业银行积极给予信贷资金支持,在符合授信条件下,优先满足企业生产名牌产品短期资金需求;对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贷款,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实行基准利率,减轻企业融资成本;
五是对名牌产品的生产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投资项目上,优先向国家、省有关部门推荐,争取相关支持;
六是优先采购本地名牌产品。政府采购部门应将本地名牌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的重点产品目录,在同等条件下,政府采购优先选用本地名牌产品;
七是加大名牌产品的宣传力度,政府应协调市属各媒体对名牌产品及企业的广告宣传费给予优惠;
八是市政府设立名牌专项奖金,用于名牌产品奖励、补贴及名牌创建工作经费;
4、从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提高质量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性
建立打假长效机制,进一步明确打假目标责任制,建立打假协作网,把打假保名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开展打击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净化、规范铁岭市的市场经济秩序,为企业创造一个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为消费者创造一个放心满意的购物环境,为招商引资工作创造一个宽松的投资环境。严格市场准人制度,加大市级监督抽查工作的力度。市政府应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增加打假和监督抽查费用,使监督抽查更具有权威性和针对性,同时又增加为企业服务的有效性,使监督抽查这一保证产品质量的手段更扎实有效地运行起来,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铁岭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
相关推荐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