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春雨春花艳,新年新岁新日红。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整理的2017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2017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范文1】
实践地点: 实践时间:
(一)研究目的
1、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功能:
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
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继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职责;
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情感之波,体味人生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聚。
*年二十四谢灶:
在灶头放齐贡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来年衣食丰足暨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运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祛病。
*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寓意。晚上一家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的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
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要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习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整,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的来临。
*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祭祖完毕后,晚辈向长辈拜年,拱手互相恭贺。此外,年初一不可扫地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碎碗碟,如果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是例如碎碎(岁岁)平安,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好兆头的话。
*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
初二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穷,所以要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财神:
话说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则是诸天神由天界返人间之时,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则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备齐。并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以欢迎诸神回人间。
另外,还有扫尘: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通通都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祷。
贴春联:将春联贴在门口,贴够八张,代表由头发到尾。
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种剪纸——窗花,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挂年画:寄托人们喜庆美好的愿望。
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迎接这个日子,念一遍寄托新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时“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望在城市里生活久了的人们在加快生活节奏中还能记得这个宝贵的传统文化,并将它传承下去。
【2017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范文2】
一、随着观代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这一连串的急剧化,使得些十分重要的春节民俗面着无形的危机。
“祭祖”这个春节中最能代表传统文化的重大仪式,是春节的灵魂。如今的人们,尤其是一些城镇的新一代,他们一出生,就已经身后无忧了,不仅不用再耕田种地,而且也远离了宗法家族,在春节里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意义因而有所减退,据调查将近有23.4%的人因公出差,外出打工等诸多因素导致新年时未能回家“祭祖”;有10.5%的人因地处城区,传统观念较为淡薄也未有“祭祖“;而余下的66.1%尚还有延续”祭祖“的活动。由此可以看出,随着这种社会生活日趋现代,人们越来越相信科技,也不怕鬼敬神了,“祭祖”是否会随着岁月的累积而丢失,现在已成为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守岁” 则是春节的核心,如果说,连它也要省略掉的话,那么肯定会影响到节日的地位,会减弱民众的节日心理,使人们觉得节日跟常日没有多大的区别。节日气氛不浓,进而就会影响到节日的传承。它本来的意义在于为了祈求长命百岁,而现在人们已经失去了这样的信仰和热情,就不太愿意熬夜了。但是我们把“守岁”当作一年中的不眠夜,这样大家可以在一起聊天、说话、娱乐,总结过去,畅想未来,这没有什么不好的。因此,仍有72.2%的人依旧熬夜“春晚”,共度这样辞旧迎新之夜;只有余下的少数人或者沉溺于网络,无心“守岁”。“守岁”便利了人们的沟通,在日新月异的洪流中仍在进行。
20世纪以来我国的主流文化:反传统、反宗教信仰的观念盛行,加之国外节日文化的引入对我国传统年节产生巨大的冲击。近年来,物质享受为主的西方节日的兴盛。现代生活中的人们较为个性化同时又喜好多元化,因而需要多样化的节日,这些因素让人们对春节的传统的风俗民情,深层的春节文化逐渐淡忘,拯救春节传统习俗文化已经是必要而不可少的了。虽然春节依旧在,但人们随着生活的发展进步而改变,有些人在春节中只是走走形式而从未留意春节伟大文化遗产的不断流失,所以一些重要的年节传统仍需要我们继承发扬。
二、当代社会,平时工作日的逐渐缩短,休息,娱乐时间的增多,但过年不再是们停耕休作的休息时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们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等着过年吃大餐,穿新衣,戴新帽,串门走亲戚,更多的是工作繁重等造成精神压力借此寻求解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社会的飞速发展,过春节的花样不断变化更新,几年变一次。呼机拜年,短信传情,餐馆年夜饭,至今又有旅游过大年一说。回忆起以往过春节的重点、主题,可以看出物质生活丰富陈设 ,年却越过越淡了。据所查资料显示,在50年代春节着重于年夜饭:几年肉快活吃几天:而在60年代的潇洒:在广阔天地里过年:70年代的年货:新奇玩艺造出来:80年代则是娱乐:看春节联欢晚会:90年代的拜年话:身体健康排第一.春节的活动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变化,据我们的问卷得知, 除了涉及与春节有关的活动,有12.3%的人还会在家学习读书,其大多数为学 生:有27.6%的人觉得出外观光不乏是一个有趣的设想,其大多是在家赋闲的退休人群及高薪的高层领导人:有5.7%的人则认为在春节之作还应做一些在职的工薪阶层:有54.4%的人则认为还应有其它更好的活动来丰富春节的空余时间,这当中包含了各个阶层的人群,因此,现代的人们也更多地渴望春节里能够有属于自己的自由和快乐,每个人都有对春节的不同诠注。
三、庆祝春节当然少了经济支出,并且春节的开销也可算得是衡量春节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首先主要支出:吃吃喝喝还是一件大事:其次负担渐重:送礼开销高过赡养费。这两个是春节中的常见现象。近几年时,随着打工热潮高涨,春节回家过年的打工仔们的车费也就算到了春节的消费中:还有科技发展,手机短信拜年又成了当今的时尚,其费用算来也是不小的一笔。据了解,低层人群在春节期间消费大约在100—500元之间:中层人群消费在700—1000元之间:高阶层人群则在1000元以上。因而可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多数人已能够过上一个富足的好年。
时代赋予春节新的内容,时代也不断给予它新的挑战,不同的时代虽然内容上不断增新,但基本形式和主题相信会始终保持不变。“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正是春节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思想表现。无论怎么变,它祝福吉祥如意的深层含义没有改变。现在大多数春节家庭团聚的习俗至今相传,人们再苦再累,春节那几天一定要好好过,这是个生理调整的需要,也是社会和谐的需要。无论是旅游过年,上网过年,还是晚会过年,人们寻求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们在同一的时间以大致近似的方式作大体一致的选择,是个人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民族的需要。
每个时代都为春节增添新的魅力,涂抹上新的色彩,我们身处于一个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伟大时代,自然应该为春节这个古老的节日增光添彩,因为民俗应该是大众生活中自发形成和传承的,来体现民众的文化诉求。我们只有在保持传统与接受现代生活方式方面找到一个契合点,我们才可能构出一个新的民族文化体系,也就是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传读我们的春节文化,强化它的本土性,再向世界人民展示它具有灿烂文化的一面,让它成为世界人民同贺的和谐佳节。
更多相关文章:
4.2017寒假社区服务实践报告范文
5.
6.
7.2017个人春节回乡调研报告